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电影应该以其特有的艺术手段和形式去表现电影家对于时代、现实和人的深刻发现,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从早先认为"影戏是由扮演的戏剧而摄成的影片"及其所形成的戏剧式电影形态,到1970年代末以来,大陆影坛的纪实美学、影像本体美学、新写实美学,和台湾"新电影"、香港"新浪潮"等电影创新潮流汹涌,正是不同代际导演从不同角度对电影艺术特性的执著探索,推动了中国电影艺术审美的发展和深入。在实践中,他们以艰辛的艺术创造建构了中国电影的两大传统:"人学内涵的现代电影"和"世界视野的民族电影"。前者强调电影与时代、现实和人的深刻联系,以其社会人生呈现的"现实的真实"和"人性的真实",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电影的现代性内涵;后者在民族性格刻画中挖掘民族现实内涵、从民族欣赏趣味着眼去结构叙事、将民族艺术美学融入镜头影像等独特创造,又使中国电影成为富于民族审美特质的现代电影。百年中国电影这些探索,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艺术资源。  相似文献   

2.
演员的表演在电影艺术的创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部影片有好的剧本、导演,而演员表演不成功的话,就会“砸锅”。反过来说,剧本某些不足之处,导演有的地方处理不当,可以通过演员出色的表演来弥补。为什么会造成这样差别的呢?这就涉及到电影表演的一些美学特征。本文想对此作些探讨。一、电影表演和戏剧表演电影和戏剧同属表演艺术,然而两者表演的方式、特点、要求是不同的。著名的艺术理论家G·居易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多表演,台上演员与台下观众之间的相互交流,积极参与具有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的剧情发展,这是戏剧表现根本不同于电影表现的三个优越  相似文献   

3.
电影的发展一直是与科技的进步紧密联系的,电影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技术上的进步必然对作为艺术的电影产生巨大的影响。电影史上的每一次重大飞跃都与科技进步相伴相生。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科技对电影的影响更加明显,对传统的电影美学也带来了一定冲击。数字成像技术使得电影假定性的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进一步突破了电影所受到的物质现实的制约。2009年被称为“3D元年”,但目前的3D电影无论在影像、表演还是叙事层面都带来了美学上的退步。影像数字化越来越使电影成为一种语言。高科技不仅对大屏幕产生影响,小屏幕也受到其影响,手机电影的出现,使电影体裁得到了开拓。  相似文献   

4.
中国第二代电影导演的艺术贡献突出体现在:他们以"凝视现实"、"抓住现实"、"描画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真实",确立了中国电影的现实品格;以影像叙事艺术创造和电影表现的独特性,确立了中国电影的审美品格;以直面人生的艺术精神、真实性的美学原则和客观写实的表现手法,确立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形态;以在民族性格刻画中去挖掘民族现实内涵、从民族欣赏趣味着眼去结构叙事、将民族艺术美学融入镜头影像等探索,确立了中国民族电影的艺术追求。由此也就决定了第二代导演在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电影作为最年轻的艺术门类,在其百年迅变的历史进程中以其多样化的影像特性呈现于荧屏之上。无论是古典主义中的真实质朴,抑或是当代影坛中的争奇斗艳,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经历了其纪实性、表现性与奇观性的美学历程。文章以影视美学为视角,以影像对现实的记录再现、赋于意义的创造拼接以及对奇观电影的思考为切入点,对影像的猎奇性(纪实性)、表现性和奇观性这三个特性及其发展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6.
天山电影制片厂出品的《鲜花》在当年略作喧嚣之后即被华语电影华彩重装所淹没,然而影片以华丽影像展开的基于生态良心的伦理价值思考,体现出难能可贵的生态智慧和生存策略。在当下生态美学逐渐成为艺术批评方法论的新宠之时,表达尊重自然与生命,渴望原初生命形式的回归,执着个体诗意存在的影片《鲜花》显现出清晰的生态文化立场和智慧选择。这既为华语电影提供了生态学视野的理性参照,也显示出新疆文化依托特定艺术形式,以实现文化优质性与独立性的自觉。  相似文献   

7.
张艺谋电影作品叙事风格的嬗变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风格是指导演所使用的使影片文本呈现出这样或那样特色的艺术方法的倾向性.张艺谋拍摄的影片,从<红高粱>到<十面埋伏>经历了戏剧性的浪漫传奇、故事性的理性纪实、影像性的虚幻诗意的嬗变过程,一步一步从中国电影传统的叙事风格迈向目前世界具有现代性的电影叙事风格.张艺谋在变中逐渐强化了以影像语言为叙事元素的地位,同时也完成了自己影像本体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动态影像艺术特指当代艺术家为表达实验性的艺术思想,运用现代成像设备制作出的动态影像作品.迄今为止,动态影像艺术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有着实验电影、录像艺术和新媒体影像三种主要类型,其艺术表达特征分别是:动态的美术和极端的叙事;非线性时间和观念性、空间性;互动性和跨界性.  相似文献   

9.
电影《草原上的人们》是建国后反映内蒙古人民生产、生活和斗争的优秀作品。这部电影在艺术表现上有一个很大的亮点,那就是影片中的音乐。在影片中,音乐体现为现实性音乐和功能性音乐两种,它们的运用很好地渲染、烘托了情绪和气氛,而且对刻画人物、展现民族艺术魅力等方面都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电影艺术初创期上海影像美学内涵视听化为上海的政治影像、都市形象、女性形象等,都充分体现出上海影像与海派文化随社会历史的变迁,不断实现着有机的审美“耦合”。中国电影初创期上海影像的政治影像美学内涵萌芽视听实现为上海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地和中国近代民族独立思想策源地。其近代都市形象美学内涵视听实现为上海影像中“罪恶”之都的符号化表达——帮会和现代都市景观显现。其女性形象美学内涵视听实现为电影中的都市娼妓和都市新女性。  相似文献   

11.
象征、隐喻及互文性在电影《雨果》中被大量并灵活地运用,只有深入分析电影的这种语言手段、艺术形式,才能读懂影片所传达的大量信息、思想内涵。《雨果》在场景选择、道具运用、人物设置、情节架构、时空布局等方面成功使用了象征、隐喻及互文性,使影片具有了饱满的思想情感与富有意味的艺术内涵,呈现出了独特的美学特质和奇幻的艺术风格。象征、隐喻及互文性既是电影的语言优势,也是解读影片的必要视角。深入解读电影《雨果》对象征、隐喻、互文性的运用,方能理解影片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2.
电影演员影像表演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世纪的各种探索已经证明,在影视诸多因素中,对观众最有吸引力的是演员,是明星。演员、明星对电影的重要性是因为“一部戏的永久价值却在于人物塑造”。目前数码高科技已经创造出“数字演员”。有人认为,把它运用于电影制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真人的电影表演,在理论上已经不存在任何问题了。有的文章甚至更为激进地提出:应当考虑被拍摄对象从摄影机前面消失的问题了。这引人深思:高科技数字化的发展真的会取代电影演员的真人影像表演吗?两者之间的美学价值是相同的吗?演员真人的影像表演的美学价值究竟在哪里?表演的美学价值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演员本身;二是来自他创造的银幕形象。对于电影演员来说,影像呈现的人物与真人呈现的崇高,虚实结合,相互辉映,相得益彰。这种复合的美,数字演员永远不可能达到。电影银幕表演的美与表演的魅力,体现在六个字上:形、性、情、精、气、神。影像外部造型的美,数字演员完全可以取代。然而,演员影像美最重要的集中在脸部。这张脸一定要有魅力,要能充分表述语言无法表述的东西。眼睛能够把内心最隐秘的活动淋漓尽致地显露出来,恐怕现在还很难想像数字演员具有这样的双眼。性的吸引力是银幕吸引力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影像表演的长处就是电影导演或摄影千方百计地运用电影技术的手段,把真人的形和性的魅力放大,放大到恰到好处,会产生一种无法估量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很难相信数字演员能具有和引发性的魅力。最重要的是情感。人类具有很复杂、很深邃的情感。在时间流动中积累的人类细腻丰富、复杂多变的情感,其表现属于高级审美,很难想像可以用数字演员来表现。精、气、神除了指演员本人的内在素质外,主要指角色的创造。精、气、神都是角色性格的内核。精者,个性之精华。气者,人物之能量。神者,角色之灵魂。演技是重要审美对象之一。真人影像表演令人欣赏的是同一个演员能塑造不同个性的人物。受人尊崇的演员大抵一人千面,令人难忘。这更是数字演员望尘莫及的了。综上所述,电影演员影像表演的美学价值是数字演员无法达到,更无法取代的。  相似文献   

13.
影像技术革新、青年反文化运动和作者电影理论是欧美现代电影运动的三大关键动力:摄影及录音设备的轻便化使影像创作能够表现更现实、更复杂的社会生活;青年反文化运动标志着战后青年一代已成长为独立的文化力量,他们推动着电影美学观念全面革新;作者电影理论有效地提升了电影导演的艺术家身份,进而推动了电影创作体系的发展与革命。在这三大动力的推动下,电影逐渐成为公众视野中具有社会价值的现代艺术形式,并成为当代文艺精神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4.
电影伦理学,是一种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谱系内的新兴学科。它以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为参照系,采用电影叙事学、电影心理学、电影社会学、电影历史学的综合分析方法,对影片的叙事方式与叙事内容进行伦理意义的阐释。作为一种跨越多种学科的理论学说,电影伦理学以影像的叙事文本为研究对象,以影片表达的伦理思想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艺术的人文精神为评价基准,致力于创造一种适合于影像语言的理论阐释工具,并将其纳入与其他电影学科共生的电影理论研究的总体范式之中。中国电影伦理学除了具有以上基本特质之外,还特别强调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思想嵌入到电影的评价体系之中,进而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上推进中国电影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的新主流电影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整体格局中的最重要的潮流或现象之一。其中《长津湖》与《长津湖之水门桥》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作品。这两部影片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题材,以全景视野统一架构起战争叙事中的宏观历史与微观视角,将诗意化家国情怀与写实性战争展现进行多维度的联结。这两部影片标志着新主流电影经历“外向型”和“内向型”两个发展阶段后,迈上新主流电影大片的新台阶。作为“新主流”与“类型创作”融合发展的标志,其一方面实现了对以往主旋律战争题材的承继与创新,另一方面对于探寻当代民族影像的艺术创新、文化融合与工业美学探索等,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戏曲电影是一种用戏曲式的影像动作叙事的艺术。舞台表演的镜头剪辑,唱、念、做、打的镜头特写和绝技表演的镜头奇观,是戏曲电影叙事的三大特殊修辞。戏曲舞台分场连接的镜头化、戏曲动作冲突连缀的镜头化和戏曲虚拟时空转换的镜头化,构建的舞台表演的镜头剪辑,是戏曲电影生成的最基本文法,也是戏曲电影获得的戏曲性和电影性的双重叙事意义。而作为唱、念、做、打的镜头特写,则强化了戏曲程式表演的表现,放大了戏曲程式表演细部,锁定了戏曲程式表演的所指,从戏曲程式表演的功能、魅力和想象上,赋予了戏曲电影的“戏曲性”一种新的维度表达。对于电影的奇观镜头,戏曲电影作为一种新的电影类型,在自身的衍变过程中,从戏曲表演特有的“绝技”镜头奇观、“虚幻”场景奇观到“子弹”虚拟奇观,展现了技术对这种电影类型的巨大作用。戏曲艺术的叙事修辞与电影镜头的叙事修辞的相融,产生了丰富的效果,并构成了戏曲电影最具有功效和审美意义的叙事修辞。历史经验说明,戏曲与电影的结合,既是不同的艺术类型之间的结合,也是艺术类型适应社会及自身生存的一种方法和途经。在这种意义上说,戏曲电影既是艺术自身的变革,也是艺术适应社会的变革。将电影的叙事修辞完美地运用在具有特殊民族风格的戏曲叙事上,在坚持戏曲叙事修辞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挥电影作为工业的现代叙事品格,是戏曲电影必须走通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集中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本质特点。中国电影艺术家将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理论,运用于电影视听时空艺术的创造上,追求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美学风格,为观众营造出既符合民族审美心理,同时又充分体现中国艺术哲学精神的影像之境。  相似文献   

18.
电影叙事因为具有影像艺术独特的符号系统而具有独特的表现力,这足以构成电影美学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画面明暗、色彩与光影的艺术处理,画面景别、景深、角度和镜头、速度的综合运用,时空心理、人称意谓和文本结构的匠心独具等,都使之产生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美效果,共同铸就一个特色鲜明而“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19.
作为日本新电影运动旗手,被誉为日本最有潜质的新近“映像作家”的岩井俊二,其电影作品以影像清新独特、感情细腻丰富著称。本文通过对岩井俊二的经典作品(《情书》、《燕尾蝶》、《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梦旅人》等)的分析,归纳出岩井电影美学的发展脉络,并讨论其电影与众不同的美学特征,并指出其电影美学的实质是表现一种“逆光调”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将巴赞的纪实理论作为讨论的起点 ,旨在阐述其所确立的纪实性电影美学的美学特征 ,并以之为参照 ,分析九十年代中国纪实电影的新的电影形态。巴赞纪实理论的基础在于他尊重事物本身的纪实观 ,《民警故事》、《小武》和《过年回家》这三部中国纪实电影的代表作都继承了这种纪实观 ,并具体表现在影片的影像和叙事结构上。通过审视该美学在九十年代中国电影创作中的独特面貌 ,可以发现中国电影人对这个曾被巴赞誉为具有深刻审美性而至今不衰的美学原则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