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蒲将军是秦、楚之际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在陈胜点燃起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火焰时,他就自鄱阳湖一带,和黥布一起,率部涉江、渡淮,参加了项梁、项羽的起义军,并在推翻暴秦统治的斗争中,功业卓著,深为项羽所倚重。但自楚军入关前后,蒲将军的名字,就在史籍中消失了。项羽分封王、侯,也没有他的份。由于在军事行动和谋议中,蒲将军和黥布经常连属在一起,所以自东汉以降的注家,就有人说黥布、蒲将军是一个人,也有人说蒲将军自是另一人,只是史失其名。迄今考史之士,仍有争议。本文谨就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远在西周灭掉商人之后,因为丰鎬距离东方过远,对于新征服的土地不易統治,就在洛水岸上营建雒邑,作为周室的东都。周公对于东都十分重視,說这是天下之中,四方人貢的道里都能夠平均。按照当时的情形来說,这“天下之中”是不錯的。由雒邑东至齐、魯,西至秦的西垂,距离相当彷彿。就是南至汉阳諸姬,北至邢、卫,也是差不多的。以这样居于全国中心的都城控制当时的封建諸侯,就周王室而論,乃是最为合理的事情。后来的发展确实也符合了周公的意思,成了一个政治的都会。  相似文献   

3.
秦浙江郡考     
章宏伟 《学术月刊》2012,(2):126-132
历来论秦郡的论著从未提及浙江郡。秦灭楚所设会稽郡,南界浙江。到秦统一全国的公元前221年,浙江水以南的广大区域,尚未纳入秦帝国的版图。《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所载:陈婴"定豫章、浙江,都浙,[定]自立为王壮息";陈贺"定会稽、浙江、湖阳,侯",两处"浙江"不能读作水名,应该都是行政区域。虽然《年表》所叙之事在秦亡之后,但秦楚之际连续几年的混战中,不可能对秦的行政区划有所更动。现存秦代印玺中的"都水"印,如"东晦都水"、"齐都水印"、"琅邪都水"、"长沙都水",均为郡一级行政官员印玺,"浙江都水"自也不应例外。上海博物馆藏秦玺印"浙江都水"也可证浙江为一级行政区划。秦浙江郡东濒海,与会稽郡、鄣郡(故鄣郡)、九江郡(庐江郡、豫章郡)、闽中郡相接。  相似文献   

4.
安大简《国风》并非全本,各风次序与今本《诗经》不尽相同,但其相对次序值得重视。在安大简中,《秦》在《魏》前,与《左传》相合;在安大简中,《侯》在《魏》前,从其实际内容看,相当于《魏》在《唐》前,与传世古书的次序相合。有一种可能性的解释是《侯》即《唐》,安大简中关于《魏》《唐》的实际相对次序与传世古书并无二致,但安大简的抄写者误将“侯(唐)”“魏”的风名分别安到《魏》和《侯(唐)》之上。  相似文献   

5.
修订本《辞源》一册427页“南面百城”条释义云:“南面指地位的崇高,百城指土地的广大,旧时用来比喻统治者的尊荣富有。《魏书·李谧传》:“每曰: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按:此注宽泛,且意有未明.“南面”一词,只可施于天子、王侯公卿、六部大巨,而州官县吏不与焉。“古者坐北朝南为尊位。君侯公卿大臣见僚属,则南面而居,晋谒者即北面而拜之.因以‘南面’借代君侯公卿大臣地位之崇高。皆为上层统治者”。“百”,此处非确数,谓其多也.“百城”意为“土地广  相似文献   

6.
两汉关内侯的爵位变动以关内侯进爵列侯为主导,并以西汉关内侯免为庶人(或夺爵为士伍)作为补充。汉代关内侯的爵位变动呈现阶段性、身份化、时代性和严格等极化的特征,既反映了关内侯重要权益、政治身份与社会地位的变动,又体现了政局变迁和二十等爵制调整。爵位变动成为两汉皇帝对关内侯群体实施政治控制和身份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具有维护社会等级秩序、调整政治等级结构、巩固政权统治基础和加速社会阶层之间流动的社会功能。然而由于法律严酷、权臣干预、频繁而又残酷的权力斗争,汉代关内侯的爵位变动也存在赏罚不公、赏罚滞后等弊端,不仅削弱了皇权对高爵群体的政治支配性和身份控制力,而且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矛盾与权力斗争。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5,(7):128-133
近年来不断发现的出土文献表明,秦汉时期城市市场中的商业用地有着细密的管理制度,它在划分时按所售商品的价格和种类确定大小,用途相同的土地被集中规划在一处,由管理市场的市亭负责把土地授给个人,受取土地的资格和土地的使用权能也各有明确的规范可循。秦的刑事法律还对侵犯国有商业土地的行为作了专门规制,其原则与《唐律》"盗贸卖公私田"条相类似,而与一般的财产犯罪行为"盗"有明确的区别。出土文献中所见的这些商业用地制度,是当时市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补充了传世文献记载的缺失。  相似文献   

8.
秦汉时代的新年习俗李立纲公元前二三一年,秦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主义皇朝。秦把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的大片土地,包括战国时期七国的国土,统统纳入自己政权的范围内,实现了自商周以来空前规模的统一局面。秦的统一,不仅体现在官制、法律...  相似文献   

9.
三、井田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井田制是历史事物,毋庸置疑,它也有一个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大体上说,中国的井田制度是从夏初开始的。以后经过夏、商二代以至西周这一段一千多年的历史而达到充分发展。进入春秋以后,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的、经济的各种原因,井田制由全盛而走向瓦解。这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萌芽,并逐渐成长起来。到了战国时期,井田制出现了全面崩溃之势。相对的,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则日益取得统治的地位。至秦统一中国以后,井田制遂完全为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所代替。总的说,井田制是和中国奴隶社会相终始的。  相似文献   

10.
秦一代置郡问题,有不同说法,自谭其骧先生考证之后以为定论。然近年出土秦封泥和秦简牍等文物都涉及秦郡,其中众秦郡名既不见于传世的秦代文献,也为历来考证秦郡学者所不知,从而动摇了已成定论的秦郡体系。本文根据考古出土秦封泥、简牍和传世秦玺印等资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重新思考秦郡,考证秦统一初年所置三十六郡。  相似文献   

11.
明月熙 《学术论坛》2012,35(4):103-106
由于孔尚任的《桃花扇》太过于脍炙人口,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亦因此剧而成为传诵千古的爱情佳话,对于侯、李一见钟情之后便坚贞不移、矢志不渝,已成为读者的共识。然而事实上,侯方域在诗文中关于与李香君情事的记述很少,也并不悱恻动人。《桃花扇》戏剧角色的深入人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对于侯方域、李香君情事的正确认知,人们往往将戏剧人物与历史人物混为一体,并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评判侯方域的道德品质,造成对其本人的先入为主的曲解。而侯、李情事的真相如何,后续又有怎样发展,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结识究竟是惺惺相惜的性情相投,还是因年少风流,在金陵的一段秦淮故梦罢了,这是辨析历史真实和戏剧情节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陕西人爱秦     
陕西省,故秦地也。报纸有人著文,题为《陕西人的秦始皇情结》,中引秦兵马俑、秦始皇陵、秦兵器、秦钱币、秦瓦当、秦驰道、秦宫遗址、秦大墓诸款,谈到陕省古迹,无一非秦。我更益以秦石鼓、秦泰山石刻、秦虎符、秦诏版,而山海关又秦筑长城之起点也。懿欤休哉!  相似文献   

13.
黄庭坚词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以诗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然而他的词名亦自不小。陈师道曾说过:“今代词手,惟秦七(秦观)、黄九(黄庭坚)耳,唐诸人不逮也。”(《后山诗话》)可见评价之高。可是,他的朋友晁补之却又说:“黄鲁直间为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乃着腔子唱好诗也”(《侯鲭录》卷八;亦见《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对他的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因此,黄庭坚的词,颇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4.
<正> 一、秦汉土地制度与农民起义的规模、次数中国农民起义的特点之一,是规模大,次数多.这个特点开始于秦朝.为什么?笔者认为,首先,从土地制度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刚刚产生,个体农民也刚从井田制下解放出来,封建剥削制度,虽然已经占了主导地位,但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最后确立.其次,从政治上看,秦以前新兴地主阶级还没有取得全国范围的统治权,再加上列国分立,农民阶级所受的政治压迫统治,是分散的,不是统一的、集中的,自然不能有全国范围的反抗斗争.第三,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之间战争连绵不断."兵革更起,城邑数屠,因以饥馑疾疫焦苦,臣主共  相似文献   

15.
秦直道的历史文化观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子今 《人文杂志》2005,(5):107-112
秦直道的开通和应用,在中国古代交通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军事交通的发展历程而言,秦直道也表现出里程碑式的意义。然而以文化史的视角考察,还应当看到,直道可以看作秦政治文化的一种纪念。直道—子午岭和子午道—直河的关系,也使研究者面临新的课题。秦直道沿线主题同一的民间传说,反映了这条交通线路长期沿用的事实。位于秦直道南端甘泉宫在军事史和外交史中的地位,又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体现了秦直道特殊的历史文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世传张良在圯桥与老人进履时是个小孩子。近读《史记·留侯世家》,详推其年,乃知此说不确。《留侯世家》载:“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汉书》作桓惠王——引者)。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年,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据此推算,张良的父亲张平死于韩桓惠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250年,因“良年少,未宦事韩”,至于张良少到什么年龄,没有说明,现在姑以三岁计算。接着“卒二十年,秦灭韩”,为公元前230年,亦即秦王政立位之十七年,此年张良为二十三岁。此后,张良即散家财,求刺客,准备刺杀秦王政。  相似文献   

17.
君讳凤岐字方舟自号蠡良子晚号芳久姓黄氏世为安化巨族神立棻父正煦皆有学行君四岁受书稍长兼好武从壮士某习拳技弱冠后读书岳麓浮沈诸生间光绪戊子乡举甲午成进士用内阁中书君既兼资文武诸公贵人争礼罗为塾师湘乡曾嗣侯广銮浏阳谭壮飞皆其弟子也壮飞当以稚川龙川儗君其心折如此会甘肃回乱秦抚魏光焘驰剿奏调君赴西宁办埋营务至则回已就抚君率队詗察边砦往返三千馀里叙劳以同知补用发河南已而大臣疏荐人才代进练兵条议两宫召见嘉许命隶虎神营委练快队兼带枪队保知府拳匪之乱君先以省母  相似文献   

18.
秦文字远绍两周文字,这已是古文字学界公认的事实,春秋后期,东方诸国的文字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形成所谓“六国文字”,秦国久据宗周旧地,文化深受其影响,因此秦文字远不如六国文字那么奇谲难识。然而秦文字之中也有少数形体殊异者,辩析其与标准秦篆的异同,对研究周秦系统的文字也许不无小补。本文试举五例,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文史哲》2015,(4)
秦在逐步东进,推动兼并的战争进程中,曾经发生对新占领地区"出其人"或曰"归其人",即推行驱逐原居民而仅仅占有其土地的政策。有记载表明,对这样的地区,秦又有"募徙"、"赐爵"、"赦罪人迁之"予以充实的情形。这种特殊的移民方式,可能体现新占领区居民与秦人之间极端敌对的情绪,以及因此导致的秦军政长官对新占领区居民的不信任心态。而秦史中确实可以看到这种敌对心理引致沉痛行政教训的实例。秦"徕民"追求导致的新占领区政策的调整,有积极的意义。大致在秦昭襄王时代,以往"秦能取其地,而不能夺其民"的情形已经有所改变。"募徙"、"赐爵"、"赦罪人迁之"的方式,作为秦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发明,在后来的历史中依然得以沿承。  相似文献   

20.
商代的仓侯     
殷墟卜辞中有"仓侯",仓同苍,苍、青同义。仓侯的领地应位于古代的青州。青州是九州之一,故仓侯应是方伯。有关仓侯卜辞的字迹宽博而俊美,辞中出现了"尔"字,尔读迩。古人认为天道远,人道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