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旅游产品、旅游商品、旅游购物品是旅游学中经常出现的概念。目前学者对这三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认识大相径庭。本丈借助政治经济学中产品、商品的相关知识来界定旅游产品、旅游商品的概念及关系。此外还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对它们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2.
以长株潭城市群143个旅游吸引物为例,通过地理集中指数来分析旅游吸引物分布特征,利用基尼系数对自然观光型、人文观光型和娱乐休闲型旅游吸引物进行空间结构对比分析,并从人口、经济和交通三方面探究其对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株潭城市群旅游吸引物整体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地理集中性,其中以人文观光型旅游吸引物聚集程度最为突出,其次是自然观光型和娱乐休闲型旅游吸引物;(2)自然观光型旅游吸引物属于资源导向型,而人文观光型和娱乐休闲型旅游吸引物属于市场导向型,前者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小,后者则相反;(3)人口、经济及交通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长株潭城市群旅游吸引物的分布结构。  相似文献   

3.
基于创意的视角,提出古城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路:用创意挖掘旅游资源,打造旅游核心吸引物体系;用创意开发旅游产品,以产品创新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创意提炼文化核心价值,优化旅游服务体系;用创意创造旅游商品,提高文化资源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无景点旅游视阈下养生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景点养生旅游是养生旅游步入成熟期的一种新业态。无景点养生旅游糅合了无景点旅游与养生旅游的概念,是现有旅游健康性受到挑战、吸引物不断泛化、旅游者养生旅游需求旺盛和旅游业发展趋于成熟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无景点养生旅游的主要特征是自主性、养生性与经济性。在开发过程中,要以自然人文养生资源为依托,注重注入文化灵魂,深化区域内外合作,努力实现居民收入的增长,并通过智慧旅游建设实现整合营销,树立无景点养生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5.
由于存在强竞争力旅游吸引物缺乏、城市旅游形象差、旅游发展政策不完善等旅游发展瓶颈,湘潭市城区正处于“基本无旅游”的尴尬境地.城区未来旅游发展应借助长株潭一体化趋势与成就,抓住湘江旅游经济带建设机遇,把握旅游消费变化动向,基于自身旅游资源禀赋,通过打造特色旅游吸引物、创新旅游产品、改善城市风貌活化城区旅游,以扩大旅游局影响力、成立国有旅游建设投资公司、完善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等为保障,推动城区旅游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6.
钓鱼城与重庆旅游文化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合川钓鱼城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旅游资源。钓鱼城具有吸引海内外游人的独特优势,具有巨大的国际国内潜在旅游市场,具有重庆旅游拳头产品的充要条件。以钓鱼城遗址为主要吸引物,整合重庆旅游发展战略,有利于开掘历史文化遗产的经济潜能,带动重庆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7.
旅游产品特点的新视角——论旅游产品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形成的旅游产品特点理论尚停留在对旅游产品的表层概括抽象上 ,未揭示出旅游产品特点的深层本源 ,从而未能说明旅游新产品与一般服务性产品的差异。抓住旅游吸引物 ,揭示旅游产品的本质特征 ,才能说明旅游产品既不同于一般实物产品又异于一般服务产品的特点 ,从而为旅游学成为真正独立的学科和旅游业成为独立的产业奠定可靠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构建旅游商品体系是一个地方旅游商品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建立完善合理的旅游商品体系对推动地方旅游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文探讨了旅游商品层级体系建设的思路,认为地方旅游商品体系应根据资源条件、地方特色、产品的影响力、产品或工艺的美誉度,建立地域标志性产品、重要产品、一般产品三个不同层级的产品体系,并在此指导下,讨论了安顺市旅游商品层级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更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其在旅游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对旅游文化概念的研究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明显存在人为性与泛化性,造成了旅游文化研究的混乱局面,极大地阻碍了旅游学术研究的进步。鉴于此,亟待对旅游文化概念进行清晰的思辨。在总结分析前人对旅游、文化、文化学、文化资源、旅游文化资源、旅游文化产品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认为旅游文化的概念应以旅游活动本身为主体来界定,因此,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一切文化现象和关系都可称之为旅游文化。  相似文献   

10.
呼伦贝尔水域文化的表现形式与其符号意义附着于呼伦贝尔的自然与人文空间,基于其水域文化资源的旅游产品开发应将水域文化吸引物视为旅游产品的核心要素。除此之外,产品结构另需包含服务、旅游设施、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等诸多要素。为突出地方水域文化特色,应重点设计开发水域观光产品、水域文化主题产品、参与型和体验型等类型的旅游产品,其开发路径朝向水域文化旅游产业化,水域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以及水域文化旅游产品地方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态旅游、负责任旅游、低碳旅游之间既有相互重叠之处,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它们的背景和目标相同,学术界对三者的研究路径相似,但生态旅游局限于特定的自然区域,负责任旅游着眼于旅游的伦理道德,低碳旅游要求旅游过程中要降低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2.
旅游•故事•文化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中大量出现的故事是一种文化现实, 以往学术界较少论及。旅游的兴盛为神话、传说等故事的讲述提供了新的空间。旅游中的故事是对旅游目的地文化进行解释的工具, 是旅游审美的对象之一, 也是帮助人们渡过世俗朝圣仪式的手段。旅游中的故事既保存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 又融入了外来的文化,是新时期文化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心理距离、审美与旅游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与空间造就了心理距离,心理的距离创造了审美,旅游活动恰恰就因为其自身时空变迁的特点,而演绎为了审美活动。人的审美是一种情绪上的认知,在人的认知活动中往往有知觉的闭合原理和再造想象的参与,所以旅游者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呼唤关于景区景点的一种开放性的弹性结构,旅游者不仅可以审美、赏美,还可以创作,旅游者也因此在距离与审美、审美与认知、审美与创作中不断的掀起愉悦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14.
《旅游学报》、《旅游科学》和《旅游论坛》是我国旅游研究三大主流期刊。基于5年来这三种期刊关于旅游研究进展,对载文数量的时间分布、载文作者的地域分布、论文作者单位、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作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旅游研究问题和方法及接待业的研究是三种期刊研究最多的内容,《旅游论坛》偏重于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旅游学刊》更注重基础理论问题的探讨;三种期刊均是定性研究方法所占比例最大,其他方法的运用较少;《旅游学刊》载文作者所处地域在经济发达地区占绝大部分,《旅游科学》和《旅游论坛》载文作者所属地域分布最多的分别是上海和广西,体现了服务地方的特点;三种期刊载文作者单位最多的都是高等院校及其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15.
旅游生态化与生态旅游建设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旅游生态化是一种新的旅游理念,是当代旅游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生态旅游是适应人们生态价值观的转变,满足大众旅游需求的变化,谋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具有生态性、责任性、和谐性、可持续性和整体性等特点。生态旅游建设包括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和审美生态四个层面,体现了生态旅游建设的生态复合性特点。现阶段我国生态旅游要在规划、认证、管理、法规和教育等方面进行建设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大背景下一种新的旅游模式,是指在游客旅游过程中推行以降低碳排放量为目的的旅游。低碳旅游是一种节能旅游,也是一种教育旅游。建立河东低碳旅游规划必须在旅游理念、旅游设施、旅游吸引物、旅游环境体验、旅游消费等途径或方式上入手。  相似文献   

17.
人类旅游需求多样性及其演进趋势,使得黑色旅游在中国同样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从红色旅游与黑色旅游的内涵出发,分析二者的共同点与差异性,并结合国内红色旅游与黑色旅游的研究发展现状,在深化红色旅游认识的同时引起人们对黑色旅游的关注和研究。以使人们加深对它的认识,从而使学术研究在相当程度上指引旅游实践,根据旅游市场需求设计出适销对路的黑色旅游产品,充分发挥其对人们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家界游客、居民及旅游从业人员旅游发展感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游客、居民和旅游从业人员是旅游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其对旅游发展的感知,直接反映旅游发展的品质与趋势。对张家界游客、居民及从业人员旅游发展感知调研显示:国内游客的满意度高于国外游客,居民对旅游发展的认可程度和旅游影响的感知总体持肯定意见,旅游从业人员对旅游发展环境和前景基本满意。三方主体共同认为张家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还需以生态思维制定长远规划,在资源保护、市场规范、营销创新、服务水准、人文环境等方面系统努力,加快环境友好型景区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9.
道家、道教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旅游可持续性发展问题,运用道家、道教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和极为理性、高明的生态哲学智慧,从旅游区域总体规划、产业结构、旅游立法、执法以及旅游者的生态道德伦理、行为素质等几方面作出一些探讨,同时结合现代生态经济观点,以实现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良性运行、和谐统一,建立起旅游、经济、文化、生态协调、持续发展的科学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0.
在发展中国文化语境中“中国学派”人类学的趋向下,旅游人类学也在加速其本土化的进程,但学科的发展需要构建一套成形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同时也需应对诸多困惑与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