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台关系的新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 0 5年 2月 1 9日 ,美日安全磋商委员会会议在华盛顿举行 ,并在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将“鼓励通过对话和平解决台湾海峡相关问题”以及“鼓励中国增加军事透明度”列入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共同战略目标。众所周知 ,1 996年 ,美国总统克林顿与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在美日安保条约的基础上 ,发表了美日安保共同宣言 ,指出一旦日本周边发生武力争端 ,美国与日本有共同防御的责任。此后 ,美日主管外交和国防的官员几乎每年都举行双边安全磋商委员会会议 ,并发表联合声明 ,但从未就台湾问题是否包含在美日安保的范围内做过明确界定。美日这次发表的…  相似文献   

2.
从“安保条约”的修改看日美关系的演变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张健在1951年9月8日签订《对日和平条约》的同时,日美之间还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以下简称“安保条约”)o前者在国际法上使日本获得独立,后者则使日本处于依附于美国的地位。]960年日...  相似文献   

3.
二战结束后,美国与日本签订了《旧金山和约》与《美日安保条约》,构建起“旧金山体制”,美日同盟关系由此确立。“旧金山体制”凸显了冷战思维,日本以不对等的身份参与了美国亚太地区的安全规范构建。冷战后期,美日同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其同盟性质更加显著,日本的自主性不断增强。苏联解体后,美日同盟的最大挑战不复存在,但恐怖主义威胁、朝鲜核问题、中国军力增长等成为美日同盟面临的新挑战。安倍二次上台后,先后提出“自由与繁荣的印太”与“自由与开放的印太”概念,日本逐步形成自己的“印太构想”。与此同时,美国也从奥巴马时期的“亚太再平衡”战略转向更为广泛的“印太战略”。在此背景下,美日同盟进一步强化,日本正在逐步摆脱战后的种种束缚,深化同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关系,由此形成了美国主导下的印太地区多边体系,其针对中国的意图更为明确。  相似文献   

4.
李广民 《日本学刊》2005,1(6):70-82
美日安全磋商委员会发表涉台《共同声明》,再次使美日同盟涉台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美日同盟涉台最要害的是“远东条款”,从日本政府对“远东条款”一再解释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美日同盟涉台条款的演进轨迹,即无论美日与中国的关系如何,美日对中国做出什么承诺,“远东”包括“台湾”始终是日本官方的“统一见解”。《周边事态法》、《有事法》虽对美日同盟适应范围有所调整,但其在涉台方面并无丝毫松动。美日同盟涉台条款明显违背中美、中日在台湾问题上业已达成的共识,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是对国际法义务和国际信义的亵渎。它阻碍了我国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更是有害无益。  相似文献   

5.
孟晓旭 《日本学刊》2023,(1):33-64+149-150
大国竞争背景下,日本违背经济规律,侧重安全和政治逻辑,加速构建经济安全战略,其目标是在“战略自主”下摸索新的经济安全道路,追求实现日本经济的自律性、不可或缺性和主导性。对内,日本积极完善战略体系,加强战略管理,提升安全能力和强化战略支撑。对外,日本以“新时代现实主义外交”为指导,在关键领域实施对华“脱钩断链”和“友岸外包”政策;以日美合作为中心,追求对接美欧经济体制和市场规则,深度融入欧美经济圈,并战略性扩展与志同道合的国家进行经济安全合作,重塑自由主义国际经济安全秩序。日本经济安全战略存在明显缺陷,内含的强烈地缘政治竞争和安全战略博弈意图也会导致大国竞争在区域层面更为激烈,给地区发展、安全以及中日关系造成更复杂和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中日美实力的消长为背景,以鸠山内阁组阁以来的外交战略为研究线索,论述了鸠山内阁上台以来对外交战略的调整。其中,日美关系被鸠山内阁定位为“紧密而对等的日关关系”。其实质是以地缘政治中的中国为参照,日本作为美国全球战略棋子的地位得以提高,借此定位以图获得更多的发言权和利益诉求。日本民主党对中国战略的调整,则从自民党传统的借美抑华,变为主要依赖构筑区域集体安全体系来确保日本的安全。而修改宪法,则成为未来中日美关系的重要变数。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末的太平洋上空飘拂着一片阴云。那就是 1 997年 9月日美两国公布的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以下简称新指针 )。1 999年 4月 2 7日和 5月 2 4日 ,日本国会众参两院先后通过了新指针相关法案 ,即《周边事态法》、《自卫队法修正案》和《日美相互提供物资和劳务协定修正案》。这只能使阴云进一步笼罩日本。本文拟对新指针及相关法案出笼的背景、实质、问题和影响作一评析。一1 96 0年 ,日美两国修订《日美安全条约》,其矛头针对中苏等国。当时 ,岸信介内阁的“政府统一见解”称 ,《日美安全条约》第六条中的“远东”地区 ,“大体是指菲…  相似文献   

8.
关于日美修改《防卫合作指导方针》的“中间报告”——学术讨论会述要金熙德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于1997年6月19日就日美修改《防卫合作指导方针》的“中间报告”召开了讨论会,来自北京各科研单位的近20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以下是会议发言的主要内容。一...  相似文献   

9.
战后日本安全战略的演变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以后,日本形成了以日美安全体制为主、以自主防卫为辅的安全战略。本文拟就日本安全战略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其调整趋势进行总体概观。一、战后安全战略的基本框架(一)以依赖日美安全体制为主二战结束时,战胜国阵营在远东面临的首要课题,是如何防范日本军国主义东...  相似文献   

10.
安全保障与战后日本政党政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安全保障是战后日本政党政治中的焦点问题。本文在概述战后日本安全保障战略演变历程的基础上,试图对安全保障在日本政党政治中的定位作一初步分析,着重指出安全保障是日本政党政治的政策对立轴,日美安保体制是自民党一党优位制的战略支柱。一、战后日本安全保障战略的演变战后初期,日本面临着如何实现媾和、重返国际社会并结束占领状态的重大课题。在冷战的国际环境下,独立后日本的安全保障方式与日本的媾和问题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吉田内阁选择了对美一边倒的“片面媾和”方式,确立了“亲美、轻武装、经济优先主义”的基本路线。1951年日美…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日本为由经济大国迈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在未来的地区乃至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于己的地位,对本国的安全战略做出了较大调整。随着1994年8月《日本的安全保障及其武装力量发展方向——21世纪的展望》报告的出台和1996年4月《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对日美同盟关系的重新定位,其新时期国家安全战略的主体框架业已形成,主要特征初见端倪。概而言之,即:以经济实力为基础,以科技实力为先导,以日美军事同盟为依托,以联合国外交为中心,以推动地区安全对话为手段,通过不断增强军事上的“自主防卫”能力,全面提高日本“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  相似文献   

12.
“九一一”事件以来,日美同盟与美韩同盟出现较大差异性。对美军全球部署调整中两同盟的军事功能进行比较可见:在美国亚太战略中,日美同盟地位中心化、美韩同盟地位边缘化;对两同盟在应对“朝鲜威胁”中的行为进行比较可见:在地区安全难题中,日美同盟手段军事化,美韩同盟手段政治化;对两同盟与中国、印度、俄罗斯的关系态势进行比较可知:在大国政治博弈中,日美同盟紧密化,美韩同盟离心化。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日本的外交战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世龙 《日本学刊》2003,69(5):23-38
今后十年日本外交战略的目标是保障国家安全和繁荣 ,走向“普通国家”。日本为此将开展多边、双边外交 :(1)谋求从《联合国宪章》中删除“敌国条款” ,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加强日美欧合作 ;在东亚地区开展多边安全对话。 (2 )谋求把中国纳入国际体系并与中国开展安全对话 ;加强日美同盟 ,积蓄力量 ,为摆脱美国的控制创造条件 ;努力解决北方领土的归属问题 ,实现与俄罗斯关系的完全正常化。  相似文献   

14.
张杨 《日本研究》2023,(3):39-49
日本聚焦于应对所谓中国海洋军事威胁,通过构建西南海域一线军事部署体系、强化“美日同盟+”集团战略后盾、推动防卫政策转变与防卫力量建设跟进以及自卫队与海上保安厅一体化建设,推进更具实战化、集团化、系统化的亚太海洋军事部署。这一动向是基于大国博弈环境下,以美日同盟战略的回归、俄乌军事冲突引发的欧亚地缘政治联动、亚太区域局势紧张升级以及日本加速其“正常国家”战略为背景和动因,其行为必将严重威胁中国东部沿海军事安全,增加中日乃至中美“擦枪走火”的风险,并且增大中国维护海洋主权安全的难度。为此,中国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促使美日安保体制发挥正向作用,构筑与东亚及东盟国家的安全信任机制,以反制日本亚太海洋军事部署。  相似文献   

15.
日本在美国占领下的重整军备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刘世龙在美国占领下,战后日本一度成为非武装的“特殊国家”。然而,这只是历史的一瞬。随着美苏冷战的开始,日本的“普通国家”化就在美国的操纵下以重新武装的名义开始了。本文仅从日美关系的角度探讨美国占领下日...  相似文献   

16.
论美是观念及其理论内涵王畅一、关于“美是观念”理论的提出在我国当代美学界的四种主要观点中,吕荧的“美是观念”说,从一开始就遭到持不同观点的人的批评,甚至被当作“主观唯心主义”理论而遭到批判。但我们现在再重新来审视一下吕荧的美论,却感到它较之其他几种美...  相似文献   

17.
论新干涉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干涉主义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其他国家以“人道主义”为由进行的军事干涉。绕过联合国对其他主权国家动武,是违反联合国宪章的。新干涉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等。其主要动作是北约东扩和重新订立美日安全合作指针。新干涉主义与美国霸权主义膨胀直接有关,对发展中国家包含着隐忧和危险。  相似文献   

18.
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可用“相互依存关系(interdependence)的进展”一词来概括,而日美经济关系的演变可以说是“相互依存的进展与不平衡的扩大同时并存”。那么,日美经济的相互依存与摩擦间是什么关系呢?经济相互依存也是发展变化的事物,那么,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变化与摩擦的发生之间又存在什么关系呢?本文拟对上述问题作一探讨。一战后日美两国间的经济关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两个特征:第一,日美经济关系紧密,且相互依存;第二,两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贸易不平衡。日美间经济相互依存十分紧密,从生产资…  相似文献   

19.
杨晓萍 《南亚研究》2009,(4):151-152
2009年11月2日至5日,由中国南亚学会和海南亚太观察研究院联合主办、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协办的“中国南亚学会2009年年会海南论坛”在海口市举行。来自全国近40个单位的专家、学者共9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就美印中三边关系、中印边界问题与中印关系、南亚文化与经济发展、南亚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及印度洋战略等议题进行了探讨。以下是对会议主要观点的综述。  相似文献   

20.
美日同盟与地区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日同盟是亚太地区安全事务中的一项重要因素,是美国在这一地区保存军事存在的一项基本条件。亚太地区的多数国家也基本接受了美国的领导地位。但美日加强同盟关系,特别是修改后美日安保条约却可能对地区安全带来消极的影响,引起中国的严重关注。应该寻求合理、稳定的地区安全架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