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冠军早餐》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创作的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小说是叙述的艺术,元小说更是格外关注小说的叙述语言和叙述策略。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既运用了第一人称侵入式叙述这一元小说创作技巧,打破传统的叙事框架,揭示了小说的创作过程和虚构性本质,又结合了传统小说惯常采用的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进行叙述,使小说的叙事呈现出清晰的脉络。  相似文献   

2.
论美国后现代元小说叙事手段及操作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美国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文类——“元小说”,是作家以小说的形式对小说艺术进行自我反思的结果。它通常以作者“侵入式叙述”、“戏仿”、“碎片拼贴”等手段及策略来颠覆小说艺术原有的模式和规范,进而消解这些模式和规范背后的意识形态权威,重构了后现代主义世界观。  相似文献   

3.
赵志军 《社会科学》2002,(10):77-80
本文认为 ,元小说的出现是当代中国小说艺术类走向自觉的标志。当代中国元小说的自觉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对传统的小说成规的质疑和考验 ;其次是对自身所赖以进行叙述的叙述成规的质疑和考验 ,也就是说在考验、质疑其他小说时也同时考验、质疑自己。元小说的这种质疑和自我质疑是为了探索小说叙述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小说的叙述视角决定了读者对视角人物的同情,并进一步由同情而产生认同效果,即读者通过与某种主体立场完全合一而投射自身的身份、建构自身的主体性。叙述视角由此超出了形式技巧的范畴,而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意味。后现代元小说叙述者破坏性介入的全知视角解构了小说的真实性,从而使主体性的投射没有了依托,并进一步揭露了传统小说通过视角运用而对读者实施的意识形态掌控,从而指向了后现代意识形态的运作。  相似文献   

5.
洪罡 《社会科学家》2012,(8):122-125
作为当代批评的关键概念之一,主体性在当代元小说的美学实验平台上得到了有别于理论话语的探讨。在此类作品中,启蒙式的主体概念或在叙述实验中被彻底消解,或在传统与颠覆的形式博弈中,被呈现为主体对整体性的求索过程。在有的作品中,主体性则与对话语建构功能的探讨紧密关联。元小说对传统主体观的解构,并不意味着主体的消亡,而仅仅是通过虚构的特许将主体建构的过程前景化。  相似文献   

6.
凌晨光 《东岳论丛》2003,24(6):111-113
故事、叙述、虚构是"叙事虚构作品"的三要素。小说作为叙事虚构作品的一种代表性样式,其本质特性恰好可以通过叙事虚构作品的三大要素得以体现。故事由一系列前后有序并且互相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事件构成,当故事被讲述出来时,就变成了情节。故事的讲述方式则是由叙述话语完成的。叙述是一种"后向预言",它造成了小说叙述的"逆向因果关系"特征。虚构则处于真实与虚假之间,它表明了小说叙事的可能性与自由性,展现了小说对可能世界的构建与描绘。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115-118
学界对巴赫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理论的翻译、介绍以及理论本身,没有更多顾及巴赫金的理论背景以及他对其他理论体系建构的影响力。综合分析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的"主人公"与"复调世界"两大范畴,与小说叙事理论中的"人物"、"叙述者"、"叙述世界"等范畴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小说叙事理论中的"人物"、"叙述者"、"叙述世界"等范畴充实了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的"主人公"与"复调世界",这两种理论形式共同指引着小说的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8.
先锋小说是“新时期”小说中的重要一脉。即使在先锋小说内部也存在着观念、审美形态及语义分野鲜明的不同类型,“元小说”就是一种在叙事形态、意识倾向上相当前卫,反规范、反传统意识相当突出的一类小说。本文区分了两种类型的“元叙事”:一种是以西方的解构主义哲学为背景,在叙事策略上对传统叙事规范进行大胆的“戏仿”或拆解,其语义则是反本质主义的。另一种以“新写实小说”为主,其特征是通过弱化作者对文本的干预,从而达到还原生活原生态的目的。这两种类型的“元叙事”形态迥异,但其文化功能却是一致的,即都形成了对传统小说主题如历史进步论、理想主义等的龃龉与对抗。  相似文献   

9.
纳博科夫小说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博科夫小说的现代性体现在内容和形式技巧上。在内容上,他的小说反映现代人在荒诞现实中的孤独、无助和绝望的困境,以"心理时间"和"异化"为表现主题,同时具有不确定性;在形式上,则采用戏仿、拼贴和元叙述等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0.
万克领 《东岳论丛》2011,32(4):85-88
小说叙事就是采用特定的叙述方式来讲述一个或者一系列的故事。小说要叙述故事,那必然要有一个进行叙述的主体。在小说叙事领域,与小说有关的主体有作者、隐含作者、人物、叙述者等。作者是写作作品的主体,他只存在于小说文本之外,而不能进入文本;一旦完成了作品,他的任务就履行完毕。隐含作者虽然存在于文本内,但他只是作者安排在那里来体现作者的思想规范的,没有声音,归根结底是作者在小说文本中的第二自我。小说文本中某些人物的讲故事看似是叙述,实际上这只是发生在文本内的故事世界的行为,也即人物和他讲的故事最终也只是被叙述的客体。叙述者是一个叙述行为的直接进行者,既然叙述者具有叙述行为,对于小说文本而言,自然应该是小说叙事中承担叙述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
元叙述是人类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与表意程式化对抗的一个主要途径.元叙述一词,已经在当代文化研究和叙述学中广泛应用,但是意义歧出,难以厘清.仔细检查各种体裁的元叙述,可以看到元叙述化有五个方式:露迹式、多叙述合一式、多层联动式、寄生式、全媒体承接式.所有这些元叙述化方式的共同点,是“犯框”,是破坏叙述世界的区隔边界.元叙述的目的,是破坏结构叙述的“逼真性”,暴露其人为的构筑过程,从而使意义从文本束缚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12.
洪罡 《学术月刊》2012,(6):120-125
元小说是西方20世纪后半叶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象征了一次发生在小说传统内部的范式转变。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的角度来看,元小说都与过往的虚构散文体叙事保持着一定的批判距离。这主要表现为它对文学中目的论的反思甚至戏谑。在宏观层面,对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美学而言,主题和时间维度的矛盾通常在经验世界、道德或意识层面得以和解;而当代元小说,或将主题矛盾刻意前景化,或在频繁的语境置换中制造矛盾的阅读期待。在微观层面,对前者而言,意义的产生主要依赖于语言学意义上的近喻和隐喻原则;而后者则将意义消解为语言选择的过程。当然,元小说并非也不可能彻底否定叙事中的目的论;它仅仅是试图在各个具体层面与传统的小说叙事保持暧昧的距离。在一个符号日渐沦为功用消费的当下语境中,这种面对自身媒介"既参与又质疑"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有自我意识的并形成潮流的元小说创作始于马原。元小说写作对中国以现实主义为主体的小说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传统小说叙事观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本文以为,解“叙事性”是“马原式的叙事革命”的意义之所在。它通过叙述的自觉,实现小说从“写什么”向“怎么写”转变;通过写作小说的寓言,实现小说在“写怎么写”上的创新;通过互文性写作,实现小说对虚构本质的哲学反思,创作出“写写写……”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14.
乔林晓 《晋阳学刊》2006,(5):114-116
赵树理“问题小说”的内在结构由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两部分构成。现实世界是为了提出问题,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而想象世界则是为了解决问题,并突出主流意识形态预示的光明前景。现在探讨形成这种结构形态的根源,就成为一个新的话题。通过深入探讨深受史官叙述影响的讲史话本等小说文本的结构形态,可以发现,赵树理“问题小说”的内在结构形态与中国古代讲史话本等小说文本的结构形态有着类似之处,共有的清官情结和道德关怀等深层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形成了这种“现实——想象”的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5.
何申小说的意义与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建昌 《河北学刊》2002,22(1):113-119
何申小说的意义在于他唤起了人们对一度被淡忘的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惟一源泉这一古老命题的当代理解。他的对于基层农村生活的叙写 ,从一个侧面丰富了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和对人生的感悟。本色、自然的叙述效果拉近了小说与民众的距离。何申小说的不足 :较多对实在生活场景的展示而缺少对意蕴世界的发现 ,精神性匮乏 ,形而上追求不足。何申小说的缺陷 ,与作者的文学观念有一定关系。“三驾马车”的论争提醒我们 :怎样组织他的生活 ,怎样讲述他的故事 ,怎样拥有他面对存在而昭示的生存智慧 ,这一切无疑是对一个小说家最为迫切的追问  相似文献   

16.
小说语言作为一种叙事话语有两种基本的言说方式 :叙述和描写。这两种言说方式的根本差别在于 ,叙述是事件的告知 ,描写则是场景的展示。小说的叙事性质决定了叙述是起主导作用的言说方式。在某些小说中 ,描写可以占有远远超出叙述的篇幅 ,但就其叙事功能来说总是辅助性的。描写从表面上看是叙述的中断 ,但事实上描写是叙述的中介、过渡 ,或者说就是叙述的一个异在的组成部分 ,其叙事功能集中到一点就是在小说里造成一种图式化的画面感和身临其境的幻觉。  相似文献   

17.
《死亡匣子》自出版后围绕它的评论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且贬抑多于溢美。本文并不在于要对文本进行二元对立式的优劣评价,而是从叙述层次、意识悖论和叙述伦理来厘清对该小说的认识偏差。小说多叙述层的复杂结构,以及对人物晦暗意识世界的关注增加了小说阅读的难度。小说并没有停滞在现代人存在困境和精神荒原,而是具有伦理叙事的向度,表达了小说家对美军在越南战争中集体无意识残忍的批评,以此提升了小说的立论。  相似文献   

18.
王凤仙 《东岳论丛》2014,(4):166-170
《小说丛报》是民初重要的文学杂志,其对辛亥革命的叙述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其中"革命加爱情"的叙事形态复杂多样,其革命叙述中的民族国家话语表现在小说文本的叙述声音与小说文本人物形象的建构中,其革命叙述中的人道主义话语表现为叙述者对革命者亲人生死别离之悲苦的关怀与对战争中平民苦难命运的书写。《小说丛报》对辛亥革命的呈现与反思构成了民初小说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同时小说也以自身的话语行为参与着民初社会思想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6,(2):227-23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思想文化与经济社会的结构性转型,思想文化由一元到多元,经济体制从计划过渡到市场。转型时期,众声喧哗的大学叙事小说汇聚了各种"思想"和"声音",并由此折射出改革开放时代的精神气候。这些大学叙事小说在叙述声音与话语方式上主要有作者型、个人型和集体型三种形式,分别彰显出反思意识、主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是西方小说文体的兴盛发展时期,本文着重论述在19世纪的文化背景中小说文体的叙述转变和特点,并探究了19世纪西方小说的历史化叙述模式、抒情性叙述模式和写实性叙述模式及历史小说、浪漫小说、写实小说的文体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