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网络虚拟货币是一种在互联网上购买虚拟商品的支付工具。它产生于网络小额电子支付的困难。网络虚拟货币虽带有“币”字,其本质属性仍为商品。随着其使用基础的扩大和功能的延伸,网络虚拟货币在虚拟世界逐步衍生出了类似货币的属性。就目前而言,网络虚拟货币还只是商品,与真实货币或准货币还有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网络虚拟货币是一种在互联网上购买虚拟商品的支付工具.它产生于网络小额电子支付的困难.网络虚拟货币虽带有"币"字,其本质属性仍为商品.随着其使用基础的扩大和功能的延伸,网络虚拟货币在虚拟世界逐步衍生出了类似货币的属性.就目前而言,网络虚拟货币还只是商品,与真实货币或准货币还有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银行是商品货币經济发展的产物,在商品货币关系和货币的支付职能进一步发展以后,就产生了作为支付中介人和借贷中介人的银行。资本主义的银行,是资本家的私人企业,或者是名义上是国家的,实际上是由大资本家集团支配的企业。银行资本本身不生产剩余价值,只是参加瓜分剩余价值。它为资本主义生产服务;资产阶级利用银行的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网络货币发展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货币的发展形态主要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网络货币五种形态,网络货币的产生是货币发展的必然规律。本文对国内外网络货币发展现状进行了述评,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蔡宁伟  贾帅帅 《学术探索》2023,(12):106-114
货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沟通人际关系、贯通贸易关系、联通国际关系的基本纽带。本文梳理了货币发展的六个主要阶段,对比了各阶段货币的形态、流通时期和社会阶段,归纳了各阶段货币的主要特征、关键痛点和重要创新。货币形态变迁发展,主要基于更便携、更易保管、更具信用的趋势,秉承了“交易成本递减,信用风险递增”的内涵。基于大历史观,分别对标了数字人民币与比特币,数字人民币与纸币、微信支付、支付宝和信用卡,总结了数字货币与货币数字化的内涵。研究发现数字货币和货币数字化是两个不同概念,货币数字化不是创造货币,不会导致货币总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字人民币在携带使用“轻量化”、保管存储“更安全”、转账支付“可追溯”、反洗钱终“解难题”、宏观调控“有依据”等五方面的优势,并提出若干意见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货币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是金融体系的稳定.在影响金融体系稳定的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是货币价值的稳定性和支付承诺的确定性.货币价值稳定性是金融体系的"信用基础",支付承诺确定性是经济活动的"价值归宿",两者的统一构成金融体系的基石.结合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重新考察这些"通识性"问题,有助于从中认识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以及怎样才能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在论述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以后,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一定期内社会流通所必需货币数量的公式。马克思写道:“现在我们来考察一定时期内的流通货币的总额,假定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流通速度是已知的,这个总额就等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加上到期的支付总额,减去彼此抵销的支付,最后减去同一货币交替地时而充当流通手段时而充当支付手段的流通次数”(马恩全集23卷第159页)。  相似文献   

8.
正曾康霖、徐培文、罗晶撰文指出,如以M2的增速与GDP的增速比较,得出我国货币供给超额增长的结论,是有悖常理的。因为,所供给货币并没有完全形成M1,相当多的货币只是形成了准货币,准货币尽管是潜在的购买力,能够转化为M1作为支付手段,但在未转化之前,它仍然是社会公众持有的货币资产。货币(M1)是现实中流通的货币,发挥着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准货币(M2-M1)是潜在的货币,在现实中发挥着储蓄手段的职能。作为流通手段和  相似文献   

9.
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商品交换形式从以物易物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经历了一个漫长时期。随着商品市场的发育状大,生产规模日益扩张,交换日益频繁,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于是信用制度便应运而生。马克思指出:“随着商业只着眼于流通而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信用制度的这个自然基础也在扩大、普通化和发展。大体说来,货币在这里只是当作支付手段,也就是说商品不是为取得货币而卖,而是为取得定期支付的凭据而卖。”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货币流通量规律表述为:“现在我们来考察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总额。假定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流通速度是已知的,这个总额就等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加上到期的支付总额,减去彼此抵销的支付,最后减去同一货币交替地时而充当流通手段,时而充当支付手段的流通次数。”(《资本论》第一卷第159页)学术界对这一段话有不同理解,现归纳为以下十种表达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