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人口老化与财务平衡推定提高退休年龄是劳动生产率同质假设的静态逻辑。理论上,最优退休时间取决于劳动者退休后消费水平与休闲收益的权衡。劳动生产率是能够同时影响消费水平与休闲收益的本质性变量,对劳动者退休时间决策具有双重效应。劳动生产率异质性使不同劳动者、不同时期的退休时间决策具有明显的异质特征;国家与社会有必要对异质性劳动生产率导致的异质性的劳动者最优退休时间作出回应,从而适时优化现行退休时间政策。模拟分析表明,劳动生产率异质性决定了最优退休时间的异质特征,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反向关系;在基准情境下我国劳动者的最优退休时间约为63.16岁;若要维持60岁的法定退休年龄,则必须保持9%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因此,摒弃劳动生产率同质假设并重视通过劳动生产率路径缓解养老金压力、实施激励相容的弹性退休计划、不断提高劳动者与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等有助于改进我国退休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推行延迟退休政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但能否行之有效还受到支持环境的影响。通过与OECD国家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国现阶段临近退休的劳动者健康状况较差、劳动力整体的受教育水平与职业培训参与率较低且随年龄层的提高而急剧下降、缺乏鼓励老年人就业的政策,推行延迟退休的支持环境尚不成熟。若在短期内迅速推行"一刀切"式的延迟退休政策,老年劳动者既极有可能受到劳动力市场的排挤又无法从养老保险中获得收入,很容易陷入贫困之中,造成新的社会问题。然而,从长期来看,延迟退休是必要之举,所以应尽快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树立国民终身学习观念、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为延迟退休政策的出台构建良好的支持环境。  相似文献   

3.
实行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延迟退休制度必然要求推动老年就业,而老年就业是实行延迟退休制度的基础.本文分析了北欧五国推进老年就业的社会保障、就业环境和老年教育的政策和法律,提出以“小步渐进”为理念建立弹性的退休制度、以“利益诱导”为方向建立积极的养老金制度、以“公平有效”为原则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以“终身学习”为目标推进职业性的老年教育,从而更好地发挥我国老年劳动力的价值,为我国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出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已经难以适应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各种挑战。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也已经成为未来我国退休年龄制度的改革方向。然而,由于社会上对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仍然存在诸多质疑,导致实施方案迟迟未能出台。延迟法定退休年龄需要立法先行,充分吸收各界意见,为延迟退休年龄提供合法性和正当性,确保改革载法治框架性进行。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做好政策解读和宣传,消解社会公众对改革方案的质疑。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可行路径是实施弹性退休制、确定合理的目标与实施节奏,且可在公职人员率先试点,为全面推行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5.
余桔云 《兰州学刊》2014,(4):103-108
文章基于个人养老金财富的视角,根据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延迟退休的养老金财富损益模型,定量考察人口老龄化对养老金财富的影响,从而判断其对延迟退休的激励效应。测算结果:人口老龄化对延迟退休具有正激励效应,但激励程度取决于参数组合水平。在可能的参数组合下,养老金财富都存在上升的区间;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同一退休年龄对应的养老金财富更多,且养老金财富达到最大时的退休年龄相应更高;当预期寿命一定时,延迟退休的最高年龄具有一定稳定性和可预见性,且男女最高退休年龄的一致性更具显著性;女性延长退休年限的空间大于男性,延长相同年限时,女性利益增进程度高于男性。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维国  刘斌  范丹 《浙江社会科学》2023,(4):71-80+158-159
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已迫在眉睫,识别现有退休制度下的退休行为对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1-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采用模糊断点回归技术识别退休行为对老年男性自评健康的影响及机制路径。研究发现,虽然男性退休对自身自评健康影响不显著,但配偶退休会显著降低男性伴侣的自评健康水平,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分析后结论仍然成立。此外,已退休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男性群体更容易受到配偶退休的负面冲击。机制研究发现,配偶隔代照料时间的提高和男性生活满意度的下降是配偶退休对伴侣自评健康产生消极影响的主要路径。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全方位认识退休政策的健康效应,为国家制定延迟退休政策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养老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退休年龄改革成为发达国家缓解养老金支出压力的共同选择。作为“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退休年龄改革具有必然性。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有关退休年龄研究的基础上,论证了我国退休年龄改革的必要性,借鉴国外延迟退休和弹性退休的改革实践,提出了稳步推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延迟退休与弹性退休相结合、实施差异化退休等若干退休年龄改革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延迟退休是应对老龄化挑战的有效方法和必然选择,作为重大社会政策,其事关亿万民众晚年生活和福祉,必须充分了解民众的意愿和诉求,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为政策出台营造良好氛围.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从个人特征、工作情况、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系统考察延迟退休意愿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利用神经网络、随机森林、XG-boost三种机器学习方法系统甄别影响因素并交叉验证,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因素的影响强度和作用机制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年龄、性别和薪资发放方式是影响延迟退休意愿的重要变量.延迟退休意愿总体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男性相对女性更不愿意延迟退休.其中,男性中健康状况良好的群体延迟退休意愿偏高,健康状况一般的男性延迟退休的意愿随学历升高而增高;女性的延迟退休意愿与学历呈负相关关系:定时发放工资的形式对延迟退休意愿有一定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9.
杨志 《兰州学刊》2014,(11):171-174
文章从现有退休政策、相关制度及其执行现状调查和新旧制度差异分析入手,对延迟退休制度制定与实施会面临的问题进行预研预判,对退休制度选择、退休年龄安排、劳动合同管理制度改革以及其他同类政策与延迟退休政策的相互协调等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13年延迟退休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延迟退休与养老金确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真正决定退休年龄的应是劳动力市场因素。中国虽然已经具备了延迟退休的客观条件即人均寿命在延长,却还缺乏延迟退休的前提条件即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和养老保险制度。从行业和产业类型来看,延迟退休年龄对就业造成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但对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调节作用却是非常有限的,相反,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还可能对延迟退休年龄形成阻力。因此,当前不仅要完善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而且还需要全面梳理和认识中国劳动就业状况,才能为制定合理的退休政策和优化完善养老保险金制度提供理性的思考和前瞻。  相似文献   

11.
退休是劳动过程的终端,退休权利构成劳动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延迟退休、男女同龄退休等问题的论争,折射出劳动伦理的主题延伸:即从"在岗"引向"离岗",从"劳动"引向"劳动者"。这种延伸的实质是对人性尊严、生活质量、生命价值的尊重、反思和求诉。"延迟退休"究竟是政府的一厢情愿还是发展的大势所趋?"男女同龄退休"的制度设计能否解决男女平等的问题?"延迟退休"会否带来新的伦理问题?这些都需要经过严谨的劳动伦理检视才能给出客观的理性回应。  相似文献   

12.
对制度安排的劳动力市场退出和退休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安排的劳动力市场退出是指由国家及企业等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法律规定、规则运作下的劳动力的市场退出.对于具有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安排的老年劳动者而言,退休年限及退休金的制度安排客观上代表了该社会普遍认同的终生效用最大化选择."机会收益"模型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的老年劳动力的退休行为中提前退休或延迟退休的选择行为有较好的解释力.近期在社会就业困难和新增劳动力供给充分的情况下,我国全面提高退休年龄的时机还不成熟.  相似文献   

13.
王竹青 《河北学刊》2013,33(1):177-181
当代中国女性退休制度非常复杂,女工人、女干部、女高级专家及处级以上干部的退休年龄分别为50岁、55岁、60岁,另外从事重体力、有害健康的工作以及丧失工作能力的女性,退休年龄为45岁。这种复杂的退休年龄标准,使用人单位在决定女性劳动者是否退休的问题上可以选择性地适用法律和政策,而且对相关规定任意解释,致使一些女性被迫提前退休,遭受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损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分析了目前女性退休制度对女性的侵害及制度缺陷,由此提出了有关法律改革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王蓉蓉 《兰州学刊》2011,(11):64-69
利用2010年在上海市静安区进行的老年独生子女父母状况与需求调查数据,在独生子女父母退休后劳动参与现状和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的双变量统计基础上,利用二项Logistic方法实证分析独生子女父母的性别、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子女性别、子女健康和婚姻状况等变量对独生子女父母退休后劳动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除了老人自身特征外,子女性别、健康和婚姻状况也是独生子女父母退休后劳动参与的主要影响因素,但老人的经济状况和子女的生育状况对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关于男女同龄退休问题的讨论在2003年达到了高峰.本文通过对网络上(新华网和新浪网)有关男女同龄退休争议的专题讨论进行统计整理,以揭示现实中有关男女同龄退休问题的利益相关者的态度、意见和建议,进而提出一些更为切合劳动者自身利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伴随人口老龄化和经济转型的进程 ,作为社会保障核心内容的退休养老制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的退休养老制度经历了初始、停滞和改革三个阶段而形成了现今的以“统帐结合”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以企业保险、个人储蓄为补充的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城镇退休金制度福利太高的双重作用使得新制度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便是社会保障的负担不断加重 ,退休金支出大幅度上升 ,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激励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本文通过对退休年龄与保障水平 ,退休年龄与就业水平之间的关系分析 ,提出了以提高退休年龄来减少社会保障负荷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17.
危玉妹 《东南学术》2012,(4):187-192
笔者认为正在讨论中的弹性退休制度是对公平的价值理念的选择,其在对男女同龄退休的制度设置上,体现了不同性别的权利公平的价值选择;在对企业、事业、国家机关同龄退休的制度设置上,是对不同体制的劳动者实现权利公平的制度选择,使他们具有公平竞争的机会。弹性退休制度还体现了对人性的合理关照,是法律制度人性化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8.
刘兵  张永春 《人文杂志》2012,(3):151-155
退休政策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财富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目前社会正义和公平已经成为全世界的价值共识,正如罗尔斯所言,正义是社会的基本结构问题。资源的相对稀缺成为人类社会寻求正义的基本条件,在这个前提下,社会正义应该是公平分配。本文对我国现行退休政策的公正性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改善退休公正的政策建议:男女应该同龄退休,并且女职工和女干部也应该同龄退休,在"十二五"期间尽快消除养老保险"双轨制",逐步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养老退休制度应该是保证所有社会成员基本公平、公正地享有相同的退休权利。  相似文献   

19.
人口老龄化不但影响到宏观经济的稳定,也会对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产生影响。将人口老龄化引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人口老龄化对4种积极财政政策工具(扩大政府支出、提高劳动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劳动所得税累进性和增加公共投资)有效性产生的影响以及延迟退休的动态宏观经济效应,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扩大了政府支出和政府公共投资对消费产生的挤出效应,降低了4种积极财政政策工具对产出、消费、就业的促进效应,也强化了其对通胀和工资膨胀的提升效应;延迟退休未对私人消费产生挤出效应,有利于就业、产出和消费增长,并有助于稳定通胀和工资膨胀;与财政政策工具相比,延迟退休引致的整体社会福利损失较小。人口老龄化降低了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基于稳定宏观经济和降低社会福利损失的考虑,延迟退休是一个较优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一、以"积极老龄化"的理念引领退休制度改革(一)社会老龄化呼吁延迟退休问题的提出。当代我国社会的老龄化是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持续改善的结果;老龄化不仅意味着老年人口比重的提高,也意味着老年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增强。"积极老龄化"是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提出的口号,其含义是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20世纪60年代,也有学者提出成功老龄化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