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五四运动与民主观念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5--1924年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观念与科学观念相伴随,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口号与价值认同。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对新文化运动发生了强烈而深刻的影响,促使中国人重新思考追求民主、实现民主的道路,进而促使中国人对民主观念的理解和阐释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为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追求。陈独秀对“民主”内涵的新阐释,孙中山对“民权”道路的新探索,胡适力主从“问题”人手实现“民主”,梁漱溟强调在儒学基础上认肯“民主”,这些都是对民主政治不同追求的有代表性的体现。民主观念的这一变化,具有多方面的合理性,在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有着积极的值得肯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文化运动之纲领——论陈独秀的《吾人最后之觉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其<吾人最后之觉悟>是一篇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文献.文中以国人对西方文明由"学术"而"政治"而"伦理"之觉悟,反思了晚清以来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渐次演进的历史过程,进而揭示了新文化运动之伦理变革的时代主题.<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所阐述的唯文化论之启蒙主义、全民主义之民主理念、批判儒教之反传统主义,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早期陈独秀启蒙思想的核心观点,具有独特的思想史价值,堪称新文化运动之纲领.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澳门在国人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时人有哪些关于澳门的历史记忆,历史和地理教科书应当是讨论这些问题比较好的出发点。就历史教科书而言,明末澳门被葡萄牙人入据不仅是新航路开辟以来中西正式接触之始,也是中国有租借地之始;就地理教科书而言,在现代领土主权观念已经有所流行的民国,澳门的“租借地”性质承载着国人对现实地理的想象和对屈辱历史的反思。二者分别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呈现澳门对近代中国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将民主与科学认定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精神特质,几乎已成为学界公认的史实。本文认为,民主与科学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显性旗帜,而“五四”新一代知识者之共同精神信仰则是“个人主义”,正是这种“先知类型”的“个人主义”为那一代知识者提供了独异的生命激情,从而使他们在中国传播异质性思想成为可能。本文力图从鲁迅和胡适的易卜生观切入对该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西方文化传播对中国的文化观念变异之影响入手,认为利玛窦等传教士带来的舆图及图志挑战了中国自古有之的世界秩序观念,探寻其对近代中国“国家”、“民族”观念形成的作用。文章认为它对于改变国人对世界本身及中国在世界中所处地位(即“中国的世界秩序”)的认识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并借由鸦片战争所引起的危机意识,促使国人在改变“世界秩序”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探索国家新改制的途径,传统的皇朝权威开始遭遇现代立宪政治的挑战;而政治观念上由“朝代国家”向“民族国家”的演进,为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准备了思想层次的变革基础。  相似文献   

6.
略论当代中国民主观念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当代中国民主观念的演变过程。文章认为:西方民主思想、中国传统重民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主的阐述是中国当代民主观念的理论来源;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当代中国民主观念的实践来源。当代中国民主观念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文化大革命是中国民主建设进程中很难避免的一个阶段。当代的民主观念已超出政治领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逐步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世界观的内容是多层次的,进化论思想推动国人世界观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推动国人对进步观念的普遍认同以及对"人"的全新认识等方面,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不过,国人对进化论思想的接受和容纳毕竟是在维护民族生存、求富求强的总体目标下进行的,这就使得中国化了的进化论思想事实上已与达尔文原滋原味的生物进化论有了相当大的距离,由此而带来的缺失也是我们必须看到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学界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笔者认为,尽管新文化运动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偏差,但它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西方思想的引进,为中国社会确立了"科学"与"民主"的文化观,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仅就这一点而言,应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9.
清末维新派思想启蒙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利用舆论宣传阵地(即文化产业)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宣传自己的社会变革思想,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探讨文化产业在确定其阶级属性及塑造其历史地位中的巨大作用。即维新派的资产阶级属性主要是在兴办资本主义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形成的;维新派由于自觉地借助于文化产业运作的方式宣传其思想主张,才使其影响随着报刊书籍在全国的传播和扩散而流布四方,不仅掀起了戊戌思想解放和新文化运动,而且也由此奠定了自己在近代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唐前期皇位传承观念及皇位继承不稳定原因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永娟 《晋阳学刊》2009,(2):100-103
唐前期的皇位继承状况极其复杂。唐前期帝王都试图接受“立嫡以长”的传统,并努力将其作为制度付诸施行。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唐前期的皇位继承在遵守制度之外又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即不稳定性。从唐代统治者之关陇军事贵族出身和沾染胡化两方面来分析唐代的皇位传承观念,可以探讨出影响唐前期皇位继承的政治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1.
李惠康 《船山学刊》2003,(2):98-101
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的提出,开始了中国西方民主思想的理念;《资政新篇》把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潮流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早期维新派对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戊戌维新使民主理论的轮廓清晰可辨;辛亥革命是民主理念的短暂胜利;新文化运动使民主成为国人心中的理想追求。随着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政治民主将是不可改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省界观念是一个史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是我们审视辛亥革命历史发展的绝好视角.孙中山究竟有无省界观念?历史上有否定的声音,其实,孙中山的省界现念不仅拥有,而且十分强烈,这在他所领导的资产阶级武装革命进程中多有体现.辛亥革命中省界观念的横肆,与留学生特别是留日学生有相当之关系.留日学生的省界观念,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言论,二是刊物.至于其他资产阶级革命派中的省界观念,集中体现为刊物与组织.对于省界观念,早在20世纪初流行之始,批评之声就随之而起,并持续了很长时间.它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直到21世纪的今天,省界观念依然如幽灵一般无处不在,因此,涤荡省界意识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谭丹 《人文杂志》2022,(1):130-140
抬头可见之月,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致力于揭示近世以来国人对月亮认知的内涵演变,解释其新知如何发生、传播,指出明末清初,西来传教士在月球新知的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清前期学术曾将传统天文历算与近代科学中的月亮知识相互调和。清末民初时,月食救护与月球新知的矛盾逐渐成为大众科普议题中的焦点,月亮的科学话语交织着文明的焦虑和紧张感。20世纪30年代以后,更为严密、精确的月球知识得到传播,月亮的神话成分受到更大冲击,月亮观念因此实现根本转变,但其中的人文内涵却并未消失。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东欧国家转型中的制宪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卫明 《江汉论坛》2007,9(1):49-52
制定一部新的宪法在东欧转型国家被认为是"制度转变的基石".东欧国家在转型初期完成制宪的目标大体以三种方式实现:制定一部全新的宪法、恢复使用历史上的某部宪法或制定过渡性宪法.制宪过程中的全民公决一方面为新的政权提供了正当性之源,但是另一方面也是不同政治势力在宪法冲突和选择中不妥协的结果.因此,民主和法治观念不仅是转型的目标,也是转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政治稳定一直是政治学研究的热点论题,这不仅因为政治稳定对于政治系统的存续而言极其重要,而且在于政治稳定实际上是使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所必需的最大公益产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实现可持续政治稳定是政府施政的核心价值。发展参与式民主是实现可持续政治稳定的现实之道。一方面,参与式民主与可持续政治稳定在价值取向和对待矛盾冲突的基本观念上高度契合,另一方面,参与式民主能从根源上和过程中动态地化解矛盾冲突,从而为实现可持续政治稳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参与型政治文化民主性质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与型政治文化的民主性质首先在先天性自主人格设计中得以体现。自主人格系由该政治文化载体的公民的政治身份及“法制人”的社会身份所限定,并由民主性质的公民心理、公民理论等蕴育而成。其次在民主价值取向中得以体现。就政治内容而言,它主要取向于“输入目标”和“作为能动参与者的自我”;就载体而言,它囊括了民主阶级、民主阶层以及利益群体;就生态环境而言,它与民主政治、市场经济、高科技息息相关。再次在民主政体中得以体现。参与型政治文化是隐形民主政体,它以法制精神、民主型政治道德、多元宣传与舆论形态指导并支配显形民主政体,决定民主政体的民主性质,其自身的民主性也在民主政体的整体运行中活化。  相似文献   

17.
1919年初,在新文化运动所引发的新旧之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张东荪与傅斯年、胡适等在《时事新报》、《新潮》上展开了一场是否应该在输入新文化的同时破坏旧文化的论争。张东荪提出在全力输入西方文化的同时,对传统文化持"不骂不破坏"的态度;傅斯年与胡适则强调输入新文化的同时必须破坏传统文化。在论争中,他们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对方的主张,却因此更加强了"因相近而区分"的心态,并隐隐显现出分居上海与北京的两方对新文化运动正统的争夺。在某种程度上,日趋激烈的新旧之争也并非新与旧之间的文化竞争,反倒是基于不同西方思想资源的新与新之间的竞争,表现出新文化运动本身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18.
韩慈 《兰州学刊》2012,(5):181-185
陈独秀早期宪政思想是在他发起的新文化运动过程中最终形成的。"人权"和"科学"两面大旗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也构成了陈独秀早期宪政思想的主线;"主权在民"的"惟民主义"是陈独秀早期宪政思想的核心;为人民谋幸福之宪政国家是陈独秀早期宪政思想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的科学主义思潮及其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0年鸦片战争后,近代科学伴随着西方工业文化开始在中国大规模传播,但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社会的先进群体才在完整的意义上确认了近代科学的应有地位。先进的中国人在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初就以鲜明的态度宣告:“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这表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先进群体已有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统一起来的明确意  相似文献   

20.
建安前期文人的用典,具有鲜明的总体特征.首先,呈现出相对自然的特征.这种特征不仅表现为典故本身与作者情感之问的感发是自然的,典故本身的内涵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之间的联系是自然的,而且表现为用典方式也是自然的,无刻意之痕.其次,带有明显的实用目的.建安前期文人创作中的用典实践,既使他们对文学的文体特征认识加深了,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文学风格的形成;又促进了建安文人文学观念的深化,加深了他们对文学情感特征的体验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