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段渝 《天府新论》2016,(3):封二-封三
漫漫蜀身毒道,南出成都段后,就进入了灵关道。灵关道又称零关道、牦牛道,是指蜀身毒道起于四川雅安市,经凉山州、攀枝花市,止于云南楚雄州的一段道路。灵关道上接成都段,下连博南道,是南方丝绸之路国内段最长的一条道路。灵关道的道路具体走向,主线接成都邛崃市,经芦山-天全-荥经-汉源-甘洛-越西-喜德-冕宁泸沽-西昌-德昌-会理-攀枝花-云南楚雄州大姚-姚安,而后接大理市。灵关道是蜀身毒道的主干道,行走在川西高原的高山峡谷之中,跨过青衣江、大渡河、安宁河、金沙江等大江河,翻越大相岭、小相岭等大山脉,地势险峻崎岖,关隘重重。  相似文献   

2.
段渝  马晓粉 《天府新论》2016,(6):封二-封三
蜀身毒道的东路灵关道从四川跨越金沙江进入云南后,向南经大姚、姚安,折而向西进抵大理,在大理与从昆明经楚雄东来的蜀身毒道西路五尺道会合后,继续向西,进入著名的博南道,经永平,翻博南山,渡澜沧江,在保山进入永昌道后,分别从瑞丽和腾冲出境,到达缅甸八莫、密支那,再从密支那沿伊洛瓦底江向西北行进,经东印度曼尼普尔和阿萨姆,经印度中心地区,西去巴基斯坦,再西去中亚和西亚。  相似文献   

3.
凉山彝族道德研究的一部开拓之作——评苏克明等著《凉山彝族道德研究》李绍明彝学专家苏克明教授带领四位中青年学者,潜心凉山彝族道德问题探究,撰出二十余万字的学术专著《凉山彝族道德研究》,由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该著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  相似文献   

4.
萧关,为历史上的著名关隘。萧关道,虽称谓较晚,却因萧关而来。广义的萧关道,即汉唐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它既是中原通西域的交通要道,又是一个区域的泛称。大致包括两条走向。一是由长安出发,沿泾河,过固原、海原,在靖远县北渡黄河,经景泰直抵武威;一是沿泾河,过六盘山,沿祖厉河而下,在靖远县附近渡河。以前为主。其实,经固原的北线还应包括北去的灵州道,习惯上也把它包括在萧关道范围之内。萧关道的概念应是相当疏阔的。它以其险峻的地理形势,扼制陇道的军事战略位置,贯通南北广大地域,是历史上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结合带”,丰富的历史内涵在我国古代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史念海先生认为,萧关始置的年代虽不可具知,但由朝那循清水河谷地北行的道路却是早已存在  相似文献   

5.
凉山彝族妇女婚育观的现代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山彝族妇女婚育观的现代变迁冯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凉山彝族妇女处于纵向历史转变时期和横向的社会经济结构变动中,其诸种观念受到来自传统和现代两种力量的作用,传统的婚育观、家庭观、道德观、价值观都发生了新变化,与此相应,其婚育行为也正处于传统与现代...  相似文献   

6.
为了深入了解非政府组织在少数民族艾滋病患者社会资本构建中的作用,我们运用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方法对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这一源自凉山彝族本土、扎根本土的非政府组织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对提升凉山彝族艾滋病患者社会资本存量具有六个方面的作用:构建关系网络、增强社区归属感、培育信任、扩大公共参与、建立互助组织以及重建社区规范。  相似文献   

7.
凉山彝族双重社会分层体系、家支身份与经济地位关系的分离以及婚姻匹配规则的转变,是彝族家支体系具有“资本”意义的根本原因。“家支资本”可视为彝族种姓身份在婚姻选择上的博弈筹码,影响着凉山彝族的阶层流动。凉山彝族特有的通婚规则,使“家支资本”参与婚姻选择并与经济资本进行兑换,不断攀升的彩礼使“异类匹配”的婚姻逐渐增多。家支的“资本化”和高额彩礼的出现,看似强化了彝族的家支身份认同,实质上加速了彝族等级身份系统的解体。  相似文献   

8.
文化艺术旅游是以有形的和潜在的文化艺术资源作为旅游载体,具有一定艺术性、鉴赏性和传承性的旅游体验形式,它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重点。探讨文化艺术旅游的概念内涵和基本特征有助于界定凉山彝族文化艺术旅游的开发范围。凉山彝族文化艺术旅游丰富多彩,神话传说、音乐舞蹈、信仰婚嫁和服饰美术皆是凉山彝族的文化瑰宝。在尝试民族文化主题公园、旅游主题节庆和文化艺术博物馆等开发模式后,实景舞台剧是文化艺术旅游开发成功模式的又一发现。因此,建议策划《彝·印象》实景舞台剧以填补凉山彝区文化艺术旅游开发生动性和真实性的文化缺失。  相似文献   

9.
罗妞牛 《南方论刊》2013,(6):93-94,58
通过凉山彝族传统文献和民间故事中对蛙的阐释的概述,展现蛙在凉山彝族人们心中由来已久的崇敬;通过凉山彝族生活中的蛙符号的概述,展现蛙符号在彝民族文化生活中的广泛运用;通过凉山彝族现实生活中涉及到蛙的习俗的概述,展现凉山彝族现实生活中体现出对蛙的认识。通过文章的论述,让凉山彝族人们能够了解彝族传统文化对蛙的阐释,了解现实生活中彝族涉及到蛙的习俗文化内涵,传承和发扬彝族的传统文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深入了解本土非政府组织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资本构建中的作用,笔者运用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法对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这一源自凉山彝族本土、扎根本土的非政府组织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对提升凉山彝族地区社会资本存量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构建社会网络;二是培育公民信任;三是重建社区规范。  相似文献   

11.
一、最后一段不该删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清新俊逸,玲珑剔透,“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汨汨地“从自己胸臆流出”,读之“令人夺魂”(《叙小修诗》)。全文有三段,第一段写燕地的气候特征和自己想出游而“不得”的心情。用“寒”、“余寒”、“冻风”、“飞沙走砾”、“局促”等词语,尽力烘染铺垫,欲扬先抑,为下文蓄势,为正文张本。第二段是全文重点,写游满井所见初春的秀美景色和游人雅兴。先总写自己的行踪,继写郊外的景色;然后分写山、水、人、物。描摹十分细腻,用喻极为新奇。段末两句,语含哲理,总括正文,自然有致。最…  相似文献   

12.
《四川社科界》2004,(9):15-15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三个转变”,促进我州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州委、州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年初,我们结合凉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拟定了10个重点课题,采取公开招标及委托研究的方式确定了主研单位及主研人员。各课题组成员通过大半年的辛勤努力,经有关专家鉴定,10个课题全部结题,即州经贸委的《凉山新型  相似文献   

13.
浅议凉山州精神文明建设林如俊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全州有彝、汉、藏、蒙古、傈僳、满、布依等14个世居民族。凉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动了经济的大发展。与1978年相比,1993年全州国民...  相似文献   

14.
凉山州委、州政府一直以来对社科工作非常重视,1984年便组建成立了凉山州社科联,成为我省早期成立社科联的市(州)之一。随后,会理、普格、甘洛、金阳、西昌、喜德等六县(市)社科联也相继成立。州及县(市)社科联的成立也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凉山州委机构编制办公室正式发文,对县(市)社科联的机构编制进行了明确,这一举措必将为进一步加强凉山县(市)社科联建设,促进凉山州社科事业繁荣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现将凉山州社科联相关信息提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推行"乡政村治"的基层行政体制改革之后,彝族家支观念迅速复兴于凉山彝族社会中,家支活动频繁,对凉山彝族地区的乡村治理产生了深刻的正负面影响.因此,应建构现代性与内生性相统一的凉山彝族乡村治理模式,为促进基层民主、提升管理效能提供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6.
家支制度是彝族最重要的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制度,对家族成员的道德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传统家支道德给予了凉山彝族最丰富的精神营养,拥有许多优秀的道德规范.然而,在现代社会转型期,一些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出现弱化、滑坡等现象,并滋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直接影响了凉山地区和谐社会的建构.对此,彝族家支开始尝试运用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功能来解决当代彝乡令人困扰的社会问题,以使家支道德在凉山彝乡面对重大困境之际发挥最大功效,传统家支道德吹响了现实突围的号角.  相似文献   

17.
万里 《船山学刊》2001,(3):19-21,50
明末清初天崩地裂的社会剧变,将王夫之置于灵与肉的炼狱之中,对他的思想体系的形成、发展与成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南明永历时期的一段短暂的仕宦经历,对其政治思想的影响,作用尤为重要。1647年(清顺治四年,南明永历元年)初,清军分两路南下。一路由明降将李成栋率领进攻两广,连陷肇庆、梧州等地;一路由明降将孔有德率领自江西进攻湖南,连陷湘阴、长沙、衡州等地。上年10月即位于肇庆的永历帝,先后避难于梧州、桂林,于当年5月又至湖南武冈。客居于湘乡一直在寻找抗清救国之路的王夫之获悉这一消息,便与其友夏汝弼(…  相似文献   

18.
一 1943年夏季,我进入了中国西南腹地大小凉山,初访彝家,至今,岁月流逝已经整整四十年了。那次深入凉山调查之后,写出了《凉山彝家》一书。我在该书1944年序言中说:“我于十余年前曾经梦想过游历凉山深入‘(亻罗)(亻罗)国’,外人所谓独立(亻罗)(亻罗)的区域。抗战以后,辗转川滇从事任教,于是很有机缘亲历伟大的西南后方,去年夏天前往凉山彝区考察,因而实现了从前的梦想。”在那个时代,能顺利平安地进出凉山,确实是许多人的梦想,我也为这次梦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历代中央政权为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都要构建一套连贯的制度性教育体制。自明朝以来,中央王朝在凉山彝族地区设置儒学机构,并通过科举制度传播中原儒家文化。民国时期现代教育的推行促进了制度性教育在中国的改革,彝族精英也积极推动现代学校在彝区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西南地区民主改革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教育事业将制度性教育推进到新阶段,并促进了凉山地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林泓 《中文信息》2005,(7):19-23
九龙是甘孜州的一个县,位于横断山北簏,是康藏荼马古道东线的重要集镇之一,地处甘孜藏族、凉山彝族和雅安汉族的结合部,历来便是这三个民族的聚居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