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对鹅湖之会的时间、地点、与会人员以及鹅湖书院的发展变迁作了较详细的考证 ,并指出 ,朱熹、陆九渊等人参加的第一次鹅湖之会是不同观点、方法的辩论 ,曾有力地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陈亮与辛弃疾在鹅湖的会见 ,应是第二次鹅湖之会 ,这次会晤虽不以争议著称 ,但从文学、思想与教育史看 ,应该是一个重要事件 ;现在海内外学者又将举行第三次“鹅湖之会” ,我们应继承和发扬鹅湖之会各抒己见 ,追求真理的传统 ,促进理学、书院、讲会、会讲的研究 ,推动学术文化的进一步繁荣  相似文献   

2.
弹性生产地理已经成为21世纪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取代传统“福特制”大生产的一股潮流,新产业空间形成、差异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使得古典区位论面临理论困境,同时推动了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的制度转向。通过“制度厚度”的概念剖析及其对当代全球弹性生产空间的重塑机理探究,作者分析了制度厚度的“地方化”和“空间化”——影响弹性生产地理的两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朱熹、陆九渊之间的学术论战,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事件.而来、陆之辨的根源,是他们的学术异同.陆九湘在谈到这一问题时说:“吕伯恭为鹅湖之集,先兄复斋谓某日:‘伯恭约元晦为此集,正为学术异同,某兄弟先自不同,何以望鹅湖之同’.”[1]朱、陆学术异同一直是学者们热心探讨、激烈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里,拟就未、陆学术异同问题,作出进一步考辨,尽可能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以真正理解朱、陆学术的根本分歧在何处?朱、陆本人是如何看待他们之间的学术分歧的?一、朱、陆之争的核心为学之方朱直、陆九渊的根本分歧,历来就是人…  相似文献   

4.
张连伟 《江淮论坛》2007,(6):131-137
“道”是《管子》哲学思想的重要范畴。长期以来,对《管子》道论的研究,主要以《管子》四篇为对象,这无形中局限了对《管子》道论的深入认识。从《管子》书的整体来看,《管子》的理想追求是圣王之道,它在本体论上表现为虚无之道,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表现为静因之道。  相似文献   

5.
论儒墨异同     
一、儒墨关系研究的由来与演化所谓儒墨关系,主要指儒、墨两家学说的异同,特别是《墨子》“十论”与孔子思想的异同。儒墨学说是“异名同实”、本质为一,还是“异方千里”、原则有别,这是有关认识和评价墨子思想及墨家学说的一个重大问题,因而也是墨学研究中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6.
李懿 《船山学刊》2012,(4):148-152
《中国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首次以“中国”题名的一篇“奇文”,所论之“中国”指涉到地理意义、文明意义、民族意义三个层面。石介首先指出中国“居中”位置的特殊性,以人文的、政治的空间构想重塑“地理意义上的中国”的核心地位。再次石介明确将地理空间和伦理道德、社会纲常结合起来,宣扬天常、地理与人道的对应关系,高扬中国文明的优越性,体现出决绝的“夷夏分立”的民族观。最后石介一针见血攻驳佛、老,表现出对儒家正统纲常秩序与本土文化观念的固守。《中国论》通过文字书写传达出内忧外患国势下宋人深沉的忧患意识,以思想认同的途径旨在确立和维系宋代政治统治的正统性和文明思想的合法性,从而宣扬出宋代中国意识的真正凸显。  相似文献   

7.
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童庆炳 《学术研究》2000,4(1):105-112
新时期开始之际,文学理论的泛政治化泛哲学化是当时最为严重的问题,文学理论需要摆脱政治的附庸。“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收获之一,它不仅仅是对“政治工具”论的“冲击”,而是有建立理论基础价值的理论建树。作为较早提出这一理论的学者,本文作者较完整地阐述了“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的理论基础和原理的构成。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一个具有内在结构的科学体系,而“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论”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则构成这一科学体系的“主构架”、目前学术界有不少人之所以对“三形态论”、特别是“五形态论”以及科学地分划历史发展阶段与全面、正确地把握杜会形态演变规律之间的关系产生种种误解,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忽略了对“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论”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的研究所致。本文试图从历史、理论、现实相统一的角度对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文子》与《淮南子》思想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子》与《淮南子》都是反映秦汉黄老之学的著作。《文子》的道论偏重于考察“道”的实体,《淮南子》则偏重于探索“道”的历程;《文子》的无为论着眼于对老子“无为”的改造,《淮南子》的“无为”刚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内容;《文子》在融合百京之学方面,坚持以道为主,兼取各家;而《淮南子》则表现了儒道整合的倾向。《文子》与《淮南子》的思想异同,既展示了秦汉黄老之学的演化,又从思想发展的逻辑证明了《文子》的成书年代先于《淮南子》。  相似文献   

10.
元初的新安理学家以宗朱为特征。他们奉朱熹之说为圭臬,做了大量的理学义理普及与文献整理工作,陈栎、胡一桂、胡炳文是其中代表性人物。唯知株守朱学常常会产生流弊,使朱学流为训诂之学。以朱升、郑玉、赵为代表的新一代新安理学家开始寻求突破,从而使新安理学出现了“和会朱陆”的转向。朱升以“尊德性”统摄“道问学”,郑玉力倡朱陆之同,而赵则认为朱陆“早异晚同”。新一代新安理学家“和会朱陆”思想,其实就是想用陆氏“发明本心”的思路来纠正宗朱学者偏执于语言训诂的流弊。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指“空间”,是一种地面和海面上空的场所,它能够供主体进行活动以及将所占有的各类客体置于其间。这种“空间”,本身也是一种财产客体。“空间产权”,即“空间财产权利”的简称,是一个现实存在,并且已经不断发生边际纠纷问题,为此,从理论上和对策上对这种特殊形态的产权进行探索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笔者认为社会财产及其权利是一个系统,依其客体的形态可划分为物质产权、知识产权、人身(及劳动力)产权、货币(及证券)产权等类产权。①本文探讨的“空间产权”可称为第五大类产权②.一、“空间产权”。的客观存在在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2.
“情感地理”(EmotionalGeographies)是都市空间研究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情感表现与地理空间关系的具体化。上世纪20—30年代,上海都市亚文化的情感-空间-身体结构呈现出“杂糅感”和“抵抗欲”等包容性特质。同时,传统文化中的“游民心态”也参与到了地理身份的构建,并且借助“群落生态”的亲缘聚合效应在亚文化中重构了社会关系。这种激进的人文地理学孕育出了集体主义均分式的空间观,进而形成对“五四”传统中指向个体解放的存在主义空间观的压制。这对当下都市亚文化的研究和规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借助人类“文明形态论”成果,特别是斯宾格勒的“历史形态学”,通过对之进行汲取与改造,建构起一种“文明形态论”框架下的“文艺形态论”。当把“文艺形态论”挪移至比较文学研究时,一种“平行研究”的形构便自然地呈现出来。“文艺形态论”与“平行研究”之间的联动关系,暗含着比较文学的重要原理;比较文学者所执持的“世界文艺关系观”是左右比较文学研究形貌的隐形之手。  相似文献   

14.
论制度设定的基础赵学增制度是由人们创造的、用以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规则,它”本身显然是已往历史发展的结果,是许多次经济变革的产物,是一系列陈旧的社会生产形态灭亡的产物”①。制度通过提供一系列规则界定人们的选择空间,约束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减少环境的...  相似文献   

15.
老子“道”论的人学深旨刘恒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老子“道”论的立论宗旨是什么?是出于一种人类学的关怀,还是出于一种宇宙论的旨趣,这是关系到老子“道”论的根本性质乃至关系到老子整个学说的根本性质的首要问题,然而,这也是一个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有一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艺是以“道”为核心的,反映在文艺理论上就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首屈一指的“文道论”。西方文学艺术也有个类似“道”的东西,称之为“理念”,反映在文艺理论上,就是西方文论中赫赫有名的“理念论”。本文试图将“文道论”与“理念论”加以比较研究,以期探索中西美学与文论各自不同的民族特色。在中国,各家“文道论”皆是各道其所道,歧说纷纭,五花八门:有“自然”之道,有“阴阳”之道,有“圣人”之道,有“义理”之道。西方美学与文论中的“理念论”,也是一个歧说纷纭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和谐发展具有丰富的矛盾内涵:它以承认矛盾为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过程;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状态,和谐发展是社会发展各要素对立与统一的结果;和谐发展是“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针对占居主导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所提出的“艺象形态”论,可以通过儿童心理研究、神话研究、民俗学研究、原始部落文化研究与原始艺术考古研究,从起源学的角度得出艺术思维是一种象性思维的结论,这说明,将文学定位于“艺象形态”具有充足的理由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哲学与文化形态的差异主要基于思想范畴的不同。气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主干范畴,王充气论是中国古典气论的典型样式。泛生命性、泛道德性、经验性和前逻辑性是王充气论乃至中国古典气论的四大特质。在近代严复气论产生之前,古典气论的四大内在缺陷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哲学超越。气不是一个哲学“纯粹概念”,气从未获得“绝对的纯粹形式”,气实际上只是一个前哲学概念。广而论之,道、理、天、心等主干概念也具有与气同样的哲学本质。缘此,学术界有必要认真地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哲学究竟有没有真正的哲学概念?  相似文献   

20.
1.“尊德性”与“道问学”,“自诚明”与“自明诚”,治学入路之不同,古已有之。自朱陆之争出,学者遂以为“千古不可合之同异”(章学诚《文史通义·朱陆》)。心学与理学分途,学界以为导源于二程;而心学与理学之异,则集中于“心即理”与“性即理”之争。然而儒学精神,本为一原;朱陆之争,亦非势同水火。必于异中见同,方可理解儒学真精神。因此,研究二程心性学说之异同,对于理解儒学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