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0 毫秒
1.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与否对证券市场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概说出发,指出了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分析了我国关于该制度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了完善的对策,以期能使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更加规范。  相似文献   

2.
文章选取2005年65家因关联交易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 建立模型实证关联方转移利益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和大股东控制力的关系。发现关联方转移利益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大股东控制力、股权分置改革、资产规模正相关。政策建议为:重点监管因关联交易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在深化股权分置改革时实行国有股缩股而不是只向流通股股东送股:实行累退投票制度:对股东大会决议的最低股权数做出 决定, 从而降低大股东的控制力。  相似文献   

3.
会计准则等会计法规的不完善和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是盈余管理产生的客观条件。从公司首次募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已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收益最大化的动机以及节约税收等费用方面的考虑等角度具体分析了了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结合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提出规范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应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企业的会计准则,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加强证券市场监管和修正现有制度关于IPO、配股、ST和PT等有关规定。  相似文献   

4.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披露规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交易发生在彼此存在控制与被控制、影响与被影响的关联关系的特定主体之间,若缺乏相应法律监管和机制监管,为谋求一些不正当的利益,关联人和上市公司往往容易扭曲交易条件,会造成公司关联交易的不公正,从而影响国家、少数股东、债权人的利益以及上市公司自身的业绩和长远发展,甚至会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与规范发展。研究和规范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关易和关联者的界定、关联交易中的信息披露原则及中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披露现状分析等方面论述了规范关联交易信息披露规则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异常关联交易容易成为大股东掏空企业价值和经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2001年8月16日颁布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独立董事对重大关联交易实行监管并发表独立意见。基于对独立董事独立性和关联销售价值理论的分析,独立董事为维护其声誉和话语权、证明其专业水平、规避法律风险,客观上促使大额关联销售比重下降,减弱了经理层盈余管理动机的可能性,间接提升了公司价值,有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的频繁发生,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为此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分类入手,引出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正当与非正当的判定标准的讨论,进而提出了若干如何规范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关联方交易对会计报表的粉饰及其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在市场活动中取得竞争和战略优势以达到扩大经营规模或控制其他企业的目的 ,企业往往通过关联方交易进行会计报表粉饰。这种行为 ,不仅违背公平原则 ,严重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而且也可能影响其他股东、债权人的利益 ,削弱市场监管力度 ,产生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为了完善关联交易 ,提高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透明度 ,保护投资者、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规范上市公司及其所进行的关联方交易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由于我国现行的关联交易会计准则不完善,关联交易信息披露欠规范,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已成为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主要手段,要有效遏制这种行为,应做到以下几点:1.规定关联交易的定价方法;2.制定关联交易等级的定量标准;3.充分披露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4.不允许将显示公允的关联交易价格部分确认为收益。  相似文献   

9.
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现行会计准则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一些机会.因此,需要制定会计准则概念框架,完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及准则体系,非经常性损益应在利润表中单独披露,会计准则应规范会计选择变更的披露.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呈发展趋势,且存在着利用关联交易恶意操纵利润的情况,对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带来了损害.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不当关联交易的现状、特点、造成的损害和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规范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外部约束机制是影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对2007—200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与分析师跟进人数显著相关,分析师跟进人数越多,越倾向于隐性化的盈余管理行为,获得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越倾向于隐蔽性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法律环境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以深沪两市浙江省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根据上市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以及披露的内容等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利用修正琼斯模型计算得出DA值代表盈余管理程度,并控制其他与盈余管理有关的因素,探究浙江省上市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与内部控制质量之间的相关性。实证发现,浙江省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显著反向关系,即内部控制质量能有效降低盈余管理程度。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盈余管理内涵的基础上,从我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各种手段。目的是挖出这些手段之后的深层原因,为防范和控制过度盈余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利用沪市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相关财务数据和审计资料,对签字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这两者的审计任期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实施签字会计师强制轮换制度有利于减少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我国的签字会计师轮换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任期与公司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呈正U型关系,在事务所审计任期小于5年时,事务所审计任期的增加对减少上市公司年报中的盈余管理程度具有正面影响,即有利于增加盈余质量;在事务所审计任期超过5年时,事务所审计任期的增加对减少上市公司年报中的盈余管理程度具有负面影响,即可能降低盈余质量。  相似文献   

15.
林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林业上市公司可能具有更为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由此引发的盈余管理问题备受关注.采用实证分析法探讨林业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及手段偏好,结果显示,亏损林业上市公司存在通过调减利润来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且多采用多提资产减值准备调低利润和多计营业外收入调高利润的方法进行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后盈余分布法是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一种方法.利用管理后盈余分布法研究了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为避免亏损或获得配股权及增发权,通过盈余管理将净资产收益率(ROE)维持在略高于0、6%与10%的区间上;进一步分析了总资产收益率(ROA)的分布,发现其与ROE的分布存在系统性差异,说明上市公司为了达到配股及格线可能操纵了净资产,进而提供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随着配股政策和增发政策的演进而改变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122家新材料上市公司为样本,结合新材料企业特征,利用拓展的截面Jones模型,就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新材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与股权集中度呈U型关系,与流通股比例正相关,而国有股比例和法人股比例对其盈余管理程度无显著影响。依据实证结果,就合适的股权结构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类型和方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必然性。论述了中国特定经济环境中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在此基础上 ,着重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类型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最后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规范上市公司行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证券分析师作为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重要的信息中介,其所发挥的外部监督作用越来越受到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关注。为探索我国分析师关注是否存在外部监督效应,文章在相关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选取沪深两市A股市场953家上市公司的2007~2010年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以分析师剩余关注度作为分析师关注强度的代理变量,采用多变量回归方法研究了分析师关注对公司价值和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我国证券市场中,分析师的外部监督效应确实存在,即分析师通过对上市公司关注,抑制了管理层盈余操纵的程度,进而减少了代理成本,提升了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2007年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其在给予财务报表编制更多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空间的同时,又对一些机会主义盈余管理行为予以了必要的限制.作为盈余管理,虽然不因会计准则而存在,但会计准则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弹性如何,对应计盈余管理的广度、深度和频率有直接影响,同时也间接涉及到真实盈余管理.因此,新准则实施前后,关注上市公司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水平的变化,研究不同盈余管理方式与价值相关性的关系及其影响,对促进评估准则制定质量提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