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日渐突出.婚姻家庭幸福度作为影响农村留守妇女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之一,近来巳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农村留守妇女按其所属的地域不同,可分为偏远农村留守妇女、城郊农村留守妇女和风景区农村留守妇女三类.她们各自在经济生活与家庭生活方面遇到不同程度和性质的困难,包括承担繁重的生产劳动和家庭劳动,婚姻缺乏安全感,受到性骚扰等,切实强化政府作为,争取学者专家们的智力支持,对薄弱农村因地制宜应是当前保障农村留守妇女权益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2.
采用马特·G.M.范德普尔的提名法并结合农村留守妇女的实际状况制定了合理的社会支持网测量量表,对农村留守妇女的支持网关系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亲属和邻居是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的主要提供者。而且亲属主要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情感支持和金钱支持,邻居主要为她们提供物品支持、生产支持和社交支持。最后提出政府应加强构建农村留守妇女的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从而使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流动.以未婚青年男女和已婚男性为主的候鸟式的迁徙流动,使农村出现了大量分离式家庭,由此导致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现象及其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研究远滞后于对农民工、流动妇女、留守儿童的研究.由叶敬忠、吴惠芳等在历时两年对我国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四川等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村留守妇女研究基础上著就的<阡陌独舞--中国农村留守妇女>全面系统、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示了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状态、应对策略和社会支持.该书不仅为社会各界打开了一扇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群体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的窗户,而且为政府和学界重新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乡城流动的影响,统筹解决城乡发展和人民生活问题,建立"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政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论证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性文化为社会背景对我国农村留守妇女性心理进行了回顾和梳理,从概念界定、国内外性文化、留守妇女的人数及分布、妇女留守导致性压抑、性侵犯以及性疾病、妇女留守对婚姻的影响、解决的对策和建议以及研究的不足等方面进行综述。认为,目前留守妇女性心理研究存在定性研究过多、定量研究过少、取样的范围狭窄、样本量太小等问题,而且理论指导和学科基础过于单一。  相似文献   

5.
农村留守妇女研究综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文章对于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综述了目前相关研究的主要观点,包括农村妇女留守原因、农业生产女性化现象、留守妇女的婚姻关系与心理状况、家庭决策与性别关系、子女教育、社会网络与自我发展几个方面.文章认为,目前的留守妇女研究存在界定模糊、理论构建不足、缺少对留守妇女多元性关注等问题,而且忽略了她们生活中重要的相关利益群体.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加快,城市涌现了大量的农民工兄弟,导致农村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群体——留守妇女。农村留守妇女参与娱乐性"赌博"现象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通过社会调查,收集了有关农村留守妇女参与娱乐性赌博的资料。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到农村留守妇女参与赌博现象背后更为复杂的社会原因。并对农村留守妇女娱乐性"赌博"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该现象导致的婚外情不正当关系、家庭暴力的法律问题;最后,针对农村留守妇女娱乐性"赌博"现象引发的一系列法律问题,结合农村的具体情况,从立法和法律实施角度提出了减少和消除农村留守妇女娱乐性"赌博"现象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妇女。本文对济宁市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困境作了客观的描述,提出通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探索农业转移人口的探亲制度、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综合素质、积极营造农村留守妇女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等方面来改善农村留守妇女的生产生活状况,促进济宁市农村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妇女。本文对济宁市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困境作了客观的描述,提出通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探索农业转移人口的探亲制度、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综合素质、积极营造农村留守妇女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等方面来改善农村留守妇女的生产生活状况,促进济宁市农村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这就在农村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群体,即留守妇女群体。提出农村留守妇女所存在问题即生活质量差、社会地位较低、基本生活保障不足等,从社会二元体制、我国传统观念和农村妇女自身等方面阐述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为指导,分别从间接和直接两方面进行介入路径的建构。以一个34岁农村留守妇女生活质量改善的具体实施过程为结尾,展示了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和功能。  相似文献   

10.
留守妇女,也称留守妻子,指丈夫外出后单独或与其他家庭成员居住在户籍地的妇女。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人口的流动性不断提高。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外出劳动力的主体是男性,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在户籍地,于是农村出现了留守妇女群体。留守妇女是中国式留守的又一典型代表。鉴于留守妇女在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作者以2012年中国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幸福感调查为研究基础,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与西方女性的幸福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条件、政府部门办事效率、是否乐观、夫妻关系、公婆关系等5个方面因素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而自由、工作满意度、婚姻状况及家庭生活的满意度、情绪以及年龄对西方女性幸福感影响较大。对比发现,情绪和夫妻关系是影响两类群体的相同因素,而在其他因素上则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带来了大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留守妇女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军,担负起照顾家庭的重任。通过对安徽省八个县区1368个有效样本的统计分析,探讨了安徽省农村留守妇女生活满意度状况。结果显示,家庭权利归属、政治参与、经济收入、家庭生活和女性社会地位是影响农村留守妇女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鉴于此,本文认为应更加关注农村留守妇女自我实现与身心健康的发展,从多方面改善留守妇女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2.
对河北省承德市天桥镇下方营村留守妇女的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妇女在长期承担家庭生产生活全部重任的过程中,其身体、心理、生产、生活、婚姻和家庭等方面都产生了各种问题.在农村有效地开展互助合作、组织开展科技培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改善社会治安情况、改革户籍制度以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分割的局面,以及为留守家庭提供政策保障等,是解决留守妇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研究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村留守妇女是指丈夫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农村家中的已婚妇女。以农村留守妇女心理-社会发展为主线,对以往研究的相关结果进行系统回顾,并指出已有研究的“弱势群体”假设和“男性主义”视角所带来的不足。未来研究,要在社会变迁的时代背景和“流动-留守”联结的框架下,考察既有家庭功能连续性暂时中断的条件下,不同类型留守妇女发展的历时轨迹,挖掘家庭生态系统的弹性机制,以期为留守妇女发展的家庭干预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4.
通过调查问卷和入户访谈的方法,对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4村100名留守妇女进行实地调研,从留守妇女对社会地位、劳动分工、家内事务和两性性别角色的认知四方面可以看出,新时代农村留守妇女的性别平等意识呈现出有所觉醒却依旧保守的特点。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落后且结构单一、基层行政主体的性别平等意识欠缺、传统性别观念根深蒂固及农村留守妇女自身局限等。只有立足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现实境况,建立针对性强的就业保障体系,增强公共政策与管理中的社会性别意识,注重性别平等的文化教育,调动妇女们的主体积极性,使她们从意识层面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才能提高社会生产力,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群体基本现状的分析,发现知识贫困是影响农村留守妇女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分析地方高校图书馆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知识服务的必要性,提出服务策略和模式,包括树立科学的新型妇女观、建立信息数据库和信息交流平台、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个性化服务等。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现代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社会结构受到了巨大挑战,大量农业劳动力涌入城市;而村落中的妇女,由于受传统性别分工和农业经营模式的影响,大量滞留农村,被束缚在家庭和土地之上。她们面临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发展权力和利益日益被社会忽视。从社会学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了有关农村留守妇女的现实处境和未来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丈夫外出务工、妻子留守家乡的现象使得农村社会性别分工第一次脱离了地域限制,并由性别分工变化引起性别关系变化。以性别主义和家庭策略理论为分析视角,讨论“男工女耕”引起的农村社会性别关系变化,可以发现,在性别资源占有不平等基础上产生的丈夫流动、妻子留守的家庭策略,因地域割裂、妇女行动自主性、夫妻双方的主观评价等原因促进了妇女家庭决策权的提高,农村性别关系趋于平等,并且在日益撼动我国农村传统的性别规范。  相似文献   

18.
在农村精准扶贫过程中,留守妇女逐渐呈现出主体意识薄弱、忽视女性意识以及缺乏竞争意识等社会价值弱化问题,其 中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视角分析出男女劳动分工的不平等,留守妇女的利益诉求被无意识忽视以及文化水平不高等是农村留 守妇女社会价值弱化的原因。结合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分析通过以文化人、以政强人、以法护人、以利惠人四个方向来提升农 村扶贫中留守妇女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9.
针对社会转型期农村社会所出现的留守妇女这一群体,创新地从社会支持这一角度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有关数据和资料的描述性分析,分别从二维(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和三维(情感支持、物质支持和实际困难的支持)的角度分析了河南省柘城县L镇的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状况,描述了她们这一群体社会支持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针对社会转型期农村社会所出现的留守妇女这一群体,创新地从社会支持这一角度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有关数据和资料的描述性分析,分别从二维(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和三维(情感支持、物质支持和实际困难的支持)的角度分析了河南省柘城县L镇的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状况,描述了她们这一群体社会支持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