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于《红楼梦》的创作主旨自古以来争议颇多,作品开篇提及的"大旨谈情"、"实录其事"最能说明《红楼梦》的创作本意,这一指导思想,一方面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化,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社会现实;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诗缘情而发"这一创作理论的尊重,用真情实感成就了作品的永久魅力。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其创作中经常书写童年时期的创伤性经验,揭露封建礼教对儿童天性的扼杀,借此表达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深恶痛绝之感。《风筝》与众多反观童年的作品不同,在冷峻的批判之中带有对自我灵魂的审判意味,鲁迅对自我心灵的解剖发人深省,通过"我"从"被害者"到"迫害者"的自省,揭示了人们都未曾意识到的民族文化心理遗传,在希望破灭后堕入虚无,却又在虚无中以反抗绝望的决绝姿态走向了"严冬",深刻体现了鲁迅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3.
元代爱情婚姻类杂剧在男女主人公之间形成了"一见钟情"的恋爱模式。这种爱情模式的出现与封建礼教文化严厉压制人性有着密切关联。封建礼教只能禁锢人的行动自由,却无法约束其正常生理发育与渴望自由的欲望的产生。另外,一些文化意象的频繁出现也有着其自身的象征意义,值得玩味;一定程度的个性解放也是"一见钟情"模式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英国现代小说先驱福特创作的《好兵——一个激情的故事》(1915)是一部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在人们的期待视阈中,该小说应该是讲述一个充满了激情雄性的勇猛战士的故事。相反,福特却塑造了在一个充满死亡、疾病、疯癫的荒诞世界里,人们在情感、道德和金钱的痛苦抉择中所经历的煎熬与无奈。这与存在主义哲学家基尔凯郭尔提出的荒诞、空虚、绝望、疏离等观点非常吻合,而作品中人物的"向死性""自欺性"也与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不谋而合。但正是在这些人物的悲剧命运中,体现了作者对自由人性的向往,对真实生命的渴望。因此,小说体现了福特的存在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孔雀东南飞》中焦刘两个家庭的人物存在着对称性分布特点。焦刘两家在父权社会家庭绝对权威缺席的情况下,权力的中心却大相径庭。在封建社会,特别是在"独尊儒术"的汉代,焦家的行为是与封建礼教相悖的,而刘家则堪称是封建礼教下的模范家庭。同时,两个家庭人物的对称性背后,是诗作维护封建礼教的主旨。  相似文献   

6.
《徒然草》是日本镰仓末期随笔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日本随笔文学双璧之一。它思想深邃、高远、超脱,给人智慧的启迪。作者吉田兼好兼通儒、道、佛、神之学并加以融会吸收,而道家思想是其主要来源。《徒然草》中的淡泊名利、智慧产生虚伪、反对自夸相争、超越生死、无物可待等人生思想,都是对道家思想的阐发,内蕴着道家旨趣,由此亦可见道家思想对日本中世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戏剧结构上看,《牡丹亭》属于复线结构。主线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围绕主线展开的戏剧冲突,表达了作者对"情欲"和"礼教"关系的倾向性。副线描写南宋王朝的抗金斗争,在家国矛盾中,作者在以杜宝这个身份特殊的人物,将主线和副线有机地糅合在一起的同时,也赋予杜宝这个人物形象以复杂性和矛盾性:他既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执行者,又是作者理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派官吏形象;同时,杜宝身上还隐约渗透了作者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8.
"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生而衔来的一枚宝物,贯穿<红楼梦>的始终.它不只是一枚护身符,还是封建宗教、政治与道德的物化形态,也是贵族婚姻制度的代言,更是贵族自我危机中身份重建的寄托.看似没有生命的"通灵宝玉",却在贾宝玉的成长过程中,与其独特个性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立.表面体现的是以贾母、贾政为代表的封建家长与以贾宝玉为代表的贵放新青年之间的对立;实际体现的是没落封建贵族内部两种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对立;实质体现的则是没落封建礼教与新兴文化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9.
贵族遗孀林太太长期寻求外遇、"四海纳贤"。她的偷情行为既受到内心正当性欲的驱使,又受到明代后期市民阶层反封建礼教思想观念的影响。这体现出林太太对禁锢人身心的封建礼教的反叛。为了保全一位贵族夫人的切身利益,又不失去儿子,林氏并未改嫁,因而只能以偷情的方式来满足其正常性欲,这是林太太精明的表现。林太太和西门庆的交往各取所需,并非前者拜倒在后者的脚下。  相似文献   

10.
从审美角度看,《红楼梦》通篇无不把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作为一首诗来描写,作者用满腔的激情和丰富的思想,通过着力刻画其诗化之身世、诗化之性格,塑造出这一千古奇绝的诗化才女的悲剧形象。该形象表现出浓郁的诗情美,也成为作者理想的诗化之诠释。  相似文献   

11.
青天意识产生于中国封建专制社会,本质上是皇权意识的一种补充,但青天式人物客观上为百姓做了好事.社会制度的变迁为青天意识的清除创造了条件,但这种变化要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现实社会中的青天人物与历史人物相比,其实质、特点及命运是大相径庭的.对传统的青天意识的反思,有助于对现实的领导者的选用与评判标准的把握,但过分强化这种意识,则对社会的法治建设不利.  相似文献   

12.
结合鲁迅文化思想的宏观背景 ,探讨了《孔乙己》的思想内蕴和艺术形式。认为《孔乙己》揭露和批判了整个封建制度和文化 ,否定了专制制度下无价值的奴性人生 ,回击了当时文坛利用小说进行人身攻击的逆流。《孔乙己》以其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的完美性 ,集中展现了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的天才 ,是世界短篇说小说中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13.
以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为核心的中国传统领导文化,反映在企业管理中就是专制型领导文化。任人唯亲、独断专行的家长式领导作风不仅表现在家族企业和乡镇企业中,也广泛存在于国有企业中。专制型领导文化的根源就是封建专制主义,它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彻底肃清专制主义是提升领导文化的需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来自传统文化、旧体制及世俗文化中落后观念和不合理成分造成的文化困惑,指出摆脱文化困境,实现企业管理文化的转型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早期话剧是中国戏剧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序幕。它的生成并盛行是为了适应严峻的民族危难和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形势的需要;以现实题材取代历史题材,以文化启蒙取代封建道德说教,以普通民众取代达官贵人、公子小姐,以通俗易懂的白话取代艰深晦涩的文言;功能作用依然如故,创作主体的情感淹没于政治激情的宣泄之中,人物形象缺乏个性化色彩。  相似文献   

15.
张雷远 《南都学坛》2007,27(6):44-47
《红楼梦》文本中,宁国府弥漫着浓烈的道教气氛,是道教在现世中的象征;荣国府充满着强烈的儒教氛围,是儒教在人间的折射。儒教、道教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占主体地位的文化,儒道并举,儒教为主,道教为辅,统一于中国"家天下"的封建文化体系,共同塑造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民族性格和文化心态。贾府家族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凝缩;贾府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由家文化到国文化,由贾府到中国封建社会,家国一体,这就是《红楼梦》的家国同构思想。  相似文献   

16.
儒家之学,终为秩序之学。孔子奠其基,中经子思、孟子的丰满,后经荀子的批判,董仲舒的调和,最终成就了影响中国千年的封建伦常学说在西汉的确立。它们在维护封建社会整体与个体之间以及封建社会自我内在秩序的和谐稳定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理论创制的逻辑在民族文化复兴的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明王朝建立之后 ,朱元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使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端专制制度登峰造极。这固然有历史发展的原因 ,但也与朱元璋自身的性格特点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朱元璋的性格特征在其建立极端封建专制制度的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柳永是封建社会第一个以市民意识对抗封建伦理道德的传统文人。他的词着力描绘都市生活、个人的感官享乐及妓女心态 ,有鲜明的世俗化特色。其词作和价值取向不仅背离封建正统观念 ,还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价值的反叛 ,预示了后世文人走向社会、传统文化走向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大学》主旨及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提出了一套自修身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己治人之道 ,使它不仅为封建社会提供了系统的政治哲学理论 ,而且也为封建士大夫的道德修养提供了基本方法 ,对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思想文化诸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萧红在《呼兰河传》里以回忆性的文笔叙述了呼兰河的风物习俗,不仅写出了她对故乡的回忆和怀念,也道出了她对那个时代和社会里国民的麻木不仁和自私冷漠的批判,从而成为其巅峰之作。笔者通过对胡家大孙媳妇这个人物的细致解读,以此论证即使是符合封建传统文化标准的女性也无法在封建牢笼的夹缝里生存,从另一个角度反讽封建传统文化对女性的荼毒和残害。在没有找到苦难的救赎之路时,女性只能用逃离来反抗封建传统文化所酿成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