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60年代,在内忧外患的强烈刺激之下,清廷中央和地方的有识之士,自上而下地发动和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向西方学习,增强国力,以达到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在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先后以"求强"求富"为目标,创办了一批军用、民用企业,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工业化的浪潮。  相似文献   

2.
论洋务企业的经营思想与管理体制凌耀伦清政府洋务派在洋务运动中,创办了40余个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开创了中国近代化之先河,其积极意义是不可抹煞的。但是,从洋务企业的经营管理与经济效益(包括社会效益)进行考察,洋务企业又是不成功的,或者说是失败的。笔...  相似文献   

3.
近代洋务股份制企业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洋务股份制企业论析徐英军(郑州航空学院社科系)十九世纪中后期,当中国被迫开放门户之时,股份制这一企业组织形式就被带入国门,移植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土壤之中,仿效、畸变、缓慢地成长起来。一、出现动因洋务派官僚在创办近代民用工矿运输企业时为什么不以...  相似文献   

4.
洋务派认为中国挨打的根源在于科技落后,救国的关键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科学救国”便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在“科学救国”思想的驱动下,洋务派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对推动中国历史进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盛宣怀是清季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洋务运动后期,因兴办民用企业而闻名华夏。他从1870年被荐入李鸿章幕后,即涉足于洋务民用企业的各个部门,几乎承包了洋务民用企业的经办和督理。有人说他:“且又独揽轮船、铁政、铁路、煤矿、纺织诸大政,所谓一只手捞十六颗夜明珠”。他既是朝廷倚重的“不可少之人”,也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郭嵩焘看作“洋务运动的理论家”,“洋务派内部的批评者。”通过对郭氏关于洋务运动以及中国近代化等问题的看法的分析,便会发现这一观点是对郭嵩焘思想的误解。一 19世纪中后期,“富强”成为进步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的共同追求。洋务运动为富强的实现提供了一条途径。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民族资本主义还处于幼芽状态的时候,洋务企业不管有多少应该批评之处,无可争辩的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象征。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领袖,不断实践并完善由他们开创的这种发展方  相似文献   

7.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与顽固派、改良派围绕“要不要学习西方”和“怎样学习西方”进行了激烈的思想论争,论争及洋务运动的实践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界的觉醒与社会的进步。此外,洋务派兴办的洋务学堂对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也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经济西化中企业的“官督”造成非股份化死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西化中企业的“官督”造成非股份化死结陈勇勤晚清的经济西化,侧重点是工业化.具体来说,就是仿效西方,创办资本主义企业。官督商办是清政府设计并实施的一种不西不中、实属怪胎的企业经营方式。甲午战争前,洋务派办的41家民用工矿企业中,官督商办企业就占有5...  相似文献   

9.
官督商办是晚清时期大型华资近代民用企业的一种经营形式,系于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创造和推广,及至清末“新政”期间,又由张之洞在湖北极力推行。清朝的洋务派大臣,对国家资本采用这种经营形式,颇具独到匠心,对当前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有借鉴意义,因此颇值仔细推...  相似文献   

10.
过去研究清政府所办近代军、民用工矿业,主要集中在甲午战前洋务运动时期,本文试图探索甲午战后这方面的情况,以便进一步阐明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一、继续和扩充清政府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以“自强”为中心的洋务运动,虽然在甲午战争中宣告失败,但清政府创办近代军、民用工矿业的活动仍在继续并有所扩展。甲午战后,清政府鉴于“强邻环伺,伏莽潜滋’,尤其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的掀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日益高涨,以及人民反帝反封建斗  相似文献   

11.
洋务运动主要人物刘铭传,在首任台湾巡抚的六年(1885—1891年)时间里,他的“重商”思想言论、措施行动,对于推行清政府及其洋务派的“求富”政策,发展台湾地方经济,起了积极的作用。评议刘铭传“重商”,可以从区域的角度,认识洋务派人物及其主持下的洋务活动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刘铭传“重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我关于洋务运动研究的处女作,虽然是1958年1月发表的《论清政府所办近代军用工业的性质》,但对于洋务运动中一些问题的酝酿却远早于此时。占八十年旧民主主义革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一直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重大课题。为此,本文试图从现代化的视角来探寻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史上的地位。一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最早启动。首先,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  相似文献   

14.
洋务运动与山西近代化冀满红在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各地区大都相继开始了近代化进程。僻处内地的山西,虽说起步较迟,但在洋务运动时期同样开始近代化。一由于交通阻隔等原因,相对沿海省区来说,山西比较闭塞。19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洋务派在沿海和长江流域各省兴办了...  相似文献   

15.
李毅 《兰州学刊》2008,(Z1):113-115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对中国的近代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将论述洋务运动对军事科技在中国的发展的影响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把近代中西文化的撞击与合流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天津是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官僚活动的主要基地,在洋务运动中所处的地位十分重要。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的产物,是对中国城市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企业。过去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大多着重关注天津洋务企业的产生及其历史作用等等,而专门论述轮船招商局与天津城市关系的文章并不多见。文章拟就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与社会环境、企业的主要经营形式以及对天津城市近代化的影响作粗浅的探析,以求认识轮船招商局在中国城市近代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西学中源”是洋务派独特的文化观之一。本文对这一文化观的形成及其对洋务运动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它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向中国近代文化转变过程中必然表现出来的一种思想文化,它在促进洋务运动的同时,又大大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经世思潮与洋务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世思潮与洋务运动周积明19世纪60年代,一场以“采西学”、“制洋器”、发展近代企业为中心的近代工业化浪潮在中国大地上兴起,其领导力量便是人们常说的洋务派。在这个复杂的群体中,既有执掌中央枢要和地方军政大权的官僚如奕折、文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  相似文献   

19.
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是洋务派为本集团自强而开展的兴办洋务的运动。洋务运动的主观动机与客观作用是不同的,洋务运动既有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一面,客观上又有加速封建制度解体,促使社会进步的一面。  相似文献   

20.
从洋务运动看中国近代化早期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近代化,是在中国社会已经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条件下,由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开始起步的。洋务运动发轫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终止于九十年代中期,持续了三十多年,这段时间是中国近代化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