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和人生智慧,它是以人为中心,基于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探寻和追求,旨在说明人应当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以及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为鲜明和突出的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惟有经过调整,即批判旧义、发掘新意以后与新生的文化因素和社会环境相结合而被传承下来,并发展为新的文化传统,才能建构起中国现代社会崭新的人文价值观体系。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传统科技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马佰莲 《文史哲》2004,1(2):44-48
与西方科技所彰显出的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想特征不同,中国传统科技受其特定的哲学文化结构的制约,在其久远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重整体轻个体的有机自然主义、重直觉轻实证分析的非理性主义和重实用轻理论的工具主义等人文精神特征。中国传统科技所具有的这一充满人文价值关怀的人文精神对于克服和遏制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负面效应,推动当代科技的全面健康发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现代标志图形设计有重要的影响。其中"天人合一"思想更是贯穿了整个中国本土的设计发展史,并成为其精神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华先民很早就观察宇宙方位,并随之形成了"四方八位"、"天圆地方"等概念,产生了"一阴一阳即为太极"的哲学思想,它同时也影响了传统图形的形象与组织结构。这种设计形式对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和抽象艺术设计有着很大的影响。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的探究,寻求出其与标志图形设计中人文精神的契合点,为现代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西人文精神传统之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文精神是人类对自身的探究和思考,对人生和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的关注和追问,并力图在生活中去努力实践和追求人性与社会的真、善、美,人生的最高境界和价值。它植根于不同民族文化土壤中,有自己生存发展的传统。中国人文精神传统从先秦开始,到明清,经历代文人的思辩论争形成儒道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天人合一的终极价值追求和人欲对天理的对立斗争。西方人文精神则体现了理性与信仰的对立统一,崇尚自由,追求平等,注重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行动性的思想内涵。本文探讨了20世纪以前中西人文精神的发展和特质,并比较了它们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建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因而带来了中国社会面临的三个大的文化矛盾:来自市场经济的文化冲击;普遍的文化不适应;评价系统的不确定性。这种文化模式的震荡和冲击,导致了人文精神的追寻及文化建构的潮流。文化模式的转折,归根到底是人格模式的转折。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模式经历了由泛道德化、泛政治化到泛经济化人格的转变。泛经济化的人格模式不应成为今后中国的文化取向与人格取向。现代人应向前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6.
略论中西人文精神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略论中西人文精神冯天瑜本文对近十年来理论界所关注的人文精神问题作了较为集中的讨论。文章分析了新时期以来中国人文精神问题提出的社会背景、时代意义和理论价值;分析比较了以强调个体价值为特征的西方人文精神和以强调社会人格为特征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在产生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重视生命体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包括诗歌在内的审美活动则是这种体验的重要手段。六朝诗学对情感问题的关注、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自然美的发现都与此密切相关。此外,魏晋玄学所确立的人格理想对六朝诗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玄言诗到山水诗,标志着六朝诗人的审美活动和艺术实践在新的审美理想的影响下不断提升,成为六朝诗学精神的重要体现。人生体验和人格理想构成了六朝诗学精神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8.
丁耘 《中国学术》2000,(2):319-320
中国对西方学术、制度的研究、吸纳向来有重欧陆轻英美的倾向。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由主义”问题的重新关注,相关的政治哲学探讨则出现了相反的态势:对英美政治传统的认真挖掘以及对欧陆政治传统的相应批评。然而,我国西学研究的另一种不良倾向也许仍未引起足够注意:  相似文献   

9.
神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之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水 《学术界》2003,(2):231-233
中国神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影响非常深刻。从研究文化发生学的角度去探讨中国神话 ,如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有机整体观、重社会轻个体与重人伦轻人欲的道德思想等 ,其思想源头都可追溯到中国的远古神话。  相似文献   

10.
二程的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蔡方鹿中国文化历来重视人格问题,致力于培养、造就、发扬和实现理想、高尚的人格。与此相关,在价值取向上,也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传统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是传统文化的精神的一个缩影。通过对传统理想...  相似文献   

1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可谓概括了中国大学传统的人文精神。中国大学人文精神走向巅峰是民国时期的教育。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这句话整整影响了一代人,不知塑造了多少位伟大的学者与大师。但这种人文精神在今天已经没落了,没有了独立人格,也没有了自由精神。今天我们的教育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恢复并完善这些人文精神,并结合新形势下的实际情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体制,这样才能产生一批划时代的文化巨匠,使中国的教育真正与现代化文明接轨,跟上甚至超越西方发达国家。那么如何完善人文精神,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塑造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呢?  相似文献   

12.
当代新儒家中不少人将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归结为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不同于西方近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在于它是相对西方传统的宗教神学与近代兴起的科学主义而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被认为是居于二者间的以人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其实,这一思想,首先突出地体现在作为新儒家逻辑起点的梁漱溟的思想之中。不过,梁氏将这种人文精神称为“理性至上主义”,它所尊崇的既非超世的上帝,亦非沉沦俗世的物,而是梁氏所谓的“理性”。梁氏认为,由于中国人服膺理性,铸成了中国特殊的民族精神。因此,分析研…  相似文献   

13.
苏轼人生起伏剧烈,虽非潦倒,却也坎坷异常。对此, 人们多从儒、释、道传统文化思想的框架或性格因素方面予以解释,后者失于简单,前者则 不免科学主义的倾向。将苏轼置于文化历史传统与个体的人生遭际来探究其复杂的人生意蕴 ,则发现其主体人格的塑型是在人生的现实性中完成的。在此过程中,超越性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并促成了其自觉而丰富广阔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14.
李映山 《云梦学刊》2005,26(3):95-98
刘勰在《文心雕龙·程器》篇中提出梓材之说,要求君子具备藏器待时的心理素养、内圣外王的道德建构、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和经国济世的智慧才能,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人格的理想范式,但也暴露出中国传统人格理念中重德性而轻知性、重理性而轻感性、重群体而轻个体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5.
在西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人的主体性意识已经觉醒。西周人文精神觉醒的深层表现是周人极为可贵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源于周人从立国到灭商后面临的艰难处境,其中含有重要的敬德与保民思想。礼乐作为一种宗教仪典形式,并延伸为人们之间相互交往的行为规范,在西周建立之前的夏商时代就已形成。伴随着社会生活领域人文精神的觉醒,西周的礼乐文化价值重心已由崇尚自然和天命鬼神向礼乐文明演进,并具有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和调整人际关系的政治道德功能。西周后期,礼逐渐实现了转化,并因此而成为西周文化的重要表征。这是人文精神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文化基础。西周时期形成的人文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传入我国,学术界有的同志开始以“需要层次论”“人格三因素论”为参考构架,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有的同志认为,中国传统儒家所设计的理想人格是一种“片面道德力量型人格”,它忽视了意志力、道德力在理想人格中的重要地位。这种看法指出了伦理化、政治化的儒家遗留给我们的精神包袱,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有益于我们在批判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坚持在思想战线上对封建主义的批判。但中国儒家的理想人格设计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儒家有先秦儒家、汉唐儒家、  相似文献   

17.
中国渴望现代化并在竭力走向现代化。但是,现代化并非脱离人类文明发展大道的没有历史规定性的抽象的东西,在现代化过程开始之前业已呈现出的内部状况基本上能说明现代化的速度和模式。实现现代化不是要脱离传统的母体去重建一种文化,而是要有选择地否定传统和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即把旧的最好的东西和新的最好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这就首先要人们对传统作出全面和公正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传统人文精神在现代时空里遭到了质问和扬弃,本文拟立足新的文化视点文化层面就这种质问和扬弃进行再质问,并对人文精神的内涵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19.
自三四十年代起,我国学术界就有“中国哲学是重人生而轻自然”、“中国自然观不发达”的流行见解。在相当多的人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政治、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有杰出的成就,唯独在自然观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李志林博士数年来醉心于对气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经过辛勤耕耘,撰写了《气论与传统思维方式》,①其充分的材料、深刻的论述不仅雄辩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传统,这种传统的人文精神也贯穿着中国古代文论的 整个发展过程。考察古代文论中的文艺本质观,特别是考察古代文论中影响极为深远的情感论的发展,能够 从中发掘出中国古代文论中深厚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