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分类和翻译策略,可以得出诗歌的意象种类和意象的翻译策略之间的关系。即非比喻性意象一般可采用意象保留法,比喻性意象一般采用意象改译法,两种意象的翻译都以意象增译法和省略法为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英美诗歌中修辞意象是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领略诗歌艺术魅力的核心所在。几种常用的修辞意象包括比喻意象、象征意象、拟人意象及通感意象。精当的比喻会使形象更加鲜明,象征意象则是思想的荷载物,拟人意象强调物和人的相通相融之处,而通感意象表现为各种感觉互通有无,带给读者以新奇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3.
论王维诗“有画意象”与苏轼“比喻意象”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赋比兴--有画意象--抽象意象是中国诗歌意象史的三个阶段。"诗中有画"确实是王维代表的唐诗的艺术特质,苏轼将王维"诗中有画"式的意象,变革为内心展延的比喻意象。典故意象是别一种意义上的比喻意象。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诗歌的意象表达来探讨其语言的特点.首先通过具体作品《歹徒》、《梦想》和《火与冰》的分析对修辞性诗歌意象包括比喻意象和象征意象做了介绍,充分肯定了修辞格的使用在诗歌意象的表达中的重要性.然后提出诗歌意象的鉴赏方法,认为只有虚实结合、整体感知才能真正理解诗歌之美,并依此对庞德的《地铁站掠影》和一首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意象构造对于诗歌创作和欣赏都是十分重要的。从英诗角度看,意象有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通感性意象、动态性意象等的一些主要构造方式;从时空意象组合看,英美现代诗歌的内在结构具有叠映、交替、衬托、辐辏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以意象形式来反映人的外部世界和内心感受的,汉字以其意象性结构为汉语文学提供了一种对世界审美把握的最佳资源:(一)汉字语象成就了汉诗的"画意"追求;(二)汉字意象孳乳了汉诗的比喻意象;(三)汉字分行排列凸现了汉诗的丰美意象。有血有肉的汉语文学源于对汉字的精心雕琢,现代汉语文学,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美的资源",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保持地方性和民族性。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书名英译的难题折射出了文化意象的可译性限度,但可译性限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增强而逐渐降低的。从这个趋势来看,文化意象的翻译应尽量采取异化手段法,尽可能完整地传递原文意象,如果“意”“象”不能两全,则取“象”而舍“意”,即保留源语中的意象符号,期待中西文化的融合使西方读者对中国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而逐渐理解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诗经》植物意象在艺术表现上分为描述性植物意象、比喻性植物意象和象征性植物意象,这三类植物意象具有不同的特色和结构功能,既相互区别又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9.
古代诗歌中的霜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诗歌中的霜意象具有表示秋日、清晨、重阳、岁月的时间特征,也有表示北方边塞的空间特征。霜意象既可以表示恶劣的自然、社会环境,又可以象喻正义的力量。霜意象还经常出现在描写旅途艰辛的游子诗中,成为触发思乡之情的一种媒介。此外,霜意象还有多种比喻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动物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莎士比亚通过修辞手段在其戏剧中使用了数量可观的动物意象。基于前人研究,本文尝试从隐喻认知视角解读分析莎剧的动物比喻。研究发现,莎剧的动物比喻有明喻、暗喻及借喻三种;按比喻的本体划分,可以分为以人为本体的比喻和以事物为本体的比喻。本文从概念隐喻理论视角,对动物比喻的认知机制和认知功能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1.
书法是汉字书写的造型艺术 ,它具有艺术的一般特征 ,也具有自己独特而具体的特征。就艺术的形象性而言 ,书法艺术是通过意象性来实现的。书法的意象 ,就是书法的艺术表象和由此所产生的艺术情趣、艺术境界或艺术精神等相统一的泛美过程。书法的意象主要指象外之象、象外之意。书法意象是形象和抽象的有机统一。书法的意象有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等。  相似文献   

12.
意象性是汉字的最大特点。意象性指的是文字符号唤起人的意象的性质和功能。意象则是人的表象和情感反复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既有高度概括性,又有鲜明个性的内心形象。意象一般在叙事文学中叫作典型,在抒情文学中则叫作意境。汉字的意象性使情感表达始终离不开物象或者表象,从而使汉字的情感表达极具形象性。  相似文献   

13.
《诗经》意象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意象在观念内容上可以划分为原始兴象、比德意象和审美意象.这三种意象既代表了<诗经>意象在观念内容上的历时发展,也构成了<诗经>意象在观念内容方面的共时结构.<诗经>意象在艺术表现上可以划分为描述型、比喻型和象征型三大类.这三类意象鼎足而立,各自具有艺术表现的功能和特色,又密切配合,相辅相成地建构出一篇篇富于艺术表现力的诗作.  相似文献   

14.
鸡作为文学意象最早出现于《诗经》时代,发展至宋代,诗词作品中的鸡意象已经具有了超越其物象本身的情感意蕴和象征意味.根据宋词中鸡意象存在形式的不同,大略可将其分为以下两大类:一类是以实物出现的自然鸡意象;另一类则是典故性鸡意象.通过分析宋词中鸡意象的情感意蕴和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宋人的内心情感及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5.
"譬"一词在我国古代应用广泛,备受推崇。"譬"是比喻还是类比?中国哲学史研究者大多认为是比喻。实际上,"譬"一词含有两个意义,可指比喻,也可指类比。严格区分二者,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大方法论意义在于:如果运用"譬"的某个实例是类比,我们对古人论证的思想观点或许可以接受;如果是比喻,是修辞,我们对其论点则不必信从。通过界说比喻和类比,考察"譬"的歧义以及"类"与类比意义的"譬"的关系,明确区分二"譬"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小说中的自然可以作为整体意象来解读,具有隐喻性和象征性且包涵有丰富心理内涵.早期自然意象具有宽慰心灵缓解痛苦的作用,中期则是苦闷心理的象征且具有氛围象征功能,后期自然意象则营造出与衰浊时世相比照的脱俗世界来反抗黑暗现实,并具有灵魂的憩息地的怡情养性功能.  相似文献   

17.
比喻的核心在喻体,喻体的优劣是比喻成败的关键。喻体为“直观的感觉”,具有形象性;喻体可以广泛选择,具有多样性;喻体能够纵向铺张,具有延展性;喻体与本体关系暧昧,具有含蓄性。比喻主体只有充分认识和把握喻体的诸多特性,才能很好地运用比喻修辞格,增强比喻的认知和审美功能。如果说比喻是文学的生命,那么喻体便是比喻之源,文学之光。  相似文献   

18.
通感性意象具有比喻和象征功能 ,可以使无形的难以言表的抽象事物变得具体而生动 ,从而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杜甫律诗的"后意象"构成有两种典型的方式--比喻性意象和逻辑性意象,它们形成了诗人的自我表现意识,标志着杜甫诗歌的审美高度.  相似文献   

20.
阐释了意象是人们感觉到的并融入了情感与理智的个别事物及其形状与特征 ,诗的意象不可避免地组合成诗句 ,并进而组合成诗。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意象组合的主要功能是变抽象为具体 ,变一般为个别 ,变理性为感性 ,其组合的基本原则应以意为主。指出在分析诗歌意象时 ,应注意意象组合问题 ,如果孤立地进行意象统计与分析 ,势必将意象变为概念而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