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时期的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时期出现了数以百计的乡村建设团体和机构,诞生过一批乡村建设运动的知名活动家.其中最为著名、最有代表性的活动家有三位,即主持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从事乡村建设实验约10年,创造了"平民教育--乡村科学化"模式的晏阳初;创办河南村治学院、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山东省邹平县从事乡村建设实验约7年,创造了"文化复兴--乡村学校化"模式的梁漱溟;主持四川省江巴壁合四县特组峡防团务局,创办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重庆市北碚从事乡村建设实验约20年,创造了"实业民生--乡村现代化"模式的卢作孚.  相似文献   

2.
晏阳初创造的“平民教育一乡村科学化”模式、梁漱漠创造的“文化复兴一乡村学校化”模式和卢作孚创造的“实业民生一乡村现代化”模式,为民国时期的三大乡村建设模式。三位先生的生平及文化思想背景不同。其有关乡村建设的使命、步骤、内容及动力的基本理论和主张也各具特色。他们的乡村建设思想可为解决当代中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领导决策信息》2008,(4):22-22
被称为"中国农民代言人"的温铁军,追寻当年晏阳初"定县实验"的足迹,于2003年7月在河北省定州市翟城村成立了"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但有关媒体最近证实学院已被关停。晏阳初学院秉持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理想与乡村建设精神,培养具有奉献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各种乡村建设综合人才,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关于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关停的原因,当  相似文献   

4.
声势浩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贵州省赤水市已经推行了三年,这三年里,广大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中小学教师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育评价、教育管理等方面都作了可贵的探索。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是在寻求“教育的理想”,实现“理想的教育”。1、“课程改革”要实现的“教育理想”是:通过教育改革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果把这个“教育理想”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我们这三年的改革做得还很不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失败的”和“很不够的”,“失败的”和“很不够的”改革还…  相似文献   

5.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基础教育要优先发展;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要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开展教育科研。我校从1997年开始“优化学生学习心理行为,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课题研究实验;1999年开始了以“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题的创新教育课题研究,2002年又开始了“构建学校创新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素质教育真正落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的北碚区水土镇,地处嘉陵江滨,背靠华蓥山麓,古有“白天千人躬首,夜晚万盏明灯”之美称,今有“一江三路通空港”的便利交通和区位优势。水土镇中心校创办于民国元年(1912年),红岩烈士陈丹墀,江北县早期的共产党员喻凌翔、袁中亚、孙立勤、周百新等曾在学校担任教师,并以教师职务作掩护,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在地方史上留下了辉煌篇章。该镇历史悠久,学校文化厚重,通过90多年的发展和普九建设,学校已初具规模。励精图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水土教育人永恒的追求;创西部教育名镇,育合格初中人才,是水土教育人的奋斗目标。为达此目的,他…  相似文献   

7.
白长虹 《经理人》2024,(1):38-39
<正>在新一代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如果丧失了知识优势,管理教育还有未来吗?对于“未来能力”的培养,诚然是MBA教育的内容,但最重要的方式是,借助人工智能来提升教育能力,有一个方向是我们始终不能放弃的——即大学的知识优势。大学天然被赋予了知识创造的社会分工,作为教育者,需要思考如何保持知识创造优势,逐步改变以知识传播为重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推广成都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今年7月31日,温家宝总理就成都市武侯区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的信件作出重要批示,鼓励他走乡村平民教育之路,称赞他和同事们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家纯粹的“企业办”论坛,然而在中国举办三次,三次都有国家主席亲自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这是一家才创办10年的论坛,不过每次举办都能引起全球关注,甚至连最大牌的CNN也现场直播开幕式;号称“比总统还要忙”的跨国公司总裁,甘心受这家论坛的调遣,愿意花三天时间聚在一起“排排坐”,并且一来就是几百位……  相似文献   

10.
林炜 《领导决策信息》2012,(44):32-F0004
去年以来,新疆巴州党委组织部按照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基层组织建设“六有”目标,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探索推行“三围绕三扶持”工作机制.切实解决乡村“无钱办事”的难题。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为推进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县级“三讲”教育办公室的工作承上启下,对县级“三讲”教育的进程和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99年12月初至2000年1月底,平定县作为山西省惟一试点县,集中开展了县级“三讲”教育。按照有关要求,县级“三讲”教育领导小组下设的办公室主任必须由组织部长担任。这期间,笔者在主持……  相似文献   

12.
在乡村振兴战略施行的背景之下,由自治、法治、德治构成的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而村规民约的融入,可以更好地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促使其朝着规范化、法治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对此,文章立足于“三治合一”视域,分析乡村治理模式中村规民约建设的不足,从自治、法治、德治3个方面入手,重点探讨乡村治理模式中村规民约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我国学校整体改革中出现了各种实验和经验,例如“愉快教育”、“参与教育”、“成功教育”、“创造教育”、“合作教育”等多种教育模式,无一不是把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的追求上,做着发展学生主体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湖南省新宁县清江桥乡桃花村从“美丽乡村”建设中脱颖而出,创新“村事民管、村事民做、村事民治”的基层治理新模式,走上了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实现了从“上访问题村”到“文明和谐村”的华丽转变。这个转变饱含了桃花村人的耕耘、也深含了桃花村人的思索。走进今日的桃花村,我们感悟到的是:“村民自治拨云雾,桃花模式见笑颜;人心向善共协调,是非权益齐公论”,村民协商自治模式给桃花村带来了从里到外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5.
<正> 省经贸委、省经贸委政治部历时两个多月的“三讲”教育圆满结束,11月25日下午在蓉召开了委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和处级干部“三讲”教育总结大会。省委“三讲”教育巡视组全体同志及委部副处以上干部、副厅以上离退休老同志、直属代管单位负责人等100余人出席了大会,大会由省经贸委政治部主任龚炤祥主持。  相似文献   

16.
“当找不到理想的教育时,可以自己去创造”——不知是哪位有识之士的提法,曾经在教育界激起不小的波澜,更有跃跃欲试者付诸于大胆的实践。“六年完成基础教育”、现代私塾“孟母堂”……种种创造理想教育的努力受到现有技术手段的制约,有限的教育资源使国人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可望而不可及,面对“教育选择人而不是人选择教育”的现实,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憧憬更加渺茫。 前不久正式开通运营的在线教育平台——学易网(www.studyez.com),基于最先进的Web2.0技术,教师能够灵活方便地网上授课、答疑,学生可以同步、异步与教师交流,实现随时、随地、自主、自选的学习。网站开通运营后,短短数月已有5000多位教师注册,上千节课在线,并在行业内赢得“教育的淘宝网”的美誉。学易网与曾经流行一时的“网校”有何不同,与如今火爆的网络培训又有何区别?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学易网总经理程国华先生。  相似文献   

17.
《领导决策信息》2014,(8):13-13
正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发展生态农业作为重点,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首先面临的是资金问题。《农民日报》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山东临沂经过三年探索,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如何筹钱?钱用何处?怎样用钱的问题形成了一套具有临沂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模式和机制,其经验和做法很值得借鉴。怎么筹钱——构建"市级主导、县乡主力,部门支持、村庄主体,企业助力、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市政府先后制定了《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乡村文明行动"实施方案》、《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暨城乡环境综合  相似文献   

18.
《领导决策信息》2013,(42):20-21
“四在农家”是贵州省在“三农”工作中创造的成功做法,也是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2013年8月,贵州省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同时启动六项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四在农家”工作。  相似文献   

19.
1998年4月,我校申报了由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认知心理学权威张庆林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知识学习与思维发展》的一级子课题——《新思维作文》教改实验,于1998年8月被总课题组批准为实验学校,于2000年2月被总课题组批准为实验基地校。2002年4月,《新思维作文》实验课题在上海顺利通过了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的“专项课题实验”答辩、考查和验收,受到评审专家的大力称赞;《新思维作文》实验方案荣获“第四届中国素质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时代不仅促使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纵深发展,更激发了教育系统变革的强烈诉求——“帮助每个人获取新技术,驾驭新科技,创造美好生活”。为回应全球对“AI+X”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迫在眉睫。文章通过分析智能时代高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培养模式的背景、意义及现存问题,提出革新以提高学生数字化胜任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构建高校人工智能通识“CEE”课程体系、打造高校人工智能通识“O2O-IPBL”教学方式、搭建“AI+U-G-E”协同育人平台四方面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