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傅斯年学贯中西,思想博杂,但在其丰富而又复杂的思想中,始终凸现着“自任以天下之重”的公共关怀精神,毕生为学术和教育发展以及社会进步而不懈奋斗,这是傅斯年思想中“一以贯之”之道。可以说,在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群体中,傅斯年就是一个范本,他代表了他那个时代一个有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2.
1 作为小说家的茅盾,他的艺术世界在总体上是属于都市文学的范畴的。不用说,他的大多数长篇和短篇的空间范围,都是在都市的喧嚣和躁动中生成发展的。但是,他从未忘却乡村。他在“都市里饱尝了‘人间味’”,但血液里,仍“保留着乡村的‘泥土气息”。农村的母题,始终是他艺术追索中颇具特色的部分。这自然与社会关系的牵制攸关,因为都市生活与人生,绝不是孤立的存在。在茅盾所  相似文献   

3.
福克纳在小说的叙事方面进行大胆创新,使小说的创作进入全新阶段,对小说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贾平凹在20多年的文学创作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磨练自己的叙事技巧.同时,他能以谦虚的态度不断吸取前人的叙事经验.二者在叙事上既有差异,又有共性.福克纳始终坚持乡土叙事,精心营造着“约克纳帕塔法”这个独特的乡土世界;而贾平凹在去乡和还乡之间游走,其故事文本始终关注乡土世界的芸芸众生.二者尽管在叙事视点上不同,但他们始终关注社会底层的人情冷暖,体现出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4.
陈寅恪认为王国维的三大成就之一是他“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而得到的收获。这个评价是对的。但这种“外来之观念”,王国维不仅用它来评论《红楼梦》和考察宋元剧曲史,收获最大的还是在他用西方的科学方法所作的考证古史和古文字的工作。“取外来之观念”而产生出象《红楼梦评论》这样的作品,却不是他的成绩,而是他的失败。他的成就,在于考古学和古文字学,这是他“取外来之观念”的收获。王国维也是一位中国早年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学术界卓越人物。他在学术界的成就和介绍西方学术的殷勤,均不在严复之下。他向西方寻求到的真理,并不属于他早期努力追求的康德主义或叔本华唯意志论的哲学渣滓,而是一种对于整理中国古代史料和古文  相似文献   

5.
美国翻译家葛浩文翻译了大量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呼声越来越高,他也日益受到关注。针对目前很多学者认为葛浩文翻译“不忠实于原作”甚至“连译带改”这样的现状,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发现葛浩文在翻译时始终以“忠实”作为基本原则,但不可避免,由于语言、文化等差异的影响,他也无奈地采取了删减和改移等变通手段。而这些变通手段的采取,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更有时候并非葛浩文的个人选择。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革命家鲁迅,是批孔和反尊孔斗争的英勇旗手。在他的战斗一生中,特别是在思想文化战线上,与封建军阀、国民党反动派、日本帝国主义以及周扬等“四条汉子”进行殊死搏斗的同时,也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孔孟之道。他自己曾说:“孔孟的书我读得最早,最熟”,(《写在<坟>后面》)“几乎读过十三经”,因此,对它的反动作用也了解得最为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易解》与《孟子》的关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石推崇《孟子》 ,在他早年所作的《易解》中也多有表露。其中他对“权”、“时”、“才”、“心”等的有关论述直接继承孟子思想而有所发展。王安石这种思想又与他在政治上主张改革相一致 ,是他后来进行改革的思想理论基础。在易学上 ,王安石以孟子思想解《易》是学术新发展 ,对程颐以注《易》来阐述理学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弗洛伊德在《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童年的一个记忆》一文中,谈到达·芬奇作画,引了达·芬奇一个学生的话说:“当他着手绘画时,他好象一直是战战兢兢的,他从来没有完成过任何一幅已开始了的作品,他那样敬重艺术的伟大,他在其他人看作是奇迹的他的作品中发现了缺点。”(《弗洛伊德论美文选》第46页,新知识出版社)这就是说,达·芬奇始终不满足于自己的作品,始终在修改。我读李衍柱同志的《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史纲》,  相似文献   

9.
在关于《雷雨》的评论和研究文章中,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剧本是以周朴园和蘩漪的矛盾冲突为中心。”有的说:“在这个剧本里,作为周朴园的一个主要的对立形象,最无情地揭露了他,给他以致命的打击,让他当众出丑的,并不是鲁大海,也不是鲁侍萍,而是蘩漪。”有的说:“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冲突,侍萍与周朴园的冲突,都只在第二幕中稍稍接触了一下,侍萍甚至很少有与周朴园斗争的意思。蘩漪与周朴园的冲突则不然,它是贯串全剧始终存在的。”其实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剧本的实际情况。第一、《雷雨》虽然是落笔于“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夜两点钟光景”的十六个小时以内,地点又基本上在周公  相似文献   

10.
周树人之会成为鲁迅,是发端于他在仙台医专的教室里看到了一幕惊心动魄的“示众”:那幻灯上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的体格是如此强健壮实,而精神又是多么麻木愚钝,这给了他以莫大的刺激,而这莫大的刺激又给他带来了年青时候的“好梦”:“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这种为救国救民而抉择道路的崇高愿望,终于使本应成为医学博士的周树人成了伟大的文学家鲁迅。这个促使他奋袂而起,弃医习文的场景是如此深烙在鲁迅的心灵之上,以致他的作品中“示众”也成为反复出现的生活画面。在小说《药》和《阿 Q 正传》中写过“示众”;在杂文《铲共大观》中也写过“示众”,但这几个“示众”场面都是刑场斩决。被示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始终影响着后世的知识分子,甚至成为他们的精神归宿。通过他的《归园田居》(一)和《饮酒》(五)的具体分析,探讨他的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周易》与《文心雕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年仍然努力学《易》的孔子,他在暗引《易·恒·九三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两语以后,讲了一句极为准确的话:“不占而已矣。”①孙卿同然一词:“善为《易》者不占。”②治《易》不为占卜,而在领会其中的哲理。  相似文献   

13.
1.“掩口胡卢而笑”。“胡卢”,课本注为“笑的样子”,他本或注为:“把嘴撮得葫芦口那样小不敢笑出声来的样子”。均费解。关键是对“而”的理解,王力认为:“‘而’字的基本职能是把两种行为或性质联结在一起。”(见《汉语史稿介词和连词的发展》)作为状谓之间联结词“而”前的状语,不仅可以表形,也可以拟声。如《书经·益稷》:“启呱呱而泣。”《项脊轩志》:“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胡卢”当为象声词,拟忍俊不禁之声。《辞海》训为“喉间的笑声,”十分正确。《孔从子·抗志》:“卫君乃胡卢大笑。”其中“胡卢”即拟笑声。  相似文献   

14.
许多罪状可以强加、而且已经强加在乔治·卢卡契的身上。但是,见解偏狭是不在其内的。他的精神的领域是广阔的。他是“中欧人士”里对古典文化和欧洲语言文学具有热情和杰出知识的最后一个。他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观点信念,和对历代古典的、激进的文化遗产的信念。卢卡契象马克思本人一样,对康德以后的哲学,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相似文献   

15.
本书作者所贩卖的“社会主义”,显然不是什么新东西,而是马克思、恩格斯老早就无情批判过的、替资本主义辩护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一类货色。他完全煞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个社会主义最根本内容,而把社会主义定义为所谓“经济冲突戒少到最低限度”。在他看来,好象社公主义不论对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都能够“适应”,因而在私有制基础上也可以实现“社会主义”。在他的笔下,资本主义社会被描绘成“正在消除贫困的痛苦,并且满足贫困者的意愿”,而社会主义的本质则被歪曲为“简朴的生活标准”。他甚至恶意制造资本主义的“成功”和社会主义面临“危机”的神话,为印度型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捧场,如此等等。现代修正主义者所大力宣扬的“结构改革论”,实质上也就是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新变种.  相似文献   

16.
《朱安党人》是巴尔扎克用真名发表的第一部作品,是艺术巨厦《人间喜剧》的奠基之作,既是他创作进入成熟时期的标志,也是他十年创作准备和二十年创作全盛之间的“接合点”。因此,它残存着荒谬和失误,更包含着真理和成功,拖着过去的尾巴,又启示着未来的光明。回头瞧,它是巴尔扎克莽撞学步的“终点”,向前看,也是他阔步前进的“起点”。在作家创作道路上,它作为一个“过渡”、“质变”和“转折”而引人发生兴趣。剖析  相似文献   

17.
庄子思想深奥而复杂,本来就不容易懂;再加上他的文风特殊,就更不好懂了。他的特殊文风的形成是基于如下情况的:他认为世上的事物本无法用语言说得绝对清楚,即所谓“言不尽意”,因此他不象孟子那样经常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但他又希望别人能领悟自已所悟出的道理,因此又不得不“姑妄言之”。既觉“言不尽意”,又要“姑妄言之”,于是他就想出这么一个自以为两全之策来:以运用寓言多方设喻作为主要的达意手段。这些寓言是供人领悟道理的跳板,不是他说的道理本身。他那著名的“得鱼忘筌”的主张正是告诉读者别执着于寓言的  相似文献   

18.
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出了一个年轻的现代诗人,他用潇洒的散文语句写诗。他的诗告别了排偶的尔比尔吉(彝族谚语),不拘不束,如风中鸟,如水中鱼。在他的诗中,传统的“歌”的成份已经很稀薄了。他传达给读者的,与其说是“我看见了什么”,不如说是“我想到了什么”。他的兴趣不在展列现象的纷繁,而在显示灵魂的深邃。  相似文献   

19.
据说自从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伊甸园那天起,人类就注定要在晦涩不明的符号与图像中寻求上帝及其意义。(L·丹姆罗希:《神的安排与人的故事》,芝加哥,1985年)亨利·菲尔丁的小说《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正是反映了这种寻求以及求而不得的失意。和那个时代的许多小说家一样,菲尔丁也将他的小说称为“历史”,其目的显然是想在他的读者心中唤起一种真实感。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不时地提醒读者,不要把故事中发生的一切都当成假的,“而是在写着一段历史”。他似乎始终恪守着亚理士多德的古训,把自己当成自然的摹仿者,无虑于对现实作任何  相似文献   

20.
◎原文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作者生平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至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有1400多首。他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综观杜甫一生的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