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是当代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新左派理论家和政治评论家,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左翼核心刊物《新左翼评论》的编辑和灵魂人物,被恃才傲物的文化批评家泰勒·伊格尔顿(Eagleton)称为"不列颠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佩里·安德  相似文献   

2.
<正> 早在三十年代初,沈从文就获得了“天才作家”、“多产作家”、“文体作家”、“乡土作家”的称号,成为中国新文学运动中一位引人注目的作家.他的系列乡土文学作品散发着一股浓郁的湘西特有的泥土馨香,给中国新文学的艺术殿堂芹献了一束奇葩.但由于历史的偏见和误会,沈从文及其“具有充分生命力”的作品,曾一度被粗暴地埋没在历史的断层里.今天,对沈从文及其作品有重新认识和评价的必要.本文想就沈从文的系列乡土文学作品作一点肤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奇异的存在。他以深远的忧患意识提出了生命存在状态这样一个人类共同的命题,并在此过程中表现出一种超越于一定历史与社会群体的超然意识。对美和爱的终极关怀,对人类远景的深情凝眸,使沈从文及其作品有着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赵树理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话语规范建构过程中有其特殊的命运。20世纪40年代,其小说从最初遭到评论界冷遇,到因契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而受到左翼文学评论家与国统区作家领袖的一致赞誉,直至被树立为"赵树理方向";五六十年代,则因其小说"经验真实"不符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观念真实"的标准而遭到强烈批判。其小说的命运,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规范在建立过程中的变动、含混与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5.
左翼文学经典的形成,一方面源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至建国后的历次文学史叙述,另一方面则与左翼文学产生之初的批评语境直接相关. 正是通过同时代的批评,一些带有左翼色彩的作家作品被进一步定性、塑形,成为当时左翼叙事所期待的形态. 像冯雪峰、瞿秋白在革命文学论争后对鲁迅身份的再界定,冯雪峰、胡风对韩侍桁等批评枟子夜枠权力的剥夺,以及茅盾、胡风对吴组缃、艾芜等一批左翼新人的创作指导等,都是这一时期"批评"介入并参与塑造左翼文学的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6.
《现代》作为1932—1935年上海文坛最有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文学期刊,在坚持"非同人"立场的同时,又总体向左倾斜,故不看好自由主义和右翼作家的长篇小说。在传播接受左翼文学创作时,《现代》的传播接受者们着眼于作品的题材意义、阶级立场和创作思想,放逐对小说艺术的构思、审美价值的探讨,显示了很强的现实功利性;对于自由主义作家的作品,也以作者在文本中所展现出的立场、态度、方法作为评判的标准,以"阶级论"作为审视的标尺,认为作家的作品并不合乎时宜,接受呈现错位;对于民族主义作家及其作品,则演绎为文艺上的相互责难与攻讦,文本的政治视角被放大,主题与艺术价值被曲解,误读也就在所难免。这一传播接受生态反映出左翼接受者们在小说传播接受的过程中为争夺文学话语权所表现出的功利性与现实性,而非文学审美意义上的传播接受。  相似文献   

7.
因艺术水平的关系,沈从文的早期创作较少被以往学界所关注。实际上,这批作品对于理解其创作思想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文体演变”的角度,尝试对这些作品进行重新解读,既注意不同文体中的历史信息,也透过演变线索,追溯沈从文在创作上、思想上的进程。本文认为,对沈从文而言,文体的演变是一系列艰苦的习作试验,也促使他对新文学的再生产机制和个人创作道路产生自觉。不妨说,本文是对文学史上的沈从文进行的一次发生学考察。  相似文献   

8.
1930年代中国左翼作家经受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形态的主体性"询唤",但是由于其小资产阶级根性,他们必须首先通过文学这种"审美意识形态"建构出一种"异己"的阶级主体——无产阶级,然后才能在这种对象化过程中实现身份确认与主体建构,由此形成了左翼作家的主体性悖论。其具体体现为:左翼作家内在的"小资产阶级根性"与通过外部斗争而获得的"无产阶级意向"之间的悖论。左翼作家在自身的主体建构过程中,创造出了一种"左翼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模式;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最初形态,其显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价值所在。因此,当下重审1930年代左翼作家主体建构过程与特征,理清其对于马克思主义及其美学中国化的历史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沈从文(1902~1988)是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大家。作为一个"苗裔"的土家族作家,他只是接受过小学教育,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会用,却以一个下层士兵的身份起步,成为使全世界为之瞩目的著名作家,并且到西南联大教写作、在北京大学当教授。上世纪20年代初期,当沈从文沦落困顿在北京城并试着以投稿糊口时,曾被京城一个著名主编开玩笑,把他的几十篇作品连成一长段,当众摊开后说,这是某某大作家的作品!说完后扭成一团,丢进了字纸篓。沈从文也承认自己"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过他当年报考燕京大学时,"一问三不知,得个零分,连两元钱报名费也退还,三年后,燕大却想聘我当教师,我倒不便答应了。"第一个发现沈从文文学才气的是郁达夫,把他引进文学殿堂的则是徐志摩,郁达夫那篇著名的  相似文献   

10.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创作中影响较大的主要代表作.小说对一种理想化的"人生形态"的构造和对淳朴的湘西民风民情的描写,标志着沈从文的小说创作进入了成熟的境界.作者在谈到这篇小说时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怯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可见,<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对马>是左翼提倡"国防文学"时备受称颂的一部作品,细读文本,不难发现它主要是苏联国家意识的张扬.然而,很多左翼作家、理论家有意无意忽略<对马>中的苏联殖民话语,转而强调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进步民族主义观,与此同时,对<对马>的解读,折射出党团组织介入文学的尝试.因此围绕着<对马>及其所引出的"国防文学",左翼内部产生了不同意见,并和国民党文人在民族话语上展开了争夺.对<对马>在中国的接受情形分析,可以看出左翼文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交在民族话语和阶级话语上的复杂纠缠.  相似文献   

12.
校录师陀之"芦焚"时期之佚文,揭示其"一二·九"三部曲的创作过程及其文学史意义,探讨其《渔家》等别样的灾年叙事和《筏》等河患叙事以及义勇军叙事的多样尝试,考释其杂文写作、"太行山系列散文"及抒情散文《牧笛》的别样情怀,以师陀作品为例,讨论如何处理现代文学文献中似而不同的异文本问题,认为师陀不属于京派,而是一个准左翼作家或者说自由左翼作家——这对他才是实至名归的光荣归位。  相似文献   

13.
《简爱》与《我的光辉生涯》被评论家认为是女权文学的代表作,其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迈尔斯·弗兰克林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先锋。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作者生平、作品及其主要人物,阐明两部作品虽然在不同的时间描写了发生在不同国家的故事,反映的却是同样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从水之原始意象看沈从文创作的"水"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是沈从文作品中心灵外化且有丰富内涵的情结.他的"水"情结与水的原始意象有内在联系,水传达孤独、隔阻、忧郁这一意象与沈从文孤独忧郁的情感相对应,这与作品中传达的孤独感和悲剧性相吻合.水的另一原始意象--女性,也与沈从文创作的女性化倾向相关.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与张爱玲的作品风貌相去甚远,然而他们却有着近乎一致的文学审美追求——"传奇不奇",即在看似传奇的人物和故事中书写永恒的人生和人性。这在沈从文的作品中表现为一种神话的建构,而在张爱玲则表现为一种人性神话的解构。  相似文献   

16.
朝鲜左翼文学在20世纪30年代的崛起和兴盛,是朝鲜现代文学历史中重要的文学和文化现象。作为反抗国家体制及意识形态的左翼文学从产生的即日起就被笼罩在一种"革命"的氛围中,隐喻着它自己的意识形态焦虑。诸多左翼文学作品在"时间段"、"财富"、"知识分子"等的叙事上被寄予了象征的含义和特定的价值指向,同时表现出20世纪语境内始终存在的个性、自由思潮与左翼理念间的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新时期以来,学界对沈从文及其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文章主要从情景叙事的角度研究沈从文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并分别从自然风景的描绘和意境的营造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弥补学界在叙事学角度研究沈从文小说文本的空白。  相似文献   

18.
在瞿秋白的译作中,所占比重最大、选择资料最全面、涉及面最广泛的是高尔基的作品。对于1930年前后的中国左翼文坛而言,高尔基及其作品的典范性对中国革命作家和革命文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作为一个文学家,高尔基的精神和作品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文学本身:高尔基成为无产阶级作家的理想化身,其作品被视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最佳范本。从范本译介、思想解读、文论阐释三个方面,瞿秋白介绍了高尔基的艺术成就与艺术思想,阐发了革命作家的典型特征,探讨了普罗现实主义文学观,强化了普罗现实主义文学是适合中国左翼文学的发展范式,为中国左翼文学的理论建设和创作提供了最完备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的作品以民俗民风诱人,以人性取胜,以语言见长。他凭借"乡下人"独有的特质,精心构筑了寄寓其生活理想的"湘西世界"。本文从原始思维的角度,结合民俗学等学科知识揭示蕴涵在沈从文作品中的原始思维情怀。  相似文献   

20.
杂文在沈从文创作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但它却涵纳了沈从文思想艺术中的诸多曲折与矛盾。特别是《怎样从抗战中训练自己》这一组杂文,展现了三四十年代沈从文曾经有过的尝试、探索与失败,补充了沈从文由"边地牧歌"转向"抽象的抒情"的精神轨迹。而《沈从文全集》对"杂文"的收集、归纳,又为我们提供了沈从文研究的一条新思路,并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沈从文被经典化的研究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