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的根本性超越,精准扶贫是对传统扶贫的根本性超越,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新型城镇化具有以就地就近城镇化为主要模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四化同步发展"为理念支撑、以"绿色发展"为价值追求等特征,应以新型城镇化推进精准扶贫.具体来说,就是要积极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有效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要坚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充分发挥农民在精准扶贫中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四化同步发展"的动力作用,全力提升精准扶贫绩效;要坚持"绿色发展"的价值追求,积极推进绿色扶贫.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李强  陈宇琳  刘精明 《中国社会科学》2012,(7):82-100,204,205
从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空间模式两个视角理解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的特征,发现中国城镇化的突出特征是政府主导、大范围规划、整体推动、土地的国家或集体所有、空间上有明显的跳跃性、民间社会尚不具备自发推进城镇化的条件等。可将我国城镇化"推进模式"区分为七种类型:建立开发区、建设新区和新城、城市扩展、旧城改造、建设中央商务区、乡镇产业化和村庄产业化。政府主导的城镇化推进模式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制度创新性及灵活性,但如何更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促进政府与民众良性互动,以实现城市增长的公平正义,亦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城镇化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市场发展的不健全和社会发展的滞后决定了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政府的参与和引导。与旧型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主要体现在推动空间、经济、社会结构变化过程的发展目标、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的创新上。政府是城镇化政策的制定者,是公共物品的提供者,也是市场良好运行环境的维护者,在城镇化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新型城镇化中政府治理转型需要从转变理念、转变模式、转变方式、转变职能四个方面着手,实现由"发展"向"服务"、"一元"向"多元"、"主导"向"引导"、"全能"向"有限"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自然过程和市场过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是经济有限供给与社会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城镇化发展成就斐然,但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镇化推进模式导致城镇化存在质量危机。城镇化数量与城镇化质量是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不是此消彼长而是共生互补的关系。城镇化质量是城镇化过程与城镇化结果的统一,是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中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促进城镇化与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城镇化发展空间布局,把实现城镇化速度与质量的协调发展作为推进城镇化的核心和关键。  相似文献   

5.
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点和难点。浏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实施了低成本战略,以"绝对成本优势"确定产业定位,以"比较成本优势"招商引资,以"低风险成本"助推产业扩张。在推进城镇化时,浏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从降低交易成本切入,亦实施了低成本战略。浏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城镇化路径,为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提供了如下启示:城镇化发展要以工业化为依托、不可盲目造城;工业化发展必须因地制宜、立足本地优势;推动城镇化政府要有所作为,更要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但存在着城乡发展互斥、失地农民生计困境和环保压力等不包容问题,制约着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建立包含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包容性发展制度,构建市场调配、政府监管、社会参与的多维发展体系,形成包含总体模式、实施模式和保障模式"三位一体"的包容性发展创新模式,从而有效提高我国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国外城市发展模式选择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从政府规划、集约发展、智能发展、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介绍了日本、德国和美国典型性的城市发展模式,总结了日、德、美三国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并指出中国现阶段城镇化面临着地区发展不平衡、生态破坏严重、行政干预过度、资源利用混乱、交通困境显著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重庆、山东、河南、江苏等地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典型实践和尝试,构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取向,分别是以多层级城镇体系为核心的协调型城镇化战略、以生态环境治理为核心的可持续型城镇化战略、以政府科学引导为核心的调控型城镇化战略和以交通系统优化为核心的智能型城镇化战略。  相似文献   

8.
现代意义的土地综合整治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平台,作用日益凸显。中国土地整治起步较晚,依旧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模式进行转型发展。本文通过总结国外土地整治的整治对象、目标效益和路径模式,探讨中国土地综合整治与新型城镇化结合的现状与问题,进而提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整治转型的改进建议。本文认为针对当前土地整治面临的诸多复杂问题,亟需以"田、村"为重点,注重存量建设用地综合整治,力推景观生态型土地综合整治,扩展资金渠道、推进公众参与、注重差别化调控,构建国土综合整治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等西部农业大省城镇化水平较低,而其人口城镇化又远远滞后于土地城镇化进程,这是由传统的以征地为特征的政府主导型城镇化模式所决定。为了实现人口和土地城镇化均衡发展,进一步平稳、有序、公平地推进人口城镇化,必须着力构建新型城镇化模式,让农民带着财产权利有选择性地进入不同类型的城镇,同时给予农民工与本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城镇化政策。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是在总结和反思国内外城镇化经验教训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提出的科学发展道路。其本质特征和内涵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推进、不以牺牲农村发展利益为代价、以城市群为推进城镇化主体形态、构建合理的城镇规模结构、走集约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新型城镇化应坚持从实际出发,避免全国一刀切;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体制制度障碍;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高人口吸纳能力;加强产业集聚分工,增强城市就业容量;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增强城市发展后劲;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琼增  张萍 《学术探索》2013,(12):90-94
本文通过基础理论分析和对传统城镇化模式的反思,阐述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实现途径,进而分析了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大金融支撑保障能力,以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路径依赖和动力引擎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10年来迅速推进的城镇化,日益暴露出了"失地农民无工作"、"进城民工无归宿"和"城乡四元结构固化"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农民作为城镇化过程中的主体,其地域、职业和身份的三个同步转变理应成为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内涵的核心体现。"三个同步转变"的新型城镇化,不仅将从物质、精神层面同步助推农民市民化进程,还将通过待遇均质化、资源要素顺畅流动以及集约高效发展破解城乡四元结构固化等难题。推进"三个同步转变"的新型城镇化,从中国国情出发,宜选取以"农民工市民化"为突破口,农民工市民化的着力点应围绕提高个人消费能力和保证公共服务均等化两个方向展开,注重各类政策间的有效协同。  相似文献   

13.
周宗安  王显晖  汪洋 《东岳论丛》2015,36(1):116-121
由于新型城镇化倡导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推进"的原则,因而为了能够全面地衡量新型城镇化水平,并探寻影响其发展的潜在因素,文章在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内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首先选取相关指标并采用因子分析法探寻反映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潜在因素,并利用因子得分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综合的评价;其次以因子得分为因变量,选取相关金融变量为自变量,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实证研究;通过模型结果分析可以得到信贷资源的规模发展、金融效率改善以及保险保障都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强力的支持作用,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助推力量。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具有明显的质量取向,蕴含以人为核心全面提升社会发展质量的重要主题,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诸多力量和因素互构与整合的过程,需要以协同思维关注整体质量。引自欧洲的社会质量理论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新的参考范式,鉴于二者理念及现实上的契合性,中国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理应关注社会质量向度,可依据社会质量理论架构,建构社会质量取向的、包含三个层面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兼顾人本主义与社会本位为总体发展理念的顶层体系,以社会团结和社会信任为核心价值的中层机制,以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为具体建设导向的底层设计。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变二元社会为一元社会必须走健康城镇化之路。然而,"城市病"的多发,农村的"空心化",都意味着中国的城镇化已进入一个特殊的时期。农村城镇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在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选择恰当的城镇化模式、确定适宜的城镇规模、制定正确的战略规划,以农村城镇化为切入点和依托,协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8,(8):55-65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历程可分为"规模扩张"的传统城镇化阶段和"质量提升"的新型城镇化阶段。改革开放之后到十八大之前的传统城镇化,在推动城镇规模扩张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在"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空间结构不合理、农业农村现代化滞后、土地财政快速扩张、资源低效利用与环境污染等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是高效、包容、绿色的城镇化,本质是以人为核心提高城镇化质量。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在实践中取得积极进展,成为拉动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特征,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文明形态。尽管它们内涵不同,但是二者存在着紧密联系。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面对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促进新型城镇化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强调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但从实践看,地方政府控制了城镇规划和决策的权力,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在土地开发过程中与企业形成合谋关系,普通民众则难以参与城镇化发展,这诱发了民众与政府、企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现代规制理论认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需要在政府、企业和民众之间形成一种均衡的规制结构。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亟须扭转目前地方政府、企业、民众之间规制力量失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是拉动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解决人的问题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省际政要的人口城镇化理念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比较其理念,可以为我国人口城镇化战略推进提供诸多有益启示:加强顶层设计,以科学规划引领人口城镇化进程;从追求人口城镇化规模和速度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创新人口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处理好人口城镇化中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人口城镇化战略,根据其人口城镇化态势调整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是拉动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解决人的问题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省际政要的人口城镇化理念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比较其理念,可以为我国人口城镇化战略推进提供诸多有益启示:加强顶层设计,以科学规划引领人口城镇化进程:从追求人口城镇化规模和速度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创新人口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处理好人口城镇化中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人口城镇化战略.根据其人口城镇化态势调整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