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古今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表现侠义精神的,我们统称之为"武侠小说".武侠小说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特定的场景,寺庙就是其中重要的场景之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寺庙在武侠小说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究其原因,寺庙本身的特点、侠的心理和作家的创作需求都决定了寺庙在武侠小说中的特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武侠小说叙事时空主要以明确、虚拟和淡化历史朝代三种方式指向中国古代社会之“历史”。在这一时空前提下,小说家又主要采取借用和架空两种方式想象重现或“改变”历史生活,既塑造“侠”的形象,又表现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揭示历史与文明进程的规律和意义。这可概括为武侠小说的历史性类型特征。中国古代社会“侠”的丰富存在和文化传统,是武侠小说的历史前提和文化前提,作为英雄之“侠”的形象塑造、玄妙神奇之“武”的渲染、传奇江湖描绘的要求是武侠小说的文体前提,它们交互作用的结果,使得历史时空成为武侠小说具备本土性、文化性、想象性、合理性、可信性存在的必要时空。武侠小说虽然不是历史小说,但历史性是武侠小说这一中国传统小说类型的根本属性。历史性之于武侠小说,可以产生现实的超越性、感受的真实性、内容的深广性以及侠的形象塑造的丰满性等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拯救模式、性别立场、武打元素、行侠方式四个方面对武侠小说进行解读,重点探讨类型叙事与现代精神的冲突及其解决方案,可以认为武侠小说的拯救叙事模式是正当合理的,而其在性别立场、武打元素、行侠方式等方面存在深层问题,不过随着武侠小说作家观念的更新,武侠小说文本是可以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时代要求的。  相似文献   

4.
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侠的兴起及其与小说的结缘为切入点,探讨其文化特征特别是武侠小说中的"武"与"义",才能对武侠小说这一独特的文化存在作出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金庸武侠小说封笔之作<鹿鼎记>,既充满游戏笔墨,又富含历史意趣.金庸对两者的不同处理方式,揭示了隐含在游戏笔墨深处的历史意趣,一部优秀武侠小说不仅有娱众之功,亦可以有深刻的历史蕴涵,从而达到可观的思想高度--关键在于作者是否拥有历史感和历史见识.小说与历史这两种叙事文体,纠结着复杂而难分的关系,为小说审美提供了一个崇高标的.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这一文学形式已发展数千年,至今,已形成多种多样流派和风格,并以其众多的数量而取得辉煌的成就。武侠小说则是小说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本世纪五十年代,台形、香港的新派武侠小说风行,涌现出以梁羽生、金庸、古龙等为代表的大量名家作品,进而形成新派武侠小说的兴盛繁荣。在我国文学研究领域里,有相当长的时间,视武侠小说为洪水猛兽,不能登大雅之堂。这是一种极不科学、极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估见。事实上,新派武侠小说拥有读者之众多,流派领域之广阔,是任何一种流派和风格的小说所不能比拟的.人们从武侠小说…  相似文献   

7.
体现在武侠小说中的民间智慧与欢乐精神,是衡量这一文类创作成功与否的突出指标.而武侠小说乃至所有通俗小说的情节模式,是特定边界与特定规则前提下的优化选择.实际创作中的"自由创造",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有限变异".  相似文献   

8.
处在中西文明碰撞、新旧文化交融关节点上出现的<近代侠义英雄传>,是1920年代武侠小说的扛鼎之作,无论从其思想内容折射出的现代微光、对传统武侠元素的现代释义,还是从其艺术观念的现代革新等方面看,都充分显示了它在中国武侠小说现代性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前的武侠小说研究,存在着类型学上的困境。由武侠意识形态、武侠形式建构、武侠专门知识三个子系统所构成的“武侠知识体系”,作为一种研究模型,在还珠楼主小说中得到了突出的展现。1932年在天津开始武侠小说创作的还珠楼主,迅速超越了1920年代南向北赵的创作模式,初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武侠小说类型知识体系,他以“第二世界”为核心从本体论、认识论、道德论、实践论诸方面建立起了武侠意识形态子系统,以奇观叙事为核心的成长体验、正义迷局、奇观异境形成了人物中心、事件中心、场景中心的武侠形式建构子系统,以武功法宝和江湖世界建构了武侠专门知识子系统。还珠楼主长达20年的武侠小说创作,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武侠小说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为武侠小说类型知识体系的生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写意画构图试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写意画独具东方的审美特征,在构图形式上也丰富多变.随着中国画艺术的历史积淀,已经形成一种具有东方形态的构图律.它所构建的是稳固而富有韵律美的整体,是将各种美的元素构成的新格局,也是因立意而拓展开来的排列组合.  相似文献   

11.
论大陆新武侠的当代性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陆新武侠在21世纪走出了一条与民国旧武侠和港台新武侠都不相同的、具有超越和发展性质的、大陆自己的武侠小说创作道路,以"后江湖"的姿态对当代性作出了回应,网络性与女性主义也是其重要的特征.小椴、沧月、沈璎璎等作家的创作代表着"大陆新武侠"的最新成就.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地域文学,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素以其鲜明浓郁的本土特色著称于世。然而,深入考查发现,其本土特质中却蕴蓄着丰厚的欧洲文化元素,尤以欧洲骑士精神最有代表性。聚焦“南方文艺复兴”时期作品所体现的欧洲骑士精神,探析其对欧洲骑士精神的吸纳与融汇,揭示骑士精神对该文学道德体系的筑基作用,为从异域因素探究本土文学特色的发生与成型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范例。  相似文献   

13.
文章着重探寻美国著名作家菲茨吉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蕴含的骑士遗风。介绍了骑士及其特点,阐述了作家籍以塑造小说人物的相关思想,分析了小说文本和时代文学文化背景,从而证明骑士遗风在该小说中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中的英雄的侠义表现在个体、群体与集体等不同层面具有各自的特点,而个体的豪侠之义、团伙的兄弟义气等最终转向融合到集体的家国忠义。此三个向度的存在使得传统侠义的单一概念已不能够穷尽同一文本的事实,因而进行多向度地思考以解读水浒英雄侠义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5.
晚清小说杂志<新新小说>在对"侠"的建构与创新方面有所着力.它在侠与时代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且在侠的内涵的建设方面,强调了侠在国家救亡、人种改良方面应有的作为.翻译小说的背景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新小说>中的侠的表现.<新新小说>杂志所提倡的"侠",从整个中国的侠的发展史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实验性.  相似文献   

16.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与中国侠文化负面批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之侠从<韩非子>最初为其命名起,就有明显的组织、经济、行为、危害性等"四大特征"而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相似.但韩非显然遮蔽了侠的历史合理性和进步性,因此司马迁曾致力于以"仁"、"义"重新塑造侠的道德形象,使侠在文化和审美理想的层面上表现出先进性来.但在具体的历史现实中,侠在西汉就已经完成了从义侠到黑道的堕落蜕变,从此在现实和想象层面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并随时纠结在一起.今天的打黑除恶专项斗争表现,对于深深植根于传统的中国侠文化,亦应一分为二,作两面观.  相似文献   

17.
文化视野中欧洲文学的骑士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骑士恋在欧洲文学的各个不同时期的诸种文本中频繁呈现,鉴于此,本文以恋情与功业的关联性以及骑士恋的多元模式的文化流变等问题为切入点,从人类文化学、心理分析等层面进行宏观与微观的多维阐释.论文力求通过对于骑士恋的观照,探究诸文本中所存在的时、空、历史及文化等多维度的冲突和对话.  相似文献   

18.
魏晋六朝时代,崇侠尚武意识带有明显的非道德性倾向。这一时代有卓异武功及特殊才能的人得到格外重视,豪强们纷纷网罗个人势力,即使这些人年少时曾有失检越轨行为,然而非但不构成其得到提拔重用的障碍,反倒恰恰说明他具有出相入将、沙场建勋的英雄气质。这种情形的描写模式在后世史书、乃至野史笔记和小说中仍在持续沿用。侠义人物自身这种曲折的奋斗历程值得注意,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记载的方式。人才价值观上的重才轻德,有助于侠文学主题向江湖文化、民间俗文学靠近,从而为后世文人诗歌的功业之咏与下层的民俗传闻,构成了较多共生互动的条件契机,也增加了侠主题史突出的“泛文学”特色。  相似文献   

19.
论苏曼殊对中国20世纪通俗小说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情僧”苏曼殊是中国 2 0世纪通俗小说的创始者和推动者之一 ,他翻译和再创作的小说《惨世界》在中国侠义小说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的爱情小说对鸳鸯蝴蝶派小说的成熟有着巨大影响。本文通过介绍他的身世、他的侠义小说、他的爱情小说、他与其他作家的交往 ,论述他与中国 2 0世纪通俗小说之间的渊源及对中国通俗小说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