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也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的主要组成部分。“三明治”式的合作教育制度,是推行和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高教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七月从湖南韶山归来,到过韶山灌区与主席故居,心潮澎湃。毛泽东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教育思想亦是其中奇葩,认真学习领会仍深觉于今日教育极有启发。一、关于教育方针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恩格斯则在《反杜林论》中称“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从而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列宁也强调“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我国教育工作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执行这一教育方针近三十多年来,确实对教育事业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由于提出这一教育方针时,不是根据马克思本来意义上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意去理解它,而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规定的,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解为简单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既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又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动力源泉。它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一贯倡导的主张,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回顾教劳结合及其思想的发展历程,深刻认识教劳结合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存在并发展的共同内在机制,从而正确理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新中国的社会建设与发展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劳动教育的学习内容从侧重“体力劳动”或农业生产劳动,逐渐发展到侧重对劳动者的劳动观念与技能培养。这种转变反映了党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的吸收、借鉴、改造与创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有了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深化。   相似文献   

6.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建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培养适应现化社会发展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大基本原理。在《资本论》这部著作中,马克思从大工业生产的本性,论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他指  相似文献   

7.
延安时期延安高等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延安时期延安高等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哲学、抗战形势和党的思想路线教育、党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等课程作为其基本内容,以对青年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良好学风的培养为重点,以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促进党的建设相结合,坚持理论灌输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特点。研究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和特点对我们今天有效的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综合技术教育本来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今它却受到全世界范围的重视。连资产阶级学者也认为:“在中学教育阶段就应该进行普遍综合技术教育——这种教育可以保证职业的流动性并将引向终身教育。”实施综合技术教育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对这个问题做深入探讨不乏现实意义,本文拟谈五点浅见,以期抛砖引玉。一、综合技术教育的原义  相似文献   

9.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在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过程中,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发生过多次“左”右摆摇的偏差。1989年的政治风波,不但暴露了思想政治教育薄弱这个最大的失误,而且也暴露了学校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工农、脱离劳动、脱离实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们许多珍贵品。”还说:“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态度。我们对于历史上的教育问题,也应该用这种态度进行研究。根据这一点肤浅的认识,我想谈谈教育史上的两个问题。一是历史上阶级社会中有没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以及它们是怎样结合的;怎样评价古代教育的问题,以及学习教育史是否就是为了批判。  相似文献   

11.
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党的培养 目标的需要。对大学生要进行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强度的教育,应有与专业学习有关的、自我服务 性质和社会服务性质的劳动内容,并指出五个方面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的教育工作一直遵循着马克思主义有关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思想 ,保持了重视劳动教育的好传统。但是 ,近年来由于受社会上鄙视体力劳动的影响 ,部分学校及家长放松了劳动教育 ,在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不愿参加体力劳动、不注重卫生等不良现象。本文从控制住“非典”为切入口 ,再次分析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创立过程中,毛泽东是创立者之一。他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作出了一系列重大贡献。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份。毛泽东教育思想有几个重要方面,构成显著的中国特色。这几个重要方面是:西方教学方法与中国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思想,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的思想,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思想,从实践中学习的思想,重视成人教育,重视速成教育的思想。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现实思考陈恒平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离不开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生产劳动,也离不开人类主体自身再生产的社会实践──教育。对整个人类而言,生产劳动和教育都是极为重要的,也是缺一不可的。研究表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教育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有关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人才培养标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理论等方面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6.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毛泽东同志教育思想的一个基本原理.对毛泽东同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学术界已有不少研究,出了许多成果.这对我们认识、领会毛泽东同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很有助益.笔者认为,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思想有其深厚的理论内蕴,在其形成过程中,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因此,必须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加以全面、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过程中,邓小平始终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战略高度论述教育,精辟地阐述了我国教育的性质、战略地位、社会作用指导方针、培养目标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构成了完整的邓小平教育理论科学体系,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教育优先发展的理论、“三个面向”的理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培养“四有”新人的理论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教育理论和毛泽东教育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新境界。邓小平教育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 ,从整体上把握毛泽东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特色 ,有助于揭示毛泽东这一思想的真正科学价值。毛泽东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的特色主要表现为 :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一脉相承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所发展 ,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理论品格 ;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 ;首次提出了在毛泽东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中居核心地位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文章试图借助“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分,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进行重新定位,并以此为基础对“劳动教育”进行理论反思。通过再三梳理马克思的相关论述,文章确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主要是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的结合,并称其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内部结合”。由于这种现代生产劳动主要不依赖刻苦耐劳与体力活动,又在一个意义更为深远的层次参与物质财富的生产,文章在凡勃伦的意义上称之为“非生产性的‘生产劳动’”。文章强调,唯有这样一种“非生产性的‘生产劳动’”才有教益,才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基础。当然文章认可,在存在合理的劳动报酬的条件下,教育可以与非现代生产劳动进行“外部结合”。但文章不认为,这样一种外部结合是在对人进行劳动教育。文章承认,在自由自觉的条件下,劳动可能在教育中无处不在。但这种劳动也不属于我们这里所说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畴,而属于通识教育的范畴。  相似文献   

20.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和重要的教育思想。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后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又重新援引了马克思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