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整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都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愈来愈密切,以及多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层出不穷的"裸"族词语逐渐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词语语义有其独特的演变机制和形式,而能够表明词汇抽象特征的原型理论则很好的解释了词语语义演变的原因和过程。本文主要从原型理论的角度来论述"裸"族词语的原型效应,分析其演变形式并揭示其演变的社会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2.
称谓既是语言现象,又是文化现象.称谓词蕴含着一定社会文化信息.宁夏话里有丰富的“子”缀称谓词,而且独具特色,主要表现在:语义土,子缀的亲属称谓带有不亲敬的意味,非亲属称谓含有贬义的色彩;语用上,它们多用于背称;文化上,“子”缀称谓词蕴含了当地人的群体观念以及人们心目中的道德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历史的变迁过程中,人们在生活、劳动中认识了身边的植物,并透过植物的自然属性,赋予其社会与文化意义。"桑"是中国早期农业社会中重要的生活、生产资源,其所指喻的社会、文化意义颇为丰富。与"桑"相关的词语从生命意蕴、女性意蕴到家宅文化意蕴,其文化内涵呈现为不断扩展的复杂的动态过程,体现了古代词语意义生动、活跃的状态和其拓展、变化的规律。词语意义的变化是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有力证明,社会生活的变化在语词的使用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4.
时尚“哥”族新词及其社会文化心理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尚“哥”族新词由“哥”前面成分语义的获取导致其语义特征发生变异和泛化,从亲属或社交称谓,演变成人际交往中对男子极具戏谑、个性化特点的时尚化指称。“哥”族新词的涌现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是一种以语言形式为载体的社会文化现象,反映了人们从众模仿、追新求异以及追求个性化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5.
对焦作地区历史文化的称谓 ,曾出现了多种概括。本文针对“山阳文化”这一地域文化称谓 ,以丰富而厚重的历史史实 ,从文化发生的自然地理环境、政治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军事地理环境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对焦作地区地域文化称谓的界定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的讨论 ,以为 :还是以“覃怀文化”的称谓来界定焦作地区的历史文化为最佳的称谓。也只有“覃怀文化”的称谓 ,才能体现焦作地区丰厚的文化底蕴及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丰富灿烂  相似文献   

6.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有着时代烙印的各类称谓可以说繁若星辰。其中词尾为“下”的一组称谓名词,如“足下”、“阁下”、“陛下”等,既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中谦逊的一面,又蕴含着产生它们的特定历史文化内涵,并且还起到了“因卑达尊”的交流沟通功能。就上述这组称谓术语的起源、本义、指代含义以及各个称谓的演化轨迹等,通过征引史料分别进行分析与考证,可有助于认识它们的历史渊源及其文化含义。  相似文献   

7.
汉语称谓词的性别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称谓词是由于人们在亲属和社会诸多关系中用来称呼的词语。汉语社团在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巨变之后 ,积淀了数以万计的称谓词。在这类词语中 ,存在着性别的异化现象。所谓“性别异化” ,是指称谓词适用的称呼对象的性别转移 ,也就是说 :原来称呼的对象只适用于男性 ,后来可转称女性 ;原来称呼的对象只适用于女性 ,后来可转称男性。称谓词的性别异化 ,是汉语中特有的词义变易现象。研究其形成规律 ,有助于我们对汉语词义系统演变的多样性的认识 ,所以应该引起汉语史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称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反映,是社交礼仪的重要方面,而称谓词语正是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社会、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导致汉语称谓和英语称谓存在许多差异。  相似文献   

9.
称谓词是指用来称呼别人和自己的词语.本文认为,英汉称谓词具有七种意义,即概念意义、内涵意义、指称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风格意义、修辞意义.称谓词不是简单的、无生命的符号,而是社会文化、主体的思想感情的载体,因此,在跨语言文化交际中,要特别注意称谓词的运用. 称谓词是指用来称呼别人和自己的词语.本文认为,英汉称谓词具有七种意义,即概念意义、内涵意义、指称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风格意义、修辞意义.称谓词不是简单的、无生命的符号,而是社会文化、主体的思想感情的载体,因此,在跨语言文化交际中,要特别注意称谓词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汉日语社会人际关系称谓和人称指代称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及表现特征进行了多重角度的对比探讨,认为中国和日本悠久的语言文化交流历史以及各具特色的社会发展、语言结构和文化风俗给予称谓表现深刻的影响,形成了现代汉日语称谓表现的异同.并通过研究分析,展示了把握这些异同对准确理解、应用称谓表现,深入认识其文化内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奴"本义为"罪人",不分男女, 析言则男为"奴"女为"婢";魏晋南北朝时发展为对称之词,多表对男子的爱称;唐五代时,可作男女自称的谦词;宋代以后,"奴"则多用于妇女自称之词,为贱称.方言中称"奴"者众,至今仍在各方言区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2.
汉语"表称"类动词构成的S-V-NP1-NP2句子,汉语界普遍认为是双宾语句。但是通过研究发现,这类句子并不符合双宾语句的构句规律,汉语"表称"类动词所构成的S-V-NP1-NP2句子是兼语式。  相似文献   

13.
《红岩》中称谓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岩》中的称谓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和保护性“策略”,业缘关系的“同志”称谓具有支配地位,血缘关系称谓则被严重边缘化;这种称谓结构实质上也是新时期语境下的重建。对其称谓进行人类学和社会学解读,可以反映出该作品的时代、社会特征及其被“建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关系到“如何是”的价值问题.在探讨打造中国“梦之队”的“好老师”过程中发现有许多值得关注的点,其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显得比较重要.从本土文化观照,呈现出关注人性、滋养人格、以德立命三个特点.放眼世界,西方平等关系的教育、生活情境中的教育以及超越学科边界的教育等,都为新型师生关系的转向提供了基础和广阔的背景.为了在教育活动中践行好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核心价值观,有必要再认知和定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由此,需坚持三个转向:由教者转向参与,构建平等的关系;由站讲台转向沉入生活,形成互动的关系;由单向度转向多维,促进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亲属称谓系统是文化人类学和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藏语称谓系统作为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四川康区的藏族亲属称谓所表现出的特点反映了当地藏族的家庭结构及社会习尚。  相似文献   

16.
构词奠基于词根,词义因构词而丰富,更因语境等因素的变化,随语用而扩大、缩小乃至转移.称谓词交际性强,与语境的关系密切,随着时代、地域、文化、阶层的不同,使用上有构词、语义及语用等等的变化和兴替,这些情况在社会文化快速发展的唐代渐趋明显.敦煌变文中"阿婆"一词分别出现在九篇变文中,总计有28处之多,除了构词与词义的研究意义外,更可作为唐代称谓词在语用表现上的考察.根据唐代寺院宣讲的实况,衡之讲唱者与听众的互动关系,参酌《北里志》、《因话录》等记载,押座文、解座文中的"阿婆"似可解读为当时妓女对假母、老鸨的称谓.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年,由于时局的崩坏,革命派尊黄排满的需要,以及传统夷夏观的影响,"黄帝子孙"称谓勃兴.改良派所谓的"黄帝子孙"一般泛指包括满汉在内的全体中国人,革命派所谓的"黄帝子孙"则专指汉族人.经过改良派和无政府主义者的批判,加之革命派工作重心的转移,"黄帝子孙"称谓的勃兴现象于1907年后消退,到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终于结束.清末"黄帝子孙"称谓的勃兴,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产生的特殊现象,是革命派尊黄排满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黄帝子孙"称谓的一次短暂错位.虽然它促进了反清革命的胜利,但却冲淡了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批判,不利于真正实现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以《红楼梦》第54回为范例,把其中亲属称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原文及其日译本的对照,探讨中日亲属称谓体系及其用法的异同,分析其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根源,寻求亲属称谓翻译的规律及技巧。这对于减少异文化交流中误解、了解原文复杂的人物关系、掌握一定的亲属称谓的翻译方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秦汉时期,“公”谥称谓经历了由废除到复兴的历史变迁。“公”谥称谓的社会内涵是由秦汉时期政治思想文化背景决定的,而社会的变革又直接影响着“公”谥称谓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当前社会,"老板"一词的使用频率和使用范围日渐增加与扩大,从中折射出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社会某种不经意的文化变迁及时代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