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多维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以及目前素质评价方法存在的不足,构建起一个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将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和模糊综合评价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对大学生的素质进行定量的多因素综合评价,并通过算例说明了该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以期有助于解决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2.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多维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以及目前素质评价方法存在的不足,构建起一个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将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和模糊综合评价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对大学生的素质进行定量的多因素综合评价,并通过算例说明了该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以期有助于解决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3.
针对大学生的综合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问题,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和模糊综合评价,在分析了创新能力多维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基础上,构建起一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定量的多因素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有助于解决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4.
编写科技论文摘要的注意事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根据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建立了一套评价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指标体系,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以模糊评判为基础的大学生素质BP神经网络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建立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数学多级综合评价的原理,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模糊评判。同时,利用评判结果建立了误差反传的BP神经网络模型,并在该模型中引入非模糊评判的教师对,该模型克服了模糊评判时权重的不可改变性,实现了素质评价指标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非线性映射。计算结果表明:该神经网络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对从众心理影响下大学生行为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人们普遍具有从众心理.当代大学生在所处群体影响下的从众行为表现在学习、生活和消费等各个方面.研究大学生从众现象,对于优化群体结构,利用大学生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从众心理影响下的大学生行为的分析,就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表现、从众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明辨大学生的从众行为,为大学生行为提供正确的行为导向,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得到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应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给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及其评价步骤,最后运用该模型对湖南工程学院2010届毕业生Y进行了就业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计算出该生的就业竞争力综合评价值为84.08,结果与该生实际表现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当代大学生在其影响下涌现出许多从众现象。大学生从众心理主要体现在消费从众、学习从众、恋爱从众、择业从众和行为从众。理性从众对大学生成长发挥积极作用,而盲目从众则抑制大学生的主体发展。从众理论启示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榜样作用;以奖惩影响趋势;鼓励独立思考和标新立异,辨别是非能力;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9.
以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校大学生团体科技创新能力的两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及模糊评语集,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模糊评价。其意义在于能有效评价一个科技创新体系,找出创新体系的薄弱环节,以便有针对性的对其改进。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首先分析目前高校就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引出模糊综合评价法并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评价体系,说明如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做出公正的评价,并通过实证调查结合实例对评价体系加以验证.最后说明方法的特点以及研究对促使高校不断优化大学生就业工作,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众"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随处可见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生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消费上都表现出了强烈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不仅抑制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且扼杀了大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必须通过加强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强化对大学生的网络情感教育等措施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从众心理——高校德育工作新的切入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中存在着一些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这是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研究大学生从众心理,是高校德育工作者了解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把握大学生思想波动轨迹的有效途径。本文对大学生从众现象作了具体描述,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对如何在德育工作中利用大学生从众心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创新能力是衡量当代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环节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总结,也是个人创新能力展现的重要平台。根据大学生毕业设计环节的各项内容,结合Delphi法、AHP、多层次模糊判断等多种评价方法,介绍了一种综合评价方法。这种综合评价方法能够更多地考虑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不同因素,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进行客观合理地比较与评价。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新时期大学生能力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反映当代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二级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一套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隶属度函数及线性加权和函数对新时期大学生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的模型和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呈现多元化,大学生从众心理的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详细论述了大学生从众心理及其产生的原因,阐释了大学生从众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探讨了从众心理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正确运用,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进一步培育大学生责任品质,塑造其独立人格,增强心理素质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6.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目前颇受各界关注的大学生就业入手,从就业更多体现大学生个人主观感受的角度出发,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设计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模型,对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做出了公正的评价,并结合实例对模型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7.
从众心理是大学生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消极的影响,同时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大学生的从众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利用从众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促进作用,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和契机。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从众心理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总结大学生从众心理外在表现的基础上,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从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分析环境的能力;调动大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丰富知识内涵和生活阅历;加强大学生心理修养,完善他们的个性特征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从众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因素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构建会计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评估指标层次结构模型,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抒的相对权重,再用模糊综合评估方法对会计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指标进行定量的综合评价,最后通过案例进行分析,为高校改善人才培养水平、提高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应聘效率、有效地规划会计学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张佑印  徐珩 《旅游论坛》2023,(3):95-104
自媒体时代下,Z世代女性大学生旅游市场围绕“她经济”产生的“同侪效应”“种草效应”等新特征,受同侪群体的现实口碑(WOM)和网络口碑(EWOM)影响愈发明显,成为产学研新热点。文章以Z世代女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借助网络问卷调查、因子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分析,在总结Z世代女性大学生毕业旅行行为特征的基础上,从驱动力、阻力、中介力三方面对“分享行为”“从众行为”“互动性消费”等行为表征背后的动力机制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女性大学生毕业旅行特征呈现出“三优二高一长”特点,优先选择山水风光类毕业旅游目的地、优先选择高铁和飞机等交通工具、优先选择同侪群体作为出游群体,相较于男性群体,女性毕业旅行意愿高、毕业旅行预算高,理想的毕业旅行持续时间长;(2)女性大学生毕业旅行动力机制表现为内外驱动作用明显,纪念大学回忆等为主的内在驱动力和展示旅游经历等外在驱动共同激发Z世代女性大学生毕业旅行;(3)毕业旅行阻力机制方面,女性大学生风险感知强,人身安全会成为重要考虑的因素,来自家人、同伴和自身对于人身安全的关注成为重要阻碍;(4)女性大学生毕业旅行中介力方面,同侪效应表现显著,从众行为、互动性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