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播学研究经历了从行为到认知的范式转变,在经过三次与认知科学的结合尝试之后,传播学与认知科学的前沿领域相互交叉形成了认知神经传播学。这一结合为传播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发展路径。文章阐述了认知科学在传播学研究中的三次登场,并以此梳理了传播学研究范式的发展历程。后重点讨论认知神经传播学的出现对于传播学研究带来的范式、理论、技术和方法层面的革新,并以说服研究为例,报告了认知神经视角下传播研究的最新进展。文章的最后回应了目前学界对认知神经传播学研究在还原论和生态效度上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广泛扩散和深度渗透,媒介化社会日益成为观察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不可忽视的时代语境,传播学也由此成为了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的重要学科视角。为了更好地实现和其它学科的对话,凸显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的个体意识和主体性特征,并立体地展现这一群体的城市生活实践图景,传播学视野下的新生代农民工研究应以勾连媒介与社会的研究立场、自下而上的底层研究视角、深入日常生活的介入式研究方法,来管窥媒介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实践中的"在场"和"嵌入",实现在这一研究领域"传播学的发声"。  相似文献   

3.
媒介化治理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范式受到学界关注。从本体论看,媒介化治理指在多元主体构成的治理网络中发挥媒介重要性的长期过程,其理论思想主要来源于媒介化理论、发展传播学和公共治理理论;从认识论看,媒介化治理的核心研究议题涉及媒介在治理网络中的角色功能、场景构建、方式手段、运作机制和效能评估等方面;从方法论看,媒介化治理研究涉及批判主义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媒介化治理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双重动力下,将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学科研究新领域。  相似文献   

4.
传播学本土化尚未完成的大背景以及国内媒介伦理研究拘泥于世界普遍问题的视角,让媒介伦理研究的本土化陷入困局,而这一困局正指明其本土化标准,即研究本土特色媒介伦理问题,以及从传统文化出发运用本土范式研究。本土化转向带来的意义,一是研究范式和媒介素养的自觉,二是为中国创造与世界学科对话的机会,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致力于摆脱西方发展传播学话语的桎梏。利用本土化的研究方法尝试对本土已有的媒介活动进行诠释,可以发现在文化语境中其存在的合理性;对本土尚未兴起的媒介实践如被遗忘权进行分析,可以窥见其在本土文化中的不适应性;对全球性行业转变下的媒介伦理如新闻业数字转型中的媒介责任进行解读,可以探寻媒体在时代的必然要求下如何做出本土应然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数字化媒介技术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和艺术在赛博空间中进行交合,从而形成了文、艺、技渗透交融的新形态。这使得西方语言论转向以来相关文论的解释效力开始失效,引发了文学理论从"语言媒介"到"物质媒介"的范式转换。"物质媒介"概念全面释放了媒介作为一种技术形式、作为构成性调解和作为生存环境的物质性内涵,从而以一种融媒介态势擘画着新世纪文学艺术传播与发展的后人类景观。  相似文献   

6.
进入数字时代以来,传播学学科体系面临着碎片化、复杂化及难以解释巨量传播现象的危机。如何站在全局与时代发展的高点上对传播学进行统摄性的学科重构、构造适宜未来传播的研究范式,是当前传播学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构造以“传播—心智—行为”协同要素为关注对象的行为传播学范式,是破解传播学学科发展困局的关键路径。在行为传播学范式的视野下,传播研究不可脱离行为,行为研究也不可脱离传播的中介,需要将行为作为分析人类及其实践环境的关键指标。具体而言,行为传播学范式以环境、人类、行为作为研究的三重基本维度,以创新概念视角、提升诠释视点、细化效果分层作为主要研究路径,旨在通过关注行为聚合当前的传播学主流研究范式,回答“传播如何构造社会”这一学科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高风险社会的传播生态与发展逻辑给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高度媒介化的社会不仅凸显了媒介逻辑,更结构性地增加了社会治理的系统维度;另一方面,媒介化治理也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内核的一种有益补充。媒介化治理的前提需要承认治理“问题”是一种动态性过程。而媒介化治理对过程性的强调,既体现在其深入事件内部的整个历时性过程,还体现在其注重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联,抽取出其中系统的情绪传播、风险传播主线,更凸显以情景和场景的视角对事件中问题进行治理。这恰是媒介化治理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治理为目标指引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民本化转型,指媒介角色正从过去纯粹的党和政府的喉舌向国民信息传播工具的转型。民本化转型始于改革开放之后,至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1991年):从"党的喉舌"转向"信息传播";第二阶段(1992-2002年):从"信息传播"转向"为民代言";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从"为民代言"转向"参与公共决策与政治民主建设"。民本化转型的前景是:建立党媒、市场化媒介、公共媒介三者共存的媒介结构。  相似文献   

9.
对艺术存在价值的追问可以是多维的。如果说"为人生而艺术"是艺术的人生价值维度,"为艺术而艺术"是艺术的美学价值维度,那么"为传播而艺术"则是艺术的社会价值维度。从传播学的视角来审视艺术,旨在建构一种超越自律与他律、物质与精神二元对立的"艺术—传播"研究方法,从而为当前艺术研究的媒介转向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10.
将框架媒介置于城市的空间信息传播的场域之中,从城市空间与框架媒介的关系、框架媒介的传播模式与传播形态、框架媒介的影响力三个方面进行传播学解读。框架媒介在城市空间信息传播中定位于城市公共空间,其属性是城市"静止"空间的及时传播,其核心功能是"分众传播"的构建与延伸。框架媒介具有"固定—强调"的传播模式及其"强链接"复合动力系统的传播优势,两者均体现出框架媒介灵活化的拓展应用功能。框架媒介对受众、社会及传播效果方面的影响力,促进了媒介空间化与空间媒介化现象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