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4 毫秒
1.
南京大屠杀与南京市民的创伤记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京大屠杀是南京市民记忆中永远无法忘却的一页。 1982年 ,日本教科书事件后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纪念碑相继建成 ,架通了南京市民连接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记忆通道。在南京市民的创伤记忆中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与现实生活中的民族情感 ,两者相互缠绕 ,共存共生。幸存者对大屠杀的史实记忆刻骨铭心 ,而他们的情感记忆更多的则表现为宽容。南京市民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已超越了原始复仇阶段。创伤记忆理应置换为人类追求和平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
谈凤霞 《江淮论坛》2022,(6):165-172+193
身为战争幸存者的见证叙事是战争文学的一种重要现象,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尤里·奥莱夫和角野荣子等作家以“二战”时期的自身童年经历为原型,采用谨慎而巧妙的叙事策略,写下了诸多关于战争创伤的儿童小说杰作,以力求对作家自身和儿童读者都相对“安全”的方式去回顾和审视战争创伤,触及战争的原因、后果、本质等重要问题,具有深广的历史内涵、丰富的人性探索和独到的审美品质,其反思和救赎导向也为以和平、正义等为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启示。这些以生存危机中的极端体验为书写对象的伤痛之作,揭示了儿童文学中一个纽结的重要命题——限度与向度的应有之道。  相似文献   

3.
“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历史回顾和今后的任务陈安吉(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顾问,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南京210008)60年前发生的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中最具代表性与典型性的暴行之一,是世界文明史上最黑暗的...  相似文献   

4.
南京大屠杀对南京市民社会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惨无人道的残暴行为 ,给南京市民造成了心灵与肉体的巨大创伤。战后 ,由于国际形势等诸因素的影响 ,南京大屠杀被深深地埋在南京人的记忆之中。80年代之后 ,日本右派势力的日益嚣张与广泛关注 ,南京大屠杀从记忆和尘封的历史中走出。对 60余年前南京大屠杀的主动与被动记忆 ,这本身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去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南京大屠杀──日本军国主义有预谋的恐怖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京大屠杀──日本军国主义有预谋的恐怖政策高兴祖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在这历史性的时刻,各国都在回顾那段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以维护世界和平。而日本却至今有人仍在否认侵略、美化战争,企图抹煞南京大屠杀的血的事实。为了纪念在南京遇难的30万...  相似文献   

6.
《理论界》2015,(7)
索尔·贝娄的《赛姆勒先生的行星》是关于犹太裔二战幸存者赛姆勒的小说,属于"幸存者文学"或"见证文学"。文本贯穿了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叙事和创伤事件记忆,创伤事件对主人公形成了难以弥合的创伤,主人公带有责任意识地反思灾难,在现实生活中走出灾难阴霾,获得精神重生,因此,这部作品也是一种疗伤文学。疗伤有着双重意义,一重是赛姆勒的个人疗伤过程,二重是修复犹太种族创伤。贝娄在建构文本的同时,也是在"言说"、治疗自己的种族创伤。  相似文献   

7.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之文化心理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之文化心理剖析刘燕军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制造的一起惨绝人寰、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是日本侵略者无数暴行中的一个典型事件,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受害人数之多、杀人手段之残酷,为人类文明史所罕见。本文试图从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8.
库尔特·冯内古特的小说《五号屠场》通过展现主人公毕利的时空旅行,再现了战争的残酷与荒谬。故事中人们的麻木与淡然并不是对战争的真正遗忘,而是一种逃避战争的心理。基于创伤研究的有关理论,通过分析战争创伤的表现、创伤治疗的过程以及治疗的结果,得出战争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伤害将是一场永恒的记忆,一种不可治愈的创伤。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制造南京大屠杀的60周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是最先发起法西斯罪恶战争的国家,中国是抗击法西斯侵略开始最早、时间最久、牺牲最重、贡献巨大的国家。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罪行、兽行的集中曝光,是中华民族付出惨痛代价的典型事例,是世界进步人类同日本军国主义长期论争的一大焦点,是继续检验日本政府能否真诚反省战争的重要试金石。因此,用新的视角深入研究南京大屠杀,对于中国、日本及其他各国人民,如实地、科学地总结历史、把握现在、预测未来,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文学界开始从人类整体出发呼唤和平、反思战争,并对战争中出现的屠杀、性暴力等创伤记忆进行研究。《天皇的礼物》作为伤痛记忆的文学文本,就呈现了“慰安妇”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被卷入战争并成为男性战争牺牲品的历史。文本背后,作家泰瑞莎·朴也从战争催生出的压迫制度、战争导致的人性扭曲、战争引发的生离死别等三个方面,对“慰安妇”的战争创伤进行多维度的文学阐释,以期将“慰安妇”的创伤记忆转化为人类历史共同的经验教训,进而警醒世人对战争和性暴力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小说《英国病人》中有两大突出主题:爱情与创伤。通过分析战争背景下几对恋人之间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以及小说中的人物在身体、精神、信仰上的创伤,表现战争对人类情感的摧残以及战争遗留下的创伤。  相似文献   

12.
提高灾后幸存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适应已成为日益关注的问题.本文在探索创伤应激障碍症候群的反应特征的基础上,研究灾后创伤应激障碍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并从社会学视角来探索灾后重建的途径与方法,为提高灾后应急管理能力提供理论及现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东岳论丛》2017,(10):152-160
张爱玲亲历的香港战争对她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但她在散文《烬余录》中回顾往事时,却仅忆起一些不相干的事。此一矛盾现象,根据创伤理论,张爱玲在战争中的冷漠表现,是创伤规避心理所致。但规避不等于复原,创伤的"延迟性"与"反复性"注定了战后的张爱玲不断受其侵袭。为了摆脱创伤梦魇,她利用文学书写反复再现原初创伤情景,把战争创伤体验宣泄到作品中去,以此来疏导压抑情绪,以期达到克服创伤的最终目的。但遗憾的是张爱玲耽溺于"古老的记忆"和世俗,止步于虚无,最终难以完全克服创伤而获得生命的升华。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十七年时期,刘真、路翎、王愿坚、赵寻等人独辟蹊径,勇敢地创作了一批反思战争创伤的作品。他们惋惜战争中逝去的生命,揭示战争对美好人生的戕害,并提出修复、治疗战争创伤的良好愿望。但是借助于苏联同时期相关作品的对读,尚可发现这些作品仍有其未能或不敢触及的“伤疤”。  相似文献   

15.
日本在发动侵华战争初期,为避免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泥潭,原打算在短时期内征服中国,迅速结束战争。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日军首先在淞沪战场遇到了中国军队空前顽强的抵抗,而随后南京国民政府的迁都决定更意味着战争将无限期地持续下去,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落空。在从上海向南京进攻的行动中,由于日军的进军速度过快导致其后勤补给发生困难;同时,为了继续进行战争,日军也难以抽调出足够的人力物力去看管先前俘获的大量俘虏。于是,为了节省粮食及其他战争资源,日军便在南京有计划、大规模地屠杀俘虏和被怀疑为中国军人的平民。此外,战争进程的发展导致日军官兵很快回家的希望的破灭也使他们的心理发生扭曲,他们便做出了许多令人发指的暴行,酿成了南京大屠杀事件。  相似文献   

16.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并随即实施的大屠杀,不仅杀死了30多万中国军民,而且烧毁了南京三分之一的城市建筑,摧毁了南京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更将自1927年4月国民政府在南京定都以来十年建设的成果几乎扫荡殆尽.本文对日军大屠杀以前南京的建设成就与社会风貌进行论述与解读,从而深切感受与深刻认识日军大屠杀对南京近代化进程的严重破坏与阻挠.日本的侵华战争的罪恶影响,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最典型的事例.  相似文献   

17.
论南京大屠杀的准备、实施和延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举世瞩目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有其特定的时空范畴。离开了特定的时间、空间,便不成其为“南京大屠杀”。但是,若要认真界定南京大屠杀的时间与空间,尤其是界定其时空范围的边界,也并不容易。同时,南京大屠杀暴行自身也有其准备、实施和延伸的发展过程。这一完整的发展过程的时空范围,必然要大大超越南京大屠杀本身的时空范围。这就涉及到了南京大屠杀暴行本身与南京周边地区暴行这样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概念。把南京大屠杀暴行与南京周边暴行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对于完整地认识南京大屠杀的本质及其相关的时空联系,均…  相似文献   

18.
在此应用创伤理论框架分析9·11灾难小说文本,通过时空交错的非线性情节呈现灾难亲历者的碎片记忆,充分展示幸存者的情感历程,从而体现回忆所具有的自我定位、对抗生命荒谬的功能,这些经验与情感储备有助于人们进行灾难反思与应对。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叙事方式与叙事主体,决定了对纳粹屠犹事件的不同叙事视角与内容,构成了历史真实的不同层面。而无论以何种方式对纳粹屠犹事件进行话语建构,都是一种创伤叙事。阿特·斯皮格曼的《鼠族》将图像与文本相结合,向我们描绘了纳粹对犹太人的种族屠杀行为及其后果,使我们了解到犹太人所经历的巨大浩劫与历史的真实细节,建构起一个令人震撼的创伤世界。这种创伤不仅属于幸存者,也属于其后代,甚至所有的人,纳粹屠犹的创伤不会终止。  相似文献   

20.
战后国民政府对南京大屠杀案的审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检举战争罪犯、搜集证据、法庭审判以及判决执行等各个环节中都有社会的积极参与。通过媒体报道、公开审判以及专题电影的公映等传播方式,审判的社会影响范围得以扩大。通过当时的报刊以及法庭的相关记录,不难体认到民众认知的诸多面相以及审判在社会层面的实际影响。审判使受害者的个体创伤记忆得以申诉并在社会广泛传播,由此产生了早期关于侵华日军南京暴行的集体记忆。由于国共内战以及冷战的意识形态影响,解放后对南京大屠杀案审判的社会影响,特别是审判与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早期集体记忆生成的关系被漠视或者被淡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