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艾米莉·狄金森是与惠特曼齐名的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先驱。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的"词家大宗"。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两位杰出女性的诗词主题和表达方式同中有异。狄金森的诗作主要涉及爱情、自然和死亡(宗教)等主题;李清照的词作则以爱情、自然和国家民族为重。即使是同一主题,她们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将她们的作品对照研究,能更清楚地窥见她们各自文化传统的某些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
林黛玉与苔丝是中外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比较她们的异同,有利于我们加深对这两个形象的理解,有利于我们解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有利于我们探寻东西方女性追求自由爱情婚姻的坎坷历程。本文拟从她们爱情悲剧的因素和社会意义来探讨生活在传统意识下女性的崛起与悲歌。  相似文献   

3.
李清照与白朗宁夫人是东西方诗坛上遥相辉映的两颗璀璨之星。本文从她们作品中所体现的爱情与死亡主题入手 ,探讨了东西方文艺心理的的巨大反差。  相似文献   

4.
从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丽·勃朗特两姐妹的作品《简·爱》和《呼啸山庄》中可以看出,圣经和基督教义对她们爱情和婚姻观念有深深影响。基督教的基本的爱情婚姻观是一夫一妻、一男一女和一生一世。本文从她们成长环境和宗教背景等角度出发,从基督教的爱情婚姻观角度来分析她们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爱情和婚姻应平等、忠诚、生死不渝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元明清三代戏剧代表之作《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都渲染了女主人公的爱情追求,她们爱情追求的方式和理由虽各具特色:崔莺莺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杜丽娘超越生死的爱情,杨玉环维系政治式的爱情,但她们于爱情追求中表现出来的勇气与执著是同质的。她们情感追求之热烈,行为表达之大胆,个人意识之独立是旷古罕见的。她们对传统封建伦理纲常观念发出了强有力的冲击,体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女性个人意识觉醒的反映,这是她们爱情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李琼 《女人世界》2007,(5):24-28
这是一个个性当道的时代,也是一个不抛弃情感和爱情,金钱占有一定地位的时代。有思想、有追求、也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女性,她们一方面向往纯粹而生动的爱情,一方面不排斥金钱的作用,她们,由自己选择自己要过的生活,与个人喜好有关,爱情靠后,金钱靠边。她们不拒绝爱情,甚至不拒绝非婚生的孩子,她们只拒绝约束,拒绝一辈子对着同一个男人,她们不排斥爱情,随时都能发生爱情,在她们心中,自我和自由永远第一。她们是:80后一族。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写作女性不再认同传统文化书写的爱情神话,她们不约而同地在具体的性别权力结构中书写出大量的现实爱情故事.她们对两性爱情的自觉的主体性书写,构成对传统爱情神话的深刻讽刺和无情解构.  相似文献   

8.
肖洛霍夫笔下的两个哥萨克妇女婀克西妮亚和娜塔莉亚,她们有着强烈的作女人的要求,执着地追求爱情,但是由于社会历史的变动把她们带进了一个在历史转折时期摇摆不定的葛利高里的生活中,因此她们以不同的姿态争取到的爱情生活最终随着葛利高里的毁灭而幻灭。  相似文献   

9.
文化哲学视野中的中西爱情伦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中西方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爱情伦理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表现为中西方人都赞美爱情,追求爱情,推崇爱情的忠贞不渝的品质。不同点体现为中西方人的爱情在社会和人生中的地位不一样;爱情的内涵有所不同;爱情的价值取向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简·爱和林黛玉分别是《简·爱》和《红楼梦》的女主人公。她们身世相近,对爱的追求也同样执著,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命运。从中西方价值观、宗教文化及社会制度方面对简.爱与林黛玉命运的跨文化解读,有利于深刻理解其性格、爱情命运及人物形象,有助于提高文学作品鉴赏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1.
对爱情的描写是女性作品的共同特点,但是在古代朝鲜爱情对于闺阁女子来说是禁忌,她们只是传宗接代、侍奉公婆、教养子女的工具,偶尔提笔写作,也要庄重典雅,不能谈及自己的感情生活,更不用说谈及爱情。而妓女不受女德的限制,则可以表现她们对于情爱的个体化诉求。本文从朝鲜朝妓女诗人汉诗入手,分析她们的诗作中表露的情思,即对一份真诚深挚的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相似文献   

12.
安娜和康妮是西方文学史上两个颇具争议的女性形象。她们对幸福爱情的大胆追求,反映了在女权主义运动冲击下渐趋开放的时代特征。但是,她们两人最后的结局却不尽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位作者不同的妇女观:安娜的惨死体现了托尔斯泰比较保守的妇女观;康妮的结局体现了劳伦斯相对自由、开放的妇女观。  相似文献   

13.
从对《奥德赛》中的裴奈罗珮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两位女性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女性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爱情观念的变化以及她们所承担的文化内涵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在欧茨笔下,女性始终处于暴力的包围与摆弄中.女性既是无奈的暴力受害者,在反抗暴力的过程中,又沦为暴力的实施者.她们或是追逐金钱以求超脱,或是希望在爱情中得到拯救,可最终爱情金钱都无法拯救她们于暴力.这是男性意识形态下的男权社会导致的悲剧,而女性自身的弱点也是她们悲剧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德.瑞那夫人和蘩漪是两位性格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她们都渴望爱情,但追求爱情的内心世界和方式是不一样的,最终一个拥有了爱,一个失去了爱。她们的爱情经历带给读者的审美启示是深远的。本文通过她们的结局告诉我们,爱就象手中握的沙,你握的越紧,它流失的越快。  相似文献   

16.
李清照与狄金森分别被誉为中国和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诗人。她们二人现实生活中的爱情经历不同,但都对美好爱情有着追求与向往,二人用自己的方式述说对爱情的真切感受。同是表达爱意,李清照含蓄委婉,而狄金森大胆直白。在意象选取上,李清照选取的意象含蓄,发人深思,多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赋予深层次含义,尤其善用"花"这个意象;而狄金森选取的意象简单明了,灵活多样,富有想象力。通过对二人爱情诗的对比,可以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背景下找到二人共同的女性意识,引起人们对爱情的共鸣与思索。  相似文献   

17.
《呼唤》被西方文坛誉为考林·麦卡洛"继《荆棘鸟》之后最成功的家世小说和爱情传奇"。小说通过对伊莉莎白、内尔、文玉等女性形象的塑造,揭示出女性在困境中的觉醒与奋起,以及她们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体现了作者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8.
杜丽娘和林黛玉两位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女性形象,她们的一生都在用“真情”来实践着自己的爱情理想。杜丽娘的爱情是一场由欲到情的“慕色之恋”.林黛玉的爱情是一场抒发人性灵的“知己之恋”。本文将通过对两者爱情性质的探讨,来揭示她们又都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和婚姻制度下的牺牲品,现实的巨大压力都让她们无法摆脱正统理念和礼仪规范。用自己的生命演绎了一曲从激烈的反抗到无奈的幻灭的悲歌。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和西方最早的女诗人,庄姜和萨福的比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两人都是古代杰出的诗人,也是伟大的女性,代表着中西方不同文化的二者有着不同的思想和情感。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二者对待爱情及对女性地位的认知有较大出入;她们的诗歌有各自不同的创作手法和情感基调。差异之外,两位女诗人与其诗歌在某些方面也有着显著的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20.
陈若曦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了优秀的长篇小说《突围》《远见》《二胡》和《纸婚》,通过婚恋与情爱故事探究海外华人女性的精神求索历程。在这类移民小说中,陈若曦塑造了一系列在中西文化冲击融会下艰难成长的华人女性形象,她们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却又置身于美国那种需要独立拼搏的西方文化中,勇敢地放弃父权社会中的爱情与婚姻,选择有尊严的独立生活来抗争,从而达成自强,遂成为她笔下女性形象的鲜明特征。小说中她们从迷茫到自立的成长历程,也是她们在异国生存中的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变化过程。这种身份认同,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进而达到融入异域环境;这种文化认同,源于对西方文化的包容,进而达到接纳,促进了个人自强,蕴含着作者独特的呼唤女性自主精神升华的关怀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