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中叶,随着社会经济经基础的深刻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种种变化。产生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在对当时社会世态人情的描绘中,已经比较明显地体现了这一时期社会思潮中的某些重要方面:商业活动中社会各阶层对商业利润的趋之若骛,商贾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传统四民关系的转变;两性关系上人们打破了文化传统中那种社会性、伦理性对人的个体心性的禁锢,而表现出对非理性情感和欲求的渴望与追求;服饰上撼动了高压在人性上面等级观念的磐石,表现出一股“去朴从艳”、逾礼越制的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2.
爱欲表达即是承载于两性关系之上的呼唤与呼应的探寻过程.迟子建的小说中有大量关于爱欲主题的书写,此类书写一方面展现为对不同时代背景下两性关系的表现与探索,另一方面,更突出地表现为对人性本能、爱欲良知的深层拷问.迟子建创作中充满着的人文主义的现实关怀和对现实与残酷的温情表达也体现了她对爱欲本能的看重.作家认为在物欲横流、人性异化的社会中,扭曲的灵魂唯有在两性之间的互相寻找中才能被人之本能唤醒和拯救.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表现,这种表现是围绕“人性”展开的。但由于社会背景、政治局势和文学语境不同,中国当代文学中这种围绕“人性”的自省话语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色:十七年文学主要自省人性与政治性、革命性、无产阶级的阶级性的冲突;新时期文学自省的是人性在非常政治境遇中的扭曲、异化和负面爆发;后新时期文学自省的主要是作为人性极端化形式的欲望与知识分子精神的背离,以及欲望造成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4.
左拉生活在巴黎都市化走向高潮的时期,他的大部分小说或以巴黎生活为中心,或以巴黎为场景,表现了19世纪中后期法国经济发展、物质满足背后人的精神空虚和道德的堕落。左拉小说中的巴黎是罪恶之城,其精神特质与人性的邪恶联系在一起。左拉运用狂欢节的意象和场面,表现了法国都市化时期人的欲望放纵和攫取金钱地位的野心,而酒作为左拉小说中影响人物性格、气质与行动的因素,则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对酒的自然主义及象征主义表现,左拉表现了处于“酒神”控制下的巴黎图景。左拉自然主义的人性观、理性主义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他对巴黎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5.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无情地撕开了资产阶级家庭的面纱,揭露了资产阶级家庭成员由于财富欲望而导致的人性异化与扭曲.他阐释了人性扭曲的原因、状态并给出了回归人性的方式.作者认为自己的这种方式是用"火把去照亮我们的深渊",他认为许多扭曲的人,人性中也有善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真、善、美可能转变成假、恶、丑。善可以变恶,恶可以从善;美可能变丑,丑可能变美。人性也是可以转变的。客观环境的变化对人性转变影响很大。戈尔丁小说《蝇王》中的人物性格的转变就表明了这一点。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在战争条件下发生扭曲变化,导致人类本性中固有的、丑恶的一面暴露出来。在文明社会中发生了权利争夺、物质利益角逐和虚荣等不文明现象,揭示了人性的转变与环境的变化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7.
小说作者从不同的视角 ,凸现了在美国社会中接受强势文化 (美国文化 )的华裔青年与仍固守弱势文化(中国文化 )的老一辈人之间的矛盾。小说描述了处于美国社会边缘的华裔的种种心态和经历。作品的成功 ,是与作者独特的叙述方式及对人性、人的感情和欲望的传神把握 ,且具有浓郁的抒情笔触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
在人性论上,孔子主张“性相近”,但他未直接言说人性之善或恶。若从孔子整个思想体系来看,应该说孔子是倾向于人性善的;在此基础上,孔子将违法犯罪的根源归结于人们欲望的过度膨胀和人们合理欲求没有得到满足。为此,孔子主张以礼法来节制人们的欲望、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建构相应的法制秩序。  相似文献   

9.
莫言的《红高粱》与贾平凹的《五魁》是中国当代婚嫁题材小说的两朵奇葩,都讲述了婚嫁仪式的全过程。相同的题材表现不同的主题:一个表现原始生命力的张扬,一个叩问文化道德压抑下生命欲望的变态。它们都指向人的生命欲望和生命意识的思考,顺应了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文化寻根热潮。两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殊途同归的命运体现出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伦理道德扼杀人性的思想的批判,肯定原始生命力的张扬。  相似文献   

10.
审美需要作为一种精神需要 ,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生理基础 ,它是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在个体身上的一种转换形式。由于社会现实条件和社会文化规范的阻碍与压抑 ,以及文化表达机制和认同机制的共同制约 ,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会转化为深层的心理欲望 ,而心理欲望在趋向于满足和这种满足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矛盾中 ,人们以对象化的方式来达到想象性的实现和满足  相似文献   

11.
享乐主义的消费文化刺激现代人的欲望膨胀,两性关系体现为欲望主体与欲望客体的交替轮换.性成为消费社会的核心.古典的爱情在瞬息万变的物质文明中消解.性革命和女权主义运动促成性别意识变革,家的圣坛摇摇欲坠.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宁静、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朴野、粗犷的民风习俗,作为小说中人物的外化即外在表现而存在。同时,作家笔下的人物以其近乎类型化的"单纯",表现着自由舒展的人性,成为诠释生命原型的载体。在对"天人合一"的对象世界的塑造中,作家实现了对于真、善、美的守护。  相似文献   

13.
倪匡的科幻小说不以对"科学"成分浓墨重彩的渲染取胜,而是以丰富惊异的想像和曲折多变的情节以及对人性的探讨与思索深深吸引着读者;在小说中探讨人性的善恶,思考生命的意义,表现出对生命存在的关注和追问;力图通过小说让人们明白人性的善恶及生命的意义,从而去努力实践和追求人性与社会的真、善、美,实现人生的最高境界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尘埃落定》是"用汉语写作的藏族人"阿来极具影响力的一部小说。它以一个"既傻又不傻"的"傻子"视角描述了在土司制度即将瓦解的非常态社会里,为了生存,人与人、人与命运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人性本相,在人性异化的土司社会里,这一群人注定是要失败的,最终,人、人生、战争、欲望、财富都变成了尘埃,走向虚无。通过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相关观点,从这一个"傻子","傻子"与他者,"傻子"的存在与自由等三个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中这一个"傻子"形象的个体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存在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冲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年轻的古德曼·布朗>是美国作家霍桑最著明的短篇小说之一,作者在这篇小说中将自己对人性善恶的复杂理解通过富有象征意味的人名、意象和时空隐喻以及主人公古德曼·布朗和费丝言行的含混矛盾表现出来,从而突现了小说的"含混"主题--人性本质的亦"善"与亦"恶".  相似文献   

16.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型文学批评方式,从环境、人、生命、自然等生态角度解析文学作品,重新发现、评价作家及其作品中体现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唤醒人们生态保护意识,同时思考隐藏在背后的人性危机。通过《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表达出自然永远是人类的依托,和谐的两性关系有助于人类走出工业化社会下的人性桎梏。小说中蕴涵的浓郁生态思想激发了...  相似文献   

17.
西方哲学的人性解读经历了本质主义向非本质主义的转向,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在颠覆了本质主义人性论后,并没有把对人性的解读引向"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理解为"现实的人",把人性理解为在现实生活世界和现实生活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人性的表现是一个由潜在到显在的表现过程,作为表现过程中的具体人性需从人满足其需要的具体行为过程中加以具体地分析,即需要分析人性表现过程中的表现主体、表现源、表现场域、表现方式及表现结果诸因素。对人性的共性概括须走向对人性的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人是各种欲望的综合体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多是处于欲望、社会文化环境与人格的冲突之中 ;在小说中 ,张爱玲从显型与隐型双方面揭示了人的欲望 ,并且通过一系列女性形象对女性生存问题进行了探索 ,是“五四”以来“人的发现”的深化和具体化 ;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欲望的束缚、个体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需要而带上的人格面具 ,也都是张爱玲小说中的表现对象  相似文献   

19.
主题学研究的是主题跨文学之间的流变,"欲望"主题及"理性"与"原欲"的矛盾是文学的基本母题之一。19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人的物欲的膨胀直接催生了人类心底的欲望,失去了理性规约的欲望往往导致人格的扭曲和心理的分裂。然则,人之为人关键在于人有理性,"欲望"下的"堕落"表现了本真的人性,"欲望"深渊中的"理性"之火又彰显了人作为理性动物的存在,"理性"之光永远昭示着人对完美人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而且这种欲望是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而不断增长的。原始人的欲望是相当低的,他们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维持生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的欲望也发展了。享受的需要就是在生存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而且这种享受不仅仅只局限在物质上,还有精神的、文化的,以致发展到人的最高级需要,即表现自己的生命力,发展自己的潜能,达到实现自我的欲望。然而有些思想家认为这种欲望的发展会导致社会淳朴风气的败坏和人的堕落,主张尽量减少或压抑这种欲望。老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