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小妇人>中最具有女性意识的乔最终没有实现成为独立女作家的最初梦想,但她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不断调整,达到了传统和独立角色间的最佳平衡,成长为一种"新女性"小妇人.乔的成长经历对于当代职业女性如何追求人生幸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蘩漪不是一位追求个性解放、追求人格自由的新女性 ,她只是一个陷入情欲之网不能自拔的女性形象。在《雷雨》中 ,曹禺借蘩漪的形象 ,探讨了人的悲剧与人的原始欲望的关系 ,显示出他对于宇宙间神秘力量的探究  相似文献   

3.
嫦娥奔月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一个异数。现在看来,嫦娥这个千百年来受人诟病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做是女性背弃世俗追求自主独立的特例。毕飞宇的中篇小说《青衣》中的筱燕秋自比嫦娥,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却难逃所处时代、男性欲望、世俗生活对她的羁绊与限定,这就注定了她悲剧的一生。  相似文献   

4.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勇于反抗压迫,敢于离经叛道的俄国贵族妇女的形象。她的悲剧命运与她弱势的经济地位、家庭地位、社会地位和人格地位紧密相连。她的悲剧结局给当代女性以深刻启示,要想改变弱势地位,就应该努力从提高经济地位、改变家庭地位和争取社会地位做起,最终实现自我的人格独立。  相似文献   

5.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勇于反抗压迫,敢于离经叛道的俄国贵族妇女的形象.她的悲剧命运与她弱势的经济地位、家庭地位、社会地位和人格地位紧密相连.她的悲剧结局给当代女性以深刻启示,要想改变弱势地位,就应该努力从提高经济地位、改变家庭地位和争取社会地位做起,最终实现自我的人格独立.  相似文献   

6.
论陈衡哲女性觉醒主题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五四”新文学的第一个女作家 ,陈衡哲在其小说、诗歌、散文中 ,抒发了五四时期新女性对自由人生的渴望和追求 ,对女性生命意义、生存价值的思考和探索。虽有时失于肤浅、稚嫩 ,但毕竟体现了新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留下了“五四”新女性成长的最初印痕。本文深切关照陈衡哲的文学创作 ,细致体悟她的人性咏叹、博爱情怀、矛盾困惑 ,以期合理评价她在女性觉醒主题上的拓荒与耕耘  相似文献   

7.
从朱淑真个人角度看,她的个性气质决定了她的爱情理想和追求,而这种理想和追求与当时封建礼制形成尖锐的对立冲突,决定了她个人悲剧的不可避免性.在当时的条件下,影响朱淑真个性形成的主要有三种因素社会思想、城市环境和家庭生活,三者之中,社会思想制约而又融解于后二者,城市环境和家庭生活则相互作用,直接影响她个性气质的养成  相似文献   

8.
安娜是一个美丽而善良的女人,在19世纪的俄国社会她追求理想中的爱情,但她所在的社会没有给她提供实现爱情理想的土壤,她所爱的人也没有成为她实现爱情理想的翅膀,她所追求的没有结果的爱情最终使她选择了以死来完成自己对爱的付出,美被毁灭了,悲剧产生了。  相似文献   

9.
陈茂林 《南都学坛》2003,23(4):75-76
苔丝狄蒙娜是莎士比亚剧作《奥瑟罗》中的女主角。她一方面是个初具女性主体意识的新女性,另一方面又是父权制文化的牺牲品。她从新女性到父权制文化牺牲品的悲剧命运,揭示了伊丽莎白时代英国女性作为“第二性”和“他者”的从属、低下地位,说明即使在女王当政时代,父权制中心文化依然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10.
在《归家》中,哈罗德.品特对英国二战后女性面临的身份困境以及新女性为追求女性身份所做出的不懈努力进行了深入的刻画。作为战后英国新女性的代表,露丝闯进了一个陌生而野蛮的男性领地,并用她的生存智慧在"归家"的历程中充分实现了自我人格,确定了女性身份。此剧是品特在这个社会背景下对传统男女关系的内在审视。  相似文献   

11.
朱淑真的悲剧根源是她自主自觉意识的觉醒.表现有二:一是追求独立的人格;二是渴望美好的爱情生活.这同她所处的时代社会发生了强烈的冲突,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小说以悲剧故事见长,而"苍凉"是其悲剧叙事风格的内核。文章以具体分析她的长篇小说《半生缘》为基础,借鉴小说叙事学及有关悲剧美学思想,发掘作者独特的叙事技巧,从而展示张爱玲精到巧妙地处理内容与形式之间关系的才能,达到她对"苍凉"意味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13.
从新女性在当时社会环境中角色的失调、女性的依附人格及父权制文化对女性的压抑等方面探讨了鲁迅《伤逝》中子君命运悲剧的根源 ,并从女性主义视角提出了女性获得尊严与独立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描写了爱玛蜕变、堕落、毁灭的一生,突出了她为追求浪漫爱情和理想生活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5.
根据弗洛伊德理论和后现代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分裂”、“置换”这两个概念分析,《呼啸山庄》中女主人翁凯瑟琳的死亡悲剧是源于她内心深处既追求理想化爱情又追求现实爱情的“兼得”心理。“理想”与“现实”这两股力量在她身上相互对抗,势均力敌,最后将她的精神撕裂。传统文学批评拔高了该小说中男女主人翁爱情的理想主义的一面,反映了在艺术的“安全”领域里,作者与受众喜好将理想凌驾于现实之上的心理。  相似文献   

16.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给人设计理想,特别是给女性设计理想时,就潜伏着生长悲剧的根。它要求女性的个人意志就是没有个人意志,拒绝个性。黛玉却是一个“心较比干多一窃”的多才、多情、多心、缺礼并试图实现个人选择的女性,她被指斥为有失“本份”。“失本份”是她悲剧的根源。黛玉的悲剧是儒学礼教与她个性的冲突。黛玉是个性解放和妇女解放的“先觉者”。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有两类女性形象:“神化”的女性和苦难的女性。“神化”女性的“美”虽然满足了作家的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梦想,但在现实中,她与苦难的女性具有相同的人性本质。她们的生存悲剧根源于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缺乏自我意识、人格意识。这种梦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作家情感和理性的内心冲突。由此,沈从文曲折、隐晦地表达了他的社会忧患意识和启蒙意识。  相似文献   

18.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积极主张"入世"的人生态度和追求"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为历代君王、臣僚、士大夫等阶层所信奉和追求;西汉以降及至明清,中国商人一直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来追求和实践其"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少有影响社会历史进程的商家;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的当今中国,将"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作时代诠释,对促进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黛妮丝是法国文学中的一位职业妇女,她在事业和爱情方面都获得了成功。作为一位新女性,在她的身上表现出女性自尊、自重、理智、独立等崭新的思想性格。  相似文献   

20.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在其代表作《觉醒》中通过男女主人公形象与性格的对比以及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意象运用,以"双性同体"的创作方式解构了男女二元对立的父权制的概念,体现了"双性和谐"、"二元融合"的女权主义创作思想,反映了20世纪之交美国"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摆脱父权制社会赋予传统女性的角色、追求独立与自由的精神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