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考察中国新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状况,对全面了解并进而发展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内的中国美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注重与中国当代美学建设紧密结合,并从中国社会现实性出发,主要研究了艺术和美学的人道主义、艺术的文化研究、艺术的批判与拯救功能、后现代语境及现代性和文化全球化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美学思想史的角度考察,法兰克福学派关于审美乌托邦的理论设想,与马克斯·韦伯存在千丝万缕的批判继承关系.透过这一关系,批判理论对现代艺术的乌托邦想象才有更加合乎逻辑的建构线索,其乌托邦观念在现代性语境中的理论意义及其局限性也可以被更深刻地揭示出来.中国当代文化理论的自我建构,应能从中汲取丰富而有益的思想养分.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学界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研究已有三十余年,但从前的研究往往侧重于从霍克海默到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对批判理论最新发展如霍耐特、维尔默、奥菲①等人的研究则比较缺乏。自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凤才教授的《蔑视与反抗》②出版以来,这一状况大为改观。2011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从公共自由到民主伦理——批判理论语境中的维尔默政治伦理学》一书③,又是一部具有补白性质的力作。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2006,(4)
欧阳康在《江海学刊》第2006年第1期上撰文《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提出,对于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问题的诸多不同看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性问题的复杂性,也反映了马克思对于现代性的态度具有一定的多面性。正如有学者曾指出的,马克思既是现代性的产儿和信奉者,又是其批判者和叛逆者,也是重建者。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理想寄托了马克思对于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这是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与后现代主义的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把现代化放到人类文明进步的宏大历史背景下进行整体的、全面的考察,将其看…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资本现代性叙述主要包括资本来到世间开启了现代文明、资本人格化、现代日常生活戴着神秘的纱幕、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和现代性历史使命等方面,它开启了历史方位意识.从后现代主义语境中凸显出来的西方现代性批判理论及西方主流派的全球化理论制造出现代性的非历史幻觉,遮蔽了马克思资本批判的逻辑线索和历史方位意识,对当代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在今天,确立教育的历史方位意识,要站在马克思资本现代性叙述的历史高度进行历史定位和时代规划、将资本批判引入生活世界研究、通过总体性视域洞察现代性历史使命、建构和培植自为主体性、创造出具有中国风格、气魄和特色的当代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当代实践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从意识形态和观念论特征展开的现代性批判不同,马克思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形态理论将现代性批判导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方向,资本成为进行现代性批判的核心范畴,资本主义批判、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革命理论成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基本构成.20世纪资本主义的转型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并不能构成批判和否定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基本依据,相反,它们从不同侧面展示着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效果历史".在当前现代性全面拓展和成熟的语境下,中国当代实践的基本意义应立足于现代性的内在批判,以一种辩证的实践智慧探索和开创超越现代性走向未来的可能性之路,而不是单纯以现代性的确立作为自己的目标取向,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此一实践与马克思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7.
何小勇 《兰州学刊》2009,(10):36-38
风险社会理论的解释力和影响力得益于它本身蕴涵的方法论转变。当代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风险和新社会运动以及现代性批判是风险社会理论兴起的社会情境和理论语境。风险社会的描述性和规范性双重内涵及其全球化与个体化的双重维度蕴含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从民族主义向世界主义转变的倡议和诉求。  相似文献   

8.
关于现代性的各种理论都是对现代性问题的理论自觉和反思批判,现代性的问题性既有事实层面的表现,也有学理层面的表征。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西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论争中,风险社会理论以其独特的致思路向力图开拓出现代性反思批判的“第三条道路”。风险社会理论绕开了理性与非理性的直接对立,把风险和风险社会作为反思批判现代性问题的基本范畴,从描述现代化进程的风险后果来揭示作为现代性基础的理性的“自反性”结构特质。它既反对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文学化和美学化颠覆,也不同于现代性对启蒙理性潜力的哲学挖掘和补救,而是把反思批判现代性的视角转向了对现代性问题的社会学清理和政治学建构,倡导以“亚政治”和“生活政治”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发展理念和模式,建构起了规范性的理论体系。风险社会理论对现代性问题的“诊断”和“治疗”既有值得借鉴的合理因素也有其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9.
马尔库什的文化现代性批判主要聚焦于以科学和艺术为代表的高雅文化。他认为,文化现代性的内核仍旧是启蒙,而启蒙本身包含着理性和想象的对立和互补。马尔库什对现代性和后现代的理解既不同于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现代性的拥护者,也不同于以利奥塔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者。在马尔库什看来,文化现代性是悖论的,一方面它呈现为一股批判性和否定性的力量,另一方面它又继续发挥着整合分裂的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价值和价值观的功能。在当代,伴随着“作者已死”“艺术终结”“理论终结”的声音,现代知识话语被席卷进反本质主义或泛本质主义的“后理论”语境中,现代人生活在既有规范和标准逐渐失效的多元化、异质性的时代。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马尔库什对现代文化一般特征的描述及其内涵的深刻辨析,无疑有着强烈的现实指向性和独特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哲学与社会理论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和新趋势。表现在:从对现代性思想传统的哲学理性批判过渡和转变为对晚期现代性的社会文化理论批判;把现代性置于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下进行理解,致力于揭示全球化时代现代性所面临的新的矛盾困境;与蕴涵对现代性决绝的批判态度相比,对现代性的建设性重写与对现代性、后现代性关系的辩证理解成为值得关注的动向;非西方区域的多元现代性得到认可和尊重,对包容差异性和丰富性的多元文化精神的现代性之异质性发现与本土性建构成为重要的思想生长点。  相似文献   

11.
吴楠  朱虹 《北方论丛》2008,4(2):118-121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政治意蕴是马克思区别于其他现代性理论的核心。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人与社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从这种关系切入现代性理论,一方面深化了政治哲学的研究,另一方面丰富了马克思现代性理论。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背景和主题是人与社会的分离,其核心内容为市民社会批判。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市民社会的方法论批判,第二阶段为市民社会的实证性批判,第三阶段为市民社会的现象学批判。现代性问题的最终解决是实现共产主义,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肖建华 《殷都学刊》2009,30(1):107-112
实践美学在当代中国的出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历史意义.我们认为针对旧实践美学可以有三种进路,即"照着讲"、"接着讲"和"对着讲".新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都对旧实践美学的局限进行了批判并进行了自己的理论创新.杨春时的主体间性的后实践美学建构在众多的后实践美学理论中独树一帜,代表了中国美学走出古典,获得现代性内涵的美学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胡大平 《河北学刊》2006,26(2):7-12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危机、全球难题和中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当代性所包含的三个层次基本问题,其核心是维持自身对时代的敏感性。在理论上,马克思主义具有内在的时间敏感性,这是其实现干预世界历史旨趣的基础。但是,这种敏感性由主客体(理论/实践)辩证法所维持,并由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造成现代社会理论和政治纲领之间的张力。在全球层次上,马克思主义危机的核心是一种政治承诺的困难:作为一种政治纲领的现代性规划的缺失。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化和激进化趋向所导致的现代社会批判理论过分张扬而解放政治纲领建设不足所造成的。在中国语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含着社会主义政治承诺和物化的现代性社会结构之间的基本冲突,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需要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和社会批判功能之间进行协调,这种协调本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与现代性的转向及其重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的重新审察 ,构成了全球化语境下当代社会理论的前沿话题。无论是吉登斯的“反思现代性”、哈贝马斯的“重建现代性” ,还是利奥塔的“重写现代性” ,都凸显出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性的重大转向 :从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性转向全球多元一体的现代性 ;从工业化社会单向度的现代性转向复调的现代性 ;从简单素朴的现代性转向反思自省的现代性 ;从现代性的“独白”转向现代性的“对话” ;从现代性的批判转向现代性的重写。全球化引发了现代化的路径转向 ,全球性启示着现代性的当代重写  相似文献   

15.
《东岳论丛》2020,(1):109-116
理性的确立与理性的批判这一对矛盾构成文化现代性的生成逻辑。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到文化现代性的矛盾本质,试图在现代的历史基础上批判反思其理性主义原则,释放初次启蒙中的潜力,因而是文化现代性的批判理论。但是,由于剥离了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内核,这就导致世界总体性图景要么被早期批判理论独尊形式美学的激进批判撕裂,要么被哈贝马斯基于文化保守主义立场的妥协调和而拼凑起来,文化现代性批判理论成为无果之花。深入探讨并反思文化现代性批判理论的世界观,以一种审慎批判、学以致用的态度对其进行深入辩析,由此可思考其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社会革命思想最早起源于两个转变时期,它开启了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先河.从起源看,社会革命思想构成了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渊源.这一思想的产生,一方面是马克思自身思想发展的内在需要,另一方面是对当时社会外在环境的理论回应.从内容看,社会革命思想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扬弃,具体包括:严格区分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解释社会革命的本质是实现人的解放、揭示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是无产阶级、阐明革命阶级与革命思想之间的辩证关系.归根到底,马克思的社会革命思想中蕴含的现代性批判理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这些思想为当代中国跨越资本主义现代性陷阱,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7,(6):14-20
现代性批判是英国新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雷蒙德·威廉斯、安东尼·吉登斯和大卫·哈维等英国新左派代表人物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问题,运用时空一体的思维范式,坚持以"人民为重"的理论立场,采取多元开放的理论取向,建构了独具特色的英国新左派现代性批判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增添了一项重要的理论内容与一支强大的话语力量。但是,英国新左派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建构思路过于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视客观的社会规律,具有空想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社会批判语境中,对于资本逻辑支撑的现代性有诸多批判方式与路径。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中选取的是以现代性知识为对镜,要义是明确现代性知识之不合法性的路径。利奥塔是想通过证明现代性知识背后的元叙事的不合法性来达到批判现代性知识之不合法性的目的。他择取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学说来进行证明,认为现代性知识本质上只是一种语言游戏,因此要将不确定性、多样性、异质性标准等特征加于现代性知识身上。但利奥塔所指出的知识去合法化出路,不仅不能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知识整体有效,而且把语言游戏形而上学化,因为他不仅没有把握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知识变迁的准确形态与知识生产的根基,也没有认识到知识的悖论性、界分性和历史性本质。所以,他对于现代性知识的批判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20.
从1950年代美学大讨论拉开序幕至今,新中国关学理论以探索者的姿态坎坷走来,并且形成了自身的发展脉络.其主要表现为:1980年代实践美学成为主流;1990年代对实践美学的发展、批判、改造,出现了实践美学的创新形态,以生命美学、生存(超越)美学、存在论美学为代表的后实践关学,以及新实践美学和实践存在论美学;新世纪则出现了以生态美学、环境美学、全球性美学为代表的新的美学形态,中国当代美学理论正走向一种开放的多元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