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关乎公民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从人权保障在刑事诉讼中的重要性和意义、目前我国人权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等方面阐述了完善刑事诉讼人权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并提出完善人权保障制度的一系列建议。正确处理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实践中的人权保障问题,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迈出的重要一...  相似文献   

2.
物质弗助权被大多数国家确立为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也是国际人权法确认的基本人权。它是指公民享有的获得国家生存保障的权利,是公民基于生存权而享有的重要人权。对于物质帮助权的立法保障在国际法和各国国内法中均有体现。物质帮助权的法律保障将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公民基本人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人权理论和人权保障运动的冲击,是劳动权得以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劳动权入宪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人权理论的落实。劳动权是现代法治国家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受国际社会保护的一项基本人权。但是从劳动权形成来看,劳动权与人权所行使的轨迹在漫长的历史中是平行的,甚至在权利概念出现以后,劳动权也长期无人提起。劳动权具有人权属性应是在资本主义早期的工人运动和国际劳工组织的推动下提出的,国际立法和国内立法为劳动权的确立和保障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4.
人权理论和人权保障运动的冲击,是劳动权得以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劳动权入宪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人权理论的落实。劳动权是现代法治国家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国际社会保护的一项基本人权。但是从劳动权形成来看,劳动权与人权所行使的轨迹在漫长的历史中是平行的甚至很少相遇,甚至在权利概念出现以后,劳动权也长期无人提起。劳动权具有人权属性应是资本主义早期的工人运动和国际劳工组织的推动下,国际立法和国内立法为劳动权的确立和保障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5.
由防治非典引发的法治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政府法治在遇到与非典类似的紧急状态时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立法准备不足;二是如何推行政府信息公开;三是怎样确保政府在处理紧急状态时的行政行为仍能保护公民的基本人权。为化解此类问题必须加紧制定“紧急状态法”,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疏通信息渠道,促进政府与公民良性互动;明确紧急状态时公民不被侵犯的人权,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  相似文献   

6.
人权的立法保障是人权保障体系中首要的最基本的方面,它直接影响着一国人权的享有程度和实现程度。我国人权立法一贯坚持以“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为最高原则,从实际出发,以宪法为依据,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走民主立法之路,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保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无论是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还是刑法、民法等,人权立法的内容都紧紧围绕赋予公民法律权利,规定公民权利现实化的条件这个中心,使我国的人权立法保障不仅切实可行,而且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7.
"赔偿"是现代法律制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责任形式,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有民事赔偿和国家赔偿两类.这两个方面都没有把惩罚性赔偿(民事赔偿只在个别情况下有惩罚性赔偿)作为基本的赔偿原则,因此,对人权的保障是有限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立法理念的偏差.这种立法理念的偏差主要是在经济发展与人权保障这一对关系上由于长期过度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了人权保障,其后果是不利于长远的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是一个国家经济能够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必须吸收惩罚性赔偿来改造我国的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8.
《治安管理处罚法》是我国治安管理法治化的重要标志,适应了社会发展对公民人权保障的要求。从行政法治的视野以及"人权入宪"的要求来衡量,该法仍在立法理念、制度安排以及与相关法律衔接、协调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当场击毙"问题的国内立法、国际人权法相关法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当场击毙"侵害公民基本人权的观点,建议我国立法从本体和关联中进一步加强对公民基本人权(尤其是危害行为实施人的相关人权)的尊重,使法律效能与社会效应达到最大程度上的优化.  相似文献   

10.
无罪推定原则是世界各国公认的现代刑事司法的理念和准则,在保障公民基本人权、铸造法治社会的权威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刑诉法修正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发展,从立法与司法的双重视角贯彻和推行无罪推定原则,不仅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权,而且有利于推动我国的法治进程。首先阐述了无罪推定原则的伦理基础,分析我国刑事诉讼中无罪推定原则的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在刑事诉讼中完善无罪推定原则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论环境公益诉讼的利益和权利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除了具有公共利益的均享性和普惠性外,环境公共利益还具有共同善和自然人独立享受的特征。环境公共利益是一种与人身利益和财产利益相并列的人之利益。环境公益诉讼旨在保障环境权利,预防和救济“对环境本身的损害”。环境公益诉讼不应包括基于人身权利或财产权利提起的环境侵权诉讼,也不应包括以动物为原告的动物权利诉讼。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宪法文本中纳税义务条款的规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中的税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宪法中的纳税义务是普通法律中税的设定的根据。国家对公民征税的本质是对公民财产权的限制,判断这种限制的合宪性的关键因素是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既决定于宪法价值的认定,也需要通过民主立法予以法律化、具体化。因此,要通过提高立法层级、扩大立法参与及完善法规的备案审查,确保涉税法律的合宪性。  相似文献   

13.
劳动权的位阶与权利(力)冲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劳动权作为公民的基本人权(生存权)和宪法性权利,是一项在权利体系中具有上位效力层次的重要权利,当它与其他权利(力)发生冲突时,应受到法律的优先保障.对于劳动权与公权、私权、其他社会权之间的位阶关系及权利(力)冲突,应本着基本人权(生存权)优位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利益衡量、社会正义等原则予以协调和化解.特别是在劳动权与经营权的冲突解决中,我们应遵循生存权优于经营权的法理.  相似文献   

14.
住房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国家以立法方式确立和保障公民的住房权是解决住房问题的根本途径。鉴于我国现行住房法律制度存在效力层级不合理、基本性法律缺失等问题,使得制定一部专门性综合性法律——《住房法》成为必需。在这一立法进程中,应坚持保障人权、权利义务配置均衡、系统性解决住房问题等原则,就与住房权有关的法律制度作出设计与安排,为根本解决我国住房问题和保障公民的住房权提供法律支撑。  相似文献   

15.
实证分析表明:佛教僧侣具有双重主体身份,他们既是宗教界的出家人,又是市民法上的自然人.依佛教教规,僧侣通常不应蓄财;但依民法,僧侣应享有其私人财产所有权.此文探讨了我国现有法律与宗教在僧侣财产权问题上的冲突,分析了僧侣财产权的特殊性,建议设立民法上的宗教财产所有权,解决法律与宗教的冲突,为司法审判提供适法依据.  相似文献   

16.
资源产权制度:作用、绩效、问题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产权制度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决定着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国有产权为主的现行资源产权制度,导致了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和可持续发展危机,问题的根源在于对马克思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误读和国家神话,国家对所有权的有限行为能力以及垄断经营。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要求建立非国有产权为主的市场化资源产权制度,私有资源产权自由合作而成的公有产权和公有资源产权可使公有产权居主导地位,通过公共和公有的国有资源、政府资源开发管理和资源利益调节职能,国家仍能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我们党长期艰苦探索、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完善这一制度,仍是当前深化改革的当务之急。它主要涉及建立和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方面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和发展传统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全面深刻地理解和贯彻党的十六大关于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统一论",从主体、客体、目的作用、行为方式、发展趋势等方面把它们统一起来。特别要解决好公有财产产权不清、保护不力、配置和运营效率不高的问题,淡化国内不同经济形式之间的主体、非主体之分,从中国国情出发,解决好农民的土地所有权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成德宁  侯伟丽 《南都学坛》2013,33(3):105-112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城乡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矛盾也不断显露出来,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了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过去那种把改革重点放在农村土地所有制上(绝对公有或绝对私有)的传统思路很难使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走出困境。目前我国土地产权结构上主要存在三个问题:农村土地产权在政府、集体和农户之间分割配置不合理;农村土地产权主体不明、产权关系界定不清晰;农村土地产权结构难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动态优化。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该根据现代产权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从抽象地规定土地所有制转向具体地分割和配置农村土地产权,设计最优的产权结构,主要包括四个步骤:第一,实施农村土地的产权分割。即确立国家和农户作为农村土地的产权主体,并在它们之间详细分割土地产权,明确"所有者保留的产权束"和"使用者可获得的产权束"。第二,实施农村土地的产权流转。即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停止农村土地不定期的行政性调整方式,建立起农户之间土地使用权市场化、常态化的流转制度和机制。第三,实施农村土地的产权交易。即在明确土地产权关系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对土地的总体规划和调控目标,实现城乡之间、农用地与非农用地之间市场化的土地产权交易,消除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第四,促进农村土地的产权组合。即在明确农户土地产权和农户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土地产权的组合,重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引导农户走合作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应当包括经济公有制、政治公有制和思想公有制三大方面。要实现政治权力公有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权力的所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2014年以来的暴力恐怖事件,造成了公民和社会的巨大损失,使得反恐立法工作势在必行,尤其要加强对公民权利义务的立法,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国际上,各国的反恐立法中都对公民权利义务做出了规定,我国的反恐立法进程中要确立公民权利义务的基本原则,保障公民人身权和财产权、知情权、法制教育、获得帮助、人权,明晰公民的反恐义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