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构"是一个重要的文学批评术语,"结构"与"隐喻"相结合所形成的结构隐喻,同题旨隐喻一样具有丰富的文学表达功用.本文分析了法籍捷裔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关于结构隐喻的种种观点,基此归纳了昆德拉小说中结构隐喻的四种主要形式数字结构、音乐结构、人物结构、梦幻结构,并结合昆德拉小说诸作对其结构隐喻诸形式分别作出阐释与界定.昆德拉的结构隐喻观及其影响下的种种形式实验,既深受其小说、音乐与哲学等多方面文化修养的影响,更得益于其独特的存在小说观;结构隐喻不仅是昆德拉小说形式之美的重要因素,还成为其存在题旨表达不可缺少的叙述策略.  相似文献   

2.
朝鲜朝后期著名的北学思想家、诗人楚亭朴齐家的"诗味观"与中国文学有着重要的关联,他的文学观中最过人的见解之一便是和诗学观相连的"味"学观."味"学观就是以开放性的美意识为基础,积极吸收中国诗学的精华,创造性地应用于创作实践中而总结出来的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美学的逻辑出发点是"美文字之艺术"、人文化了的艺术.本文以美学范畴的原初本质为依据,对风靡世界的后现代主义重要作品<哈利·波特>进行解读,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美学虽然是建立在对一般意义上的传统文学美学的批判基础之上,但是这种批判并没有危及和否定"美"学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是对美学本质的捍卫,使美学获得了涅槃.在更深广的社会维度上,后现代主义文学发掘出了文学艺术"美"的本质,甚至建构起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汇方向,在人类社会未来总体发展中发挥了某种"救赎"作用.  相似文献   

4.
宋代是儒学全面发展的时期,儒学精神渗透到宋代词论中,尤其是深深地映射在宋代词论的尊"雅"观中,其中儒学的诗教原则、复古与崇正思想、修辞立诚的观念等成为了尊"雅"观的重要哲学渊源。在儒学精神的影响下,尊"雅"观中出现两种性质不同的中和之美,即诗教影响下形成的特定艺术风格和复古、崇正思潮影响下的艺术辩证法,而尊"雅"观中文质之间的关系由重文轻质、重质轻文发展到文质并重。  相似文献   

5.
"风骨"是刘勰在魏晋六朝以来对于个体生命状态的关注、强调文学与作家个体生命之间相联系的文化环境中提出的一个美学范畴,其"刚健既实,辉光乃新"的内在要求与孟子"浩然之气"及"充实之谓美"的人格理想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从这种人格观念出发,同时也形成了"风骨论"中所蕴涵着的传统儒家"弸中而彪外"的文学观和"辞尚体要"的文辞观,它们都构成了刘勰"风骨论"的美学内容.  相似文献   

6.
曾繁仁 《学术研究》2012,(8):120-126
宗白华曾经期望"中国的美学大放光彩",这一愿望在建设性后现代突破工具理性、突出生态文化的语境下得以实现。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是在特有的地理环境与以农为本的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呈现出"天人合一"、"阴阳相生"与"生生为易"的中和论生命之美的形态。具体表现为风调雨顺之美、吉祥安康之美、生命旺盛之美与借助自然的绿色想象。在具体艺术形态中表现为民间艺术的吉祥如意、绘画艺术的气韵生动、音乐艺术的"与天地同和"、建筑艺术的"法天象地"、诗学的"六义"之说以及人格培养的"天地境界"等。这种"天人合一"的中和论美学应在积极参与当代美学对话中发挥作用,完善自己。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诗学理论与新诗形式的现代化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波  魏建 《齐鲁学刊》2003,3(5):99-101
在中国现代新诗学理论的现代化建构中,闻一多的诗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闻一多诗学的语言观首先区分了诗性语与实用语,由此确立现代诗学的本体论形式观,并进而确认现代诗的"有意味的形式"。闻一多提出的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原则,是其诗学理论的现代语言观和形式观的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8.
近代文化史上出现的西学东渐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学观、文体形式、思想意蕴、美学形态等方面的全面革新。19、20世纪之交的西学东渐为中国文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促使中国文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由本土走向世界。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由此生成。  相似文献   

9.
宋代散文之美学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散文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繁富时期,其文学大家之众,作品之丰、早已人所共知。不仅如此,而且若从美学的角度去审视,它在吸取诗歌、音乐、绘画、书法美学乃至园林美学之长后,又以其完备精到的理论极大地推动了上述诸艺术门类的美学发展,拓展和丰富了不少美学范畴,完成了我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系列化工程,使其达到了封建社会美学思想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0.
台湾著名作家陈映真的小说语言对台湾的现代汉语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其小说语言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整齐之美、回环之美、抑扬之美和复调之美等方面.小说语言的音乐美既表现在字句的声音、声调、语调等所形成的节奏和旋律上,也表现在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所形成的内在节奏和旋律上,实际上是小说语言各层面以及语言的搭配组合所形成的一种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人性的善与美是沈从文文学观的核心。以善与美为支点的人性观决定了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定向选择 ,也使得他在文学表现方法上讲究节制与适度 ,其作品在美学风格上呈现出古典神韵和现代气息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自宋以后,词的审美风格主要呈现为"豪放和婉约"两种类型。豪放雄伟壮丽,婉约清秀优美,其间包含中正在内。与之相似,山水画在宋以后也有"南北宗"的划分,北宗阳刚宏伟,南宗阴柔秀丽。"宗派"来自"禅家",虽不恰当,却得默认,而这二者,就其宏观层面的美学韵味来看,说的是同一个道理。用豪放美与婉约美这对审美范畴,着重讨论宋代山水画的美学特征,并将词评作为评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对照面,发掘宋代山水画展现的"豪放美和婉约美"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的诗歌理论不仅仅反映出他对诗歌艺术本身的见解,而且还表现出与宋代理学思想的趋同性。文章从黄庭坚养心寡过、注重根本的思想符合理学家所要求的仁人君子的标准;黄庭坚对诗歌抒情方式的要求与理学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思想一致这两个方面对黄庭坚诗学观中的理学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纳博科夫在小说《洛丽塔》中提出"审美狂喜"美学思想,运用非理性的主人公形象、非理性题材以及非理性艺术表现手法展现"审美狂喜"观,揭示"审美狂喜"观的非理性本质,表达作者对以理性主义和道德主义为核心的传统美学的反叛,以及对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审美方式的批判,指出"审美狂喜"能够帮助把握永恒之美、实现审美超越,提出"审美狂喜"对于创作美学与接受美学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生态美学是一种具有生态维度的新审美观,是生态文明的产物,且生态美学学科的发展将有利于实现人类用"整体观"视野看待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利于促进人类"诗意栖居"的生存观、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观和"生生之美"的文化进步观的实现,生态美学的生态文明意义莫过于此。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美学精神主要是一个由以味为美、以心为美、以道为美、以文为美构成的复合互补系统。以之来考察中国美学历史演变轨迹及其不同时代特征,可发现先秦两汉是中国美学的奠基期,以味为美、以心为美、以道为美、以文为美的美论奠定了中国美学的坚实基础,各家美学完成了初步建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美学的突破期,情感美学与形式美学取得重大突破,诗文美学摆脱依附走向独立。隋唐宋元是中国美学的发展期,儒家道德美学重新收复失地、形成主潮,同时形式美学、表意美学也旁枝侧出,增光添彩。明清是中国美学的综合期,涌现了众多总结性的美学论著。近代是中国美学的借鉴期,美学走出原来的依附形态,走上了独立的学术行程。从现代到当代,则可视为中国美学向现代科学美学的转型期。  相似文献   

17.
近代美学把美定义为"感觉的完美性",从而把审美经验当作了美学的第一主题,取消了美学的存在论基础。未来美学最重要的观念变革是从"感觉的完美性"向"存在的完美性"的过渡,这意味着回归向古代美学的存在论基础。柏拉图关于感性世界与理性世界的二元论是对美学和艺术的最重要的存在论奠基,指出了在感性世界之上还有一层更高、更真实、更完美的理性世界存在,以此规定了美学的基本论域:美是存在本身的完美性,美学的基本问题是可见之美与不可见之美的关系问题,艺术的本质是可见之美对不可见之美的象征。  相似文献   

18.
审美类型学是美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美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审美对象主要有三种分类:一是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二是艺术美中的门类之分:音乐、文学、美术、戏剧、电影等等;三是审美类型,既崇高、滑稽、悲剧、喜剧等等。在这三种分类中,审美类型分类是最具有美学性的。从  相似文献   

19.
叙事学研究     
自从爱德华.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修改刍议》于1854年出版以来,音乐美学中的形式主义观点逐步取得了支配性的地位。形式主义者坚持音乐的自律观,反对用音乐之外的东西来解释音乐作品,这  相似文献   

20.
宋代美学思潮勃兴阶段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美学思潮勃兴阶段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结霍然宋代美学思潮的勃兴,当自真正摆脱前朝美学模式束缚之时算起。随着宋初仿唐之风的消歇,宋代社会审美主体,首先是其中的文人士大夫开始着手寻觅适合自我审美趣味的美的内容与形式。也就是在这个寻找美的过程中,他们日渐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