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砀山酥梨栽培和科学研究的历史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史料考证和科技文献检索,研究了砀山酥梨栽培、育种和技术改造的历史进程,同时还论述了建国50多年来,果树科研工作者对砀山酥梨所进行的生物学特性、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和生理生化等研究的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中国含笑属 Michelia Linn.植物的分类、种质资源、木材特性、花香成分、病虫害防治、繁殖以及植物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情况,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网络病毒对校园网的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机网络病毒具有宿主多、传播快、危害大等特性,是危害校园网安全的主要因素。防治网络病毒应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着手,采取网络规划、防火墙技术,核心交换上的访问控制技术、病毒防治软件、系统补丁更新、数据备份、重点用户管理、用户培训等多方面的措施,构建基于校园网平台的网络病毒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述了华北落叶松鞘蛾的生活史等生物学特性以及落叶松受害性状,并讨论了基础防治措施的优劣,提出若干综合防治方式,给出了其理论依据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国内外网瘾问题研究的实践经验的理性分析,从青少年网瘾概念界定入手,探讨了青少年网瘾现状及基本类型;再从网络特性、青少年自身因素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网瘾成因进行分析;最后,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建立“三位一体”网瘾外部综合监控机制;以期通过青少年网瘾问题的理论研究,推动我国青少年网瘾监控和防治实践。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二恶英的理化特性、危害及其生成机理,重点介绍了钢铁工业的烧结和电炉生产过程中二恶英的产生成因、排放量因子以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客观、辩证地分析了我国荒漠化防治传统组织模式以及中国农户式生产组织方式的利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荒漠化地区的文化特点和自然资源的特性,并符合中国西北地区工作规律的荒漠化防治"内散外敛型"组织模式,这有利于有限水资源的集约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8.
在家禽的疫病防治中,安全、有效地使用药物,必须注意下面几个问题。1、根据药物特性,妥善保存,确保药物质量和用药安全。药物的保存与药物的质量关系极大,但往往容易被忽视,造成药物变质、失效,贻误病情,甚至引起意外事故。因此,在药物保存中必须根据药物的特性,在做好分类  相似文献   

9.
教师由于其工作特性会产生多种职业病,若不注意防治和保健,将会对身体健康和工作产生很大的危害.下面就教师中常见的几种职业病的防治与保健谈一点看法.1、咽喉炎教师用语言授课,传播知识,教育学生.由于工作量大和不注意保健,致使一些教师患上了  相似文献   

10.
海洋观测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美国和欧洲等地海洋科研机构对海洋观测系统的经济效益的研究及文献的系统回顾 ,从海洋观测系统的经济学特性、对不同产业类型的经济影响评价等进行全面评述 ,并对海洋观测系统对我国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经济贡献进行简要分析 ,就可初步总结海洋观测系统的公共产品属性和其社会经济贡献 ,并对我国参与全球及地区性海洋观测系统的意义得出积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采用聚丙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研究了正常草鱼和温和气单胞菌感染的草鱼的肝脏、肾脏、心脏、鳃及血清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研究结果表明:正常草鱼和被感染草鱼的LDH同工酶谱均具有组织和器官特异性;被感染草鱼的LDH同工酶酶谱显然不同于正常草鱼的LDH同工酶酶谱,温和气单胞菌能引起草鱼LDH同工酶酶谱发生特异性变化。  相似文献   

12.
饥饿和再投喂对草鱼鱼种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草鱼鱼种在饥饿和再投喂下血糖浓度和红肌、白肌和肝脏糖原含量的变化 .结果显示 ,饥饿状态下 ,草鱼鱼种肝糖原含量的下降快于血糖浓度的下降 ,饥饿 3d后肝糖原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饥饿 15d血糖浓度显著降低 ,提示草鱼鱼种在饥饿状态下通过分解肝糖原维持血糖浓度 ;再投喂后 ,血糖浓度、肝糖原含量恢复正常 ,但均低于对照组 .饥饿使红肌糖原含量降低 ,并先于白肌糖原含量下降 ,饥饿 1d红肌糖原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饥饿 7d白肌糖原含量显著下降 .再投喂 2 1d红肌糖原含量恢复正常 ,再投喂 7d白肌糖原含量恢复正常 .说明饥饿状态下糖原含量变化越快 ,再投喂后恢复就越慢  相似文献   

13.
运用 2 0个随机引物对草鱼 (Ctenopharyngodonidells)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DNA(Ran 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 ,RAPD)分析 结果表明 ,所用引物都能对草鱼扩增出稳定的RAPD谱带 ,扩增的谱带数在 2~ 1 1之间 ,扩增的片段大小在 0 1kb~ 3 0kb之间 ;其中 ,OPM - 9等 6个引物能在草鱼个体间扩增出多态性片段 ,占引物总数的 33 3% ,OPM - 1等 1 4个引物对草鱼不同个体扩增的谱带是一致的 ,占引物总数的 66 7% ,为草鱼种质资源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将不同培养时间及不同传代次数的病毒用PBS稀释后,感染健康草鱼(5~15 cm),取感染后具有典型症状的草鱼肾脏组织液,对健康草鱼进行重复感染,对其致病和致死率进行统计,并用抗草鱼呼肠孤病毒的单克隆抗体5F11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长期培养(>8 d)的病毒外衣壳脱落,其对草鱼的致病及致死率与完整衣壳感染无显著差异;传代不同次数(1~50代)的病毒对草鱼的致病及致死率无显著差异;复染的草鱼其致病及致死率与初染无显著性差异,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复染的草鱼肾脏冷冻切片能观察到明亮的点状黄绿色荧光.即体外长期培养能导致外衣壳脱落,但这对草鱼呼肠孤病毒的毒力无影响,且体外传代(1~50代)也不影响草鱼呼肠孤病毒的毒力.  相似文献   

15.
在设有4个间隔的玻璃水槽中观察记录10min后40尾草鱼1~+龄草鱼种进入置饵间隔的尾数作为诱食指标。试验了14种植物、9种动物组织的水提取液对试验鱼的诱食效果。其中植物提取液以黑芝麻和菹草效果最好(P<0.01),动物提取液以草鱼和鲦鱼的肌肉提取液效果最好(P<0.05)。商品诱鱼剂“集鱼灵”的诱食效果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植物中,有显著诱食效果(P<0.02)的种类占43%,动物组织提取液的相应比例是56%。芫荽和鱼腥草有轻微的驱避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淡水鱼类养殖历史悠久,最早可溯至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早期池塘养殖主要是鲤鱼,因鲤鱼对生存环境要求不高,可以在封闭水体中自行繁殖,苗种较易获得.汉代出现的《范蠡养鱼经》是我国古代养鲤技术的集大成者,对鱼池建造、鱼苗种的放养、养殖密度等均有记载.至唐代中期,由于政治避讳,传统养鲤业一时衰落.此后,鲢、鳙、青、草“四大家鱼”及鲮鱼等淡水鱼类养殖兴起,由于古代这些鱼类均不能人工繁殖,它们的苗种主要依靠长江及珠江流域渔民捕捞获得,其苗种培育技术至宋代开始见诸记载,元明时期有较大发展,至清代基本成熟.而野生金鱼最早见于唐代文献,主要产自杭州、嘉兴地区,家养金鱼见于南宋文献,饲养技术至明清趋向完善.  相似文献   

17.
杨焕鹏 《东方论坛》2008,(3):118-124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确立及加强对基层政治的控制,对基层政治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对县级以下行政机构的构建和改革是其基层政治革新的重点所在。由于国家对乡村基层政治控制力的薄弱,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县以下行政区划变动频繁。这一时期行政变动最为明显地表现为区、乡镇与保甲三者之间地位的确立与性质,以及他们三者之间的互相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试检采取迷宫法,做了氨基酸单体、氨基酸不同组合,以及一种复合氨基酸与几种植物提取物的混合物对鲤、脚鱼的诱食活性试验。结果表明:1.低浓度的DL一甲硫氨酸对鲤鱼有显著的引诱作用(P<0.05),而高浓度的甘氨酸对鲫鱼则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2.L一缅氨酸+L-组氨酸+L-精氨酸(组合1)对鲤鱼的引诱作用极为显著(P<0.01)。L-本丙氨酸+L-组氨酸+L-精氨酸(组合2)对卿鱼有极强的引诱作用(P<0.01)在组合2中加入10ml丁香油对哪色仍然有极强的引诱作用(p<0.01);当加入10ml15%的香果提取液对鲫鱼引诱效果不显著,但对鲤鱼却有极强的引诱作用(p<0.05);当加入大蒜、香精、丁香等植物提取物则对鲤鲫鱼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  相似文献   

19.
运用 2 0个 10bp随机引物对建鲤 (Cyprinuscarpiovar .jian)和兴国红鲤 (Cyprinuscarpiovar .singuonensis)进行了RAPD -PCR反应。所用引物中 ,除 2个没有扩增产物外 ,其它引物都能对建鲤和兴国红鲤扩增出清晰的RAPD谱带 ,扩增的片段大小在 0 .2kb~ 3.0kb之间。其中 ,8个引物对建鲤个体的扩增有多态现象 ,占引物总数的 40 % ;5个引物对兴国红鲤个体的扩增有多态现象 ,占引物总数的 2 5 %。为建鲤和兴国红鲤RAPD分子标记的建立和品种鉴定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补贴制度作为对我国以往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的突破,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环境治理效益.其创新之处在于通过激励退耕农户经营活动的外部性来实现改善生态环境的社会目标.目前,这一制度正面临着地权残缺、产权主体冲突和限制农户行为的自主性等问题.建立具有私人产权性质的物权化的土地使用权,将社区和农民参与的机制引入退耕还林(草)管理中是未来退耕还林(草)制度的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