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它反帝主要表现为“灭洋仇教”;爱国主要表现为“保大清国”。对于义和团的反帝,虽有反帝方法上的争论,但论者都承认义和团是反帝的,而在爱国上却有反封建和不反封建之分。近代中国人民革命的任务主要是反帝反封建。义和团“灭洋仇教”表现了它的反帝革命性;而“保大清国”却说明它是不反封建的。现就后者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90年前爆发的义和团运动,以它独特的斗争形式和内容席卷中国大地,震惊了资本主义世界。对于中国近代史上这次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少的歧见。这里,我们仅对有关评价义和团运动历史地位的几个问题谈些看法。一如何评价“扶清灭洋”“扶清灭洋”是义和团在斗争中提出的口号,对这个口号的内含和属性,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还是把它看成是义和团的斗争纲领更符合历史实际。理由是: 第一,从字面上看,“扶清”与“灭洋”是并列的,并没有策略与目的之分,也看不出有方  相似文献   

3.
1898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时,一部分义和团组织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随着义和团在北方广大地区迅速发展,这个口号也被各地普遍采用.直到义和团运动被八国联军和清政府基本上镇压下去为止,在近两年时间里,广大团众就是在“扶清灭洋”的旗帜下进行斗争的.  相似文献   

4.
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过程中的特定历史现象,即表现起落干“维新”与“革命”之间,也表现兴起和话动地域的特定社会环境。而特定的社会和地域环境,孕育了义和团“扶清灭洋”这一特定历史内容。因起落于“维新”与“革命”之间,规定了义和团运动的特定历史作用,就是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从此中国人民由自发反抗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结合,发展成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独立、民主、富强新中国的自觉斗争。  相似文献   

5.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伟大的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群众革命运动。根据斗争纲领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整个运动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1899年10月平原战役以前为第一阶段,这是义和团初步发展时期,从山东地区开始,展开了以反帝为主的“灭洋反清”斗争,表现了略具民族革命性质和一定程度的民主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至清末,帝封官,同压迫。我人民,处水火,救翻身,如饥渴。太平军,誓灭清,十四载,终未胜。戊戌年,变新法,仅有日,被扼杀。义和团,兴“灭洋”,维英勇,志难偿。孙中山,倡革命,建会党,反满清。廿世纪,辛亥年,创民国,改民元。袁世凯,篡政权,旧军阀,又翻天。清维亡,民维建,旧社会,质未变。旧革命,终失败,全国人,倍遭害。要革命,完成好,需新党,作领导。  相似文献   

7.
1990年8月21日,清政府下令“克日解散”义和团,并在此之前“叠经降旨,痛加铲除”。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迫使集中于津京地区的义和团成员不得不“潜窜各地”,其中的一部分“渐次入蜀”,与四川的反清秘密组织红灯教等结合,以“灭清剿洋兴汉”的口号召集下层群众进行新的斗争活动。从此,义和团运动的余波猛烈地震憾着清末四川社会。  相似文献   

8.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中国社会正处大变革的时代。新生的资产阶级作为社会的政治势力,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转变时期,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不能不引起资产阶级的极大关注,特别是义和团“灭洋”的口号,不能不成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议论的中心。站在时代最前列的资产阶级,由于吸取了西方先进思想的营养,目睹义和团盲目排外带来的严重后果,他们所发表的种种评议,今天看来,仍有一些不失为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9.
毛主席在历次论述中国近代现代革命历史时,总是把义和团运动看作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一个准备阶段。可见义和团运动是有其正义性和革命性的一面的。但是义和团运动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阶段(我们认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是在辛丑条约后)的农民自发的运动,并且是发生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北部中国。因此,这个运动本身不能不具有严重的落后性。一个林彪“四人帮”的理论家,从其假左真右的立场出发,以尊重“义和团的革命群众运动”为名,完全不顾历史事实,竟把义和团的落后的缺点的一面,也就是义和团“笼统的排外主义”的一面,一概都说成是革命的,把义和团的所作所为都说成是“革命群众的运动”。其目的很明显,是想用历史上的所谓“革命群众运动”来为其现实的反革命政治野心作辩护,为他们的反革命需要服务。我们必须肃清林彪“四人帮”在义和团研究中的流毒,全面地正确地研究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其中主要的就是既要首先肯定义和团运动进步的一面,同时也必须指出义和团运动缺点错误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历史系部分师生配合当前史学界的争论,对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和历史作用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多数同志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压迫的产物,是群众性的自发反抗帝国主义斗争,不存在反封建的性质。当时,突出的民族矛盾掩盖了阶级矛盾,又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自发的群众反帝斗争没有冲击封建制度也没有反对封建势力的总代表清朝政府,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正反映了对清朝统治者认识不足。这也是义和团为什么能够被封建顽固派所利用,鼓动盲目排外,被歪曲而引入歧途,遭致悲剧结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湖南农村民变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南省在辛亥革命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清王朝的残酷压迫 ,是造成中国社会悲剧尤其是农村的贫困与反抗的根本因素。清末湖南的阶级关系由于留学生增加等因素而发生了一些变化。清末的灾荒与民变实在是一对常见的孪生儿 ,湖南的情况可视为典型。会党和农民对帝国主义侵略毫不畏惧 ,使这一时期的民变具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性质。革命党人提出的斗争纲领与农民利益相符 ,这是湖南农村民变与辛亥革命发生关系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2.
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使清王朝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统治危机。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地方督抚势力迅速崛起,权力不断扩大。清王朝的政权结构发生变化,中央权力严重削弱,地方权力增强。它是影响清末政局嬗变的主要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13.
《庚子国变弹词》塑造了一系列异人形象,其中包括张武举。李伯元设计的张武举俨然是江湖人士的代表,他因杀人而投奔朱红灯,本不符合晚清武举的真实生存状况。李伯元这样设计是为了突出张武举的特殊出身,以避免描述下等人升为团众首领的尴尬,反映了作家的等级偏见。《庚子国变弹词》中所记乡村民教冲突以武举纠纷案为引子,突出的是弹词的传奇色彩和暴力内涵。弹词的开头选择张武举为反教方面的代表,恰是数以百计的教案中的一件事,而张武举的形象则集庞三杰、樊秉章等晚清诸多武举人形象于一身。张武举代表的是士绅的精神和行为共性,而非团众的利益。由张武举引出的江湖世界,延续了《庚子国变弹词》民间想象的本色空间,而张武举形象以其特别的出身而成为弹词的亮点。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全面反映了清初的民族斗争,即:应仕与反应仕、尊理学与反理学、“末世”与“盛世”、华夷有别与华夷无别的斗争。作品通过塑造鄙视功名的主人公形象,歌颂了不仕清的民族气节;通过反映劳动人民和广大妇女的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以理杀人”的本质和清朝的黑暗,批判了封建纲常思想,戳穿了清统治者的“盛世”谎言,打碎了反清的思想枷锁,宣传了“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反抗思想。后四十回的民族主义与前八十回是一致的。作品思想是民主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清军入关以后,满汉畛域一直存在,但并没危及到清朝的统治。到了晚清,清政府面临着内部革命者不断起义,汉族官员对满族官员的特权不满,旗人腐化和人才缺乏,八旗兵已经不能成为维护清朝统治的力量而成为清政府的负担,还有外部列强的步步进逼等问题。清政府不得不着手化除满汉畛域,以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  相似文献   

16.
唐贺知章《龙瑞宫记》摩崖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绍兴宛委山唐贺知章《龙瑞宫记》摩崖 ,人多以为是唐时原刻。经考 ,该摩崖在宋嘉泰间已漫灭 ,嘉定间郡守汪纲重刻 ,清嘉庆中又经好事者重度勾勒 ,遂显今貌。文中“秘书监”三字系后人加刻。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年代以来,《水浒传》主题研究最为主流的观点是“农民起义”说。这种“权威”观点不仅对《水浒传》研究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还严重殃及《荡寇志》的学术命运,使这部小说长期遭受意识形态歧视,不能接受正常的学术关怀。在新时期学术研究理性、多元发展的大背景下,欲使《荡寇志》研究在规模、质量等方面跃升新的境界,要务之一就是要放弃《水浒传》研究中“农民起义”说的一元化统摄力,回归文本,开展多元阐释。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风起云涌,成为当时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研究民变问题是透视清末社会恶性运行的重要视角。关于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尤其是乡村民变)问题的研究,学界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空白。  相似文献   

19.
清代同治年间陕甘回民大起义对甘肃地区经济状况产生重大影响,直接关系到清廷在西北的政权统治及甘肃民众的生活质量,甚至对清末乃至民国初期甘肃社会的发展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陕甘新驿道沿途为中心,对同治回民大起义后甘肃地区的堡寨兴废、民众生活、军队建设等方面状况进行分析。分析认为,此次大起义破坏了甘肃地区的经济,减少了人口,但同时也给陕甘新驿道沿途部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风气带来了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余栋臣第二次起义与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义和团的起源与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应该是两个问题,尽管有联系。"义和团,起山东",而义和团运动起川东,是余栋臣第二次起义,而非赵三多起义或朱红灯起义拉开义和团运动序幕。因为义和团运动与教案并无实质区别,组织与仪式只是义和团运动的一些外在特征,余栋臣第二次起义与义和团运动在一些主要方面相同或相近,余栋臣第二次起义直接推动半个河山的义和团运动,并与义和团运动爆发有内在联系。突破"山东说"、"北方说",可能会看到一个更为完整的义和团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