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6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中国近代,城乡联系不断加强,矛盾也随之加剧.城市攫取着乡村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却对农村的助推乏力.到20世纪前期,城乡关系失衡,一边是现代化程度日益增强的大城市,另一边是贫困落后的广大乡村.乡村在与城市的产品交易中地位下降,租税负担沉重,资金、青壮劳动力、社会精英纷纷流向城市,社会话语权渐失,乡村处于弱势地位,在江苏地区表现明显.这成为当时乡村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结构性紧张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前十年 ,下层群众的民变是促动辛亥革命酝酿、发生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而苏北民变对江苏省在辛亥革命中和平光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对辛亥革命前十年苏北民变的状况、原因、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
樊翠花  王鸿斌 《理论界》2014,(12):126-130
清末民初,上海发生了一系列臭风潮,其根源在于上海城市公共卫生管理改革带来的利益结构的调整与变化。粪夫、粪头、清洁所承包人、市政当局等围绕粪秽利益的分配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农民、粪夫要求维持生计,粪头与清洁所承包商追逐粪秽利润,市政当局占用清洁费。各方对城市公共卫生治理的改革不能达成共识,上海市政当局很难妥善处理各方利益诉求。粪秽之争阻碍了城市公共卫生管理改革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风起云涌,成为当时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研究民变问题是透视清末社会恶性运行的重要视角。关于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尤其是乡村民变)问题的研究,学界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空白。  相似文献   
5.
清末户口调查在各地引发了频繁的反抗风潮,江苏成为反户口调查事件发生频率最高、范围最广的地区.政府执政能力欠缺、苛政积重难返、官绅行径丑劣、政府宣传不力、乡民防范心理过度等,是乡民采取集体行动的重要因素.反户口调查风潮等各种民变彼此交织,打击了乡村官绅权威,延缓了地方自治进程.反户口调查风潮既是清政府合法性危机的结果,又导致了其合法性进一步式微.  相似文献   
6.
清末宣统年间的户口调查引发了频繁的反抗风潮,江苏成为反户口调查事件发生频率最高、范围最广的地区。这主要是苛政积重难返、官绅行径丑劣、调查布署混乱、新政宣传缺失、乡民心智未开、迷信心理作祟、朝廷威信丧失、谣言大行其道等因素合力驱动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清末十年间,江苏频发的自然灾害打断了灾区民众正常的生产生活进程,又由于清政府不具备防灾抗灾能力,致使社会更加动荡,人心惶恐,群体心理失常。清末江苏农民反饥饿抢米风潮的形成是自然灾害频仍与清政府无力组织防灾抗灾双重因素导致的。  相似文献   
8.
樊翠花 《南方论刊》2009,(12):59-61
清末,各地的民变风起云涌,江苏是民变的典型省份,直接威胁政府统治。尽管清政府采取了“抚剿结合,弹压为主”、严防匪民结合、查禁谣言、加强宣传等诸多“应变”举措,试图将民变尽快平息下去,或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取得减少或阻止民变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清末乡村社会长期动荡,天灾人祸屡现。处境窘困的乡民时常面临生死抉择,群体危机日渐严重,社会心理失衡,他们以侵犯官绅富户、抗粮抗捐、打、砸、抢、烧等越轨行为以求解脱和宣泄。由于不断强化的挫折心理、生存危机心理、崇信谣言的心理、从众心理和英雄情结等群体心理因素的隐性作用,乡民们在合适的情境下就极可能选择集体行动。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此伏彼起的群体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乡民猜疑、恐惧、期盼、失落、愤懑等群体心理情感的外化。  相似文献   
10.
轮船招商局崛起发展于西方航运公司严厉排挤和制约的时代,它采取怎样的经营管理技巧以争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成为了一种必须。本文将探究轮船招商局如何运用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杠杆激励股东和员工,在夹缝中求生存,以追求更大的利润。尽管其激励机制还不完善,但对今天企业管理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