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城乡统筹理论的演进与展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城乡关系理论主要分为城乡不平衡发展理论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理论两大类型.城乡不平衡发展理论又分为城市偏向论和乡村偏向论.城市偏向论的理论支持是增长极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等,乡村偏向论的理论支持主要是城市发展战略理论和选择性封闭空间理论等.早期的城乡协调理论,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实力的影响,一般带有空想的色彩和理论上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实力已经具备了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实力和条件,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城乡统筹的实质是城乡统筹规划与谋划,城乡统筹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城乡产业的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的统筹等;城乡统筹发生的基本条件为人均GDP 2000美元;城乡统筹的目标具有多重性;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城乡统筹应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应从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农民土地财产权和公共产品供给等为城乡统筹提供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有20多年时间,但发展层次大多处于低水平的“农家乐”阶段,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建设将是破解之道.乡村旅游是城乡文化接触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城市文化以其鲜明的现代化、市场化等特征,强势地冲击着乡村文化.城乡文化涵化的结果,一方面是乡村文化的振兴;另一方面是乡村文化的同化、商品化.从涵化理论出发,加强中国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建设,应确立乡村文化的地位,建立“农民主体、政府扶持”的文化创新体制,在旅游者和旅游利益相关者中倡导负责任旅游.  相似文献   

3.
城乡结构:中国社会转型中的迟滞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试图从制度性层面和关系性层面对我国城乡结构做出一些新的解读和分析。作者认为,我国城乡结构不只是城市与乡村的区域或空间关系,而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身份性二元社会地位体系,它体现的是城乡居民在基本权利、社会地位、资源享受上的不平等和不合理。如果不改变这样的城乡结构,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都会遭遇挑战。当前我国城乡严重失衡、城乡差别不断扩大等问题得不到解决,似乎成为社会痼疾,症结就在于存在这样的城乡结构。改变城乡结构作为社会结构的属性,是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对于国家来说,最关键、最首要的任务是推进新一轮的城乡体制综合性改革。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乡村空心化问题实质上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关系非均衡发展状态的一种空间表现.在城乡经济互通导向下,空心村产业规划中应为来自城市的资金、技术、信息留有空间;而空心村也应借助科技和信息平台更直接的为城市经济服务.城乡空间互置使得在更便捷的城镇用地开拓乡村工业发展空间和将空心村综合开发形成市民游憩空间甚至生活空间成为可能.城乡文化互融有利于城市文化经营理念带动乡村文化复兴与产业化,也有利于城市文化因为传统乡村文化的融入而找到民族性的根基.城乡风貌互补倡导在保持洁净安全前提下,城市风貌和乡村风貌各自的特色塑造.以上方法已经应用于小南京村美好乡村综合示范区总体规划实践中.  相似文献   

5.
隋唐五代时期,古代中国一致性与一元化城乡关系有所松动,乡村已非单纯农民聚居地和从属城市权力系统基层单位,地方政权中心所在之城市统治农村据点的角色已有改变,城乡关系由之前农村单方面依附城市转向城市与乡村之互动,草市于城乡相互作用与乡村市镇化中充当无可替代的角色,逐步实现自发性组织至官市化市场地位的提升,商品经济需求、草市内在机能、官方政治运作、市场管理革新等诸多因素是为草市完成历史性转型基础要件,亦为草市向市镇过渡提供了难得契机。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现代城市发育最早、城市化水平最高、城市体系最完备的地区之一。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形成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乡村工业化与城镇(市)化协调城乡发展的模式。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一般经验有:城乡互动发展、以小城镇为主体和乡镇企业的集聚化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些经验对西部地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启示是:以乡村城镇化推进西部城乡一体化、以城镇的城市化加快西部城乡一体化、以乡村工业化推进西部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7.
户口制度改革的推进,使得原来的城乡社会分割有所淡化,但在青年群体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城乡分割,这种分割导致青年人口的社会经济分化,而且原来存在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城乡分割,被移入城市社会之中,在生活于城市的人们中建立起新的社会壁垒.这表明城乡的不平等没有随着户口制度的弱化而消除,相反,存在于老一代人中的城乡不平等传递到了青年一代身上,而且通过这种代际传递,城乡不平等固化为阶级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8.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开发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城乡统筹发展,是基于城乡二元结构性矛盾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其目标是在城乡互动、优势互补的发展进程中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农民发展状况,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沟通城乡社会经济的桥梁和纽带,在实现农民增收就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等方面无不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解决城乡统筹一体化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乡光棍现象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光棍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现实性社会问题。乡村光棍以被动光棍为主流,城市光棍以主动光棍为主体。农村婚姻场域的变迁是乡村被动光棍产生的主要原因,独身主义、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等现代性理念是城市主动光棍产生的重要原因。无论是乡村被动光棍还是城市主动光棍,其广泛存在都是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威胁。因此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调节好现阶段人口出生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通过发展经济并从思想观念等方面入手解决城乡光棍问题,有效促进城乡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文章基于城乡统筹的视角探索大连乡村旅游发展,阐述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提出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建议,希冀本研究为其他滨海城市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子女留守农村是国家现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安排的结果,也是城乡两种不同社会与文明推拉合力作用的产物,但更是作为父母的农民工在迁移流动中的理性抉择与意识建构.城市生存境遇、乡村归属意识及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等是农民工让子女留守的重要因素.农民工子女留守现象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无论是为人父母的农民工,还是城市与农村的政府,都应理性面对,做到有所为和不为.  相似文献   

12.
共同体是具有共同利益诉求和伦理取向的群体。现代性和市场经济的持续作用瓦解了传统乡村共同体,但这也为新型乡村共同体的重建提供了契机。当前应该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下,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要求,建设以乡村政治共同体、乡村经济共同体、乡村伦理共同体、乡村精神共同体为主的四位一体的新型乡村共同体。其基本目标是实现乡村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和谐、文明进步、人民幸福;有效连接城市社会,实现城乡社会和谐互动、一体发展,维护整体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相似文献   

13.
在"后改革时代"国内游将以城乡经济一体化为背景,呈现出大众化、常态化、群体化、健身化、休闲化、生态化等六大趋势.乡村旅游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栽体与助动器,它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城乡文化观念一体化、城乡生活方式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市场体系一体化等.为此,通过强化乡村旅游的理念、统一乡村旅游的规划与开发、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保持乡村旅游的原生态、延长乡村旅游的产业链、加强乡村旅游资金的投入等措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相似文献   

14.
采取层级分离法,从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逐一对“城乡文化一体化”进行剖析,即通过分别解析“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城乡文化一体化”来理解和把握“城乡文化一体化”的涵义.基于此,“城乡文化一体化”的涵义可解释为,在特定的行政区域内,把城乡文化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以乡村文化发展为中心,通过城乡社会文化资源和文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以城市文化发展带动乡村文化发展、以乡村文化发展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实现这个区域内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则要突出以农村为中心,满足农村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积极挖掘和开发优秀的农村地方特色文化,注重农村文化服务的供给与文化服务需求的衔接与平衡.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二重性:对立与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关系问题是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课题,对这一问题加以探究,有益于从广角度和深层次揭示社会经济的变迁态势。近代以来,以对外开埠通商和新式工业在城市兴起、发展为契机,传统城乡关系开始转型,旧式城乡“无差别的统一”关系日益明显地向“对立统一”关系转变,城乡间既对立又统一的二重性关系成为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一方面。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有效地增强了城乡间的经济联系,城市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半殖民、半封建的畸形社会经济结构,又弱化了城乡关系中联系性加强所产生的对城乡发展的积极性拉动作用。城市的发展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其对乡村剥削与掠夺的基础之上的,致使两者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并最终滞缓了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传统社会中的城乡关系在工业化过程中逐渐演化为一种新型关系。乡村在以农业资源支持城市发展的同时,城市也在以不同的方式促成了乡村的变迁。高阳织布业依靠天津提供的技术和棉纱,实现了“技术革命”和“原料革命”,依靠天津提供的市场与金融服务构建起产销体系,而得以兴盛和发展。这表明良性互动的城乡关系以及城乡间产业结构的重塑是乡村工业变迁的动力所在。从城乡关系变动的角度思考近代乡村工业的变迁,探索其内在逻辑,对当今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处于瓶颈期,相关理论转化和指导实践面临诸多困难.基于乡村度假旅游需求提高的市场需求、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和管理办法的制度壁垒、社会交换理论和乡村后生产主义的理论基础,文章提出了城乡社会交换理论,以理解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从该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市场驱动和政策推动建立城乡要素双向交换的平台与通道,将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城乡社会交换理论未来在乡村旅游研究中的三个重点拓展方向为,打破制度壁垒,发展居住旅游;立足地域特色,调整城乡产业结构;构建多元主体社会关系网络,激发城乡社会活力.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快速的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呈现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城乡结构位置中的村庄,在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以及发展现状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类型分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根据不同城乡结构位置中,村庄内生性基础结构分化的现实基础分类推进。城市吸纳型村庄具有靠近城市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村庄人口社会结构完整,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程度高,经济社会系统全面被城市所吸纳,城乡融合发展是这类村庄乡村振兴的实施方向。城乡互动型村庄主要通过劳动力的城乡流动实现城乡关联,在人口流动和乡村资源配置中,形成了以中坚农民和老年人为主体的村庄经济社会结构,这类农业型村庄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和城镇化稳定器的功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基本秩序,是进行乡村建设的基本方向。偏远村庄由于远离城镇以及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着人口不断流失与村庄空心化的考验,因此这类村庄应探索生态保护为基础的乡村转型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W.A.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结构理论"为我们研究城市与乡村的结构关系提供了基本方法和视角。但是,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们发现刘易斯两分法的"理想社会类型"分类与当前社会现实相差甚远,甚至在误导我们认识这个社会。我们要立足于城乡社会发展现状,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多梯度性分析,在全国整体层面上考虑城乡一体化的理论逻辑与操作策略问题,进而提升我们认识、管理这个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城郊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旅游社区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城郊乡村旅游及其社区发展,从城市社会地理学视角对乡村旅游社区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在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充分体现社会公正,提高城市社区居民生活质量,重塑城乡一体化的乡村旅游景区与社区的区域功能,并构建相应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