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情力是站在他人的立场,设身处地的去理解他人的情绪、感受、想法,并且能对他人的感受产生情感共鸣,实质上反映的是人际之间的理解、平等与尊重,与群众建立和维系深厚的情感关系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基于此,领导干部应避免歧视和偏见,站在群众的立场,思考群众的问题,在认知上达到与群众的共情;也应怀揣一颗爱心,主动融入群众之中,以解民忧赢得群众的真情;领导干部还应工作积极"入情",要用真心读懂群众,并能学会倾听群众心声,从积极倾听中发现矛盾和问题,把对群众的真情落实在为民谋福祉的实践工作中,做到行为共情.  相似文献   

2.
历史科学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历史评价是人们对历史内容经过思维活动作出的判断,而人类之高度思维是极其发达的、活跃的、灵敏的,所以,必有情感影响于历史评价,这是理所当然的.对历史评价产生影响的诸多情感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阶级情感.自有文字的历史以来,人类便进入了阶级社会,各阶级在对历史评价时,无不受阶级情感的支配,打上阶级的烙印.阶级情感的源出,一是本阶级自身所具有的观点与立场,可谓自随因素;二是前一个阶级社会中相应的阶级的观点与立场的变异,可谓继承因素.阶级情感有时会因阶级利益的需要,阶级地位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民族情感.在国家消亡之前,这种情感将一直成为影响人们评价历史的重要因素.当富有民族情感的历史画卷由史学工作者展现于国民面前的时候,就会激起广泛的爱国情绪,并转而进一步引发历史评价中的民族情感.第三,政治情感.这种情感往往是适应某种政治需要而产生的,且容易卷入一场特定的政治运动.比起阶级情感与民族情感,某些政治情感会更加呈现出短暂性、速转性,比较缺乏长期的稳定性.第四,时代情感.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人类的思维活动不断踏入一个又一个新的境界,具有了相应的时代特征.时代的特征塑铸了时代的情感,时代的情感作用于  相似文献   

3.
情感因素对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改进外语教学的探索中,教与学双方情感沟通、情感激发和情感控制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学生作为能动的学习主体对英语学习的情感体验有明显的动力性作用,学生只有对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教师需要以情感激发情感,营造出生动活跃的学习氛围.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构建起有效的师生互动.  相似文献   

4.
艾青诗歌中表现了“救世者”、“创世者”的宗教情感,这种情感的形成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其社会思想、审美思想、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使其诗歌具有世代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5.
法律情感在正义指引和自我利益驱使的基础上产生,在法律内外运作中有自身的逻辑,并集中表现在法律程序化的立法、司法、执法各个环节.立法文本中法律情感往往是隐藏在深层结构中的潜入(以《婚姻法》为例);而在司法场域中法律情感通过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得以活化(见杨斌拯救女囚的案例);执法则由于面临广阔社会时空及复杂人性因素而需要适用符合人心的情感(以“禁放令”和“禁酒令”为例).法律文本诉诸情感的明说、法律适用情感“度”的把握、法律合情性原则的建立,是构建合理合法的法律所必须的.  相似文献   

6.
情感的互动特质:交换、沟通与平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景萍 《江汉论坛》2007,(9):138-142
在人与人的情感互动过程中,表现出情感的社会交换性、情感的沟通性和情感的平等性等重要特质.情感交换指的是在具有期望情感回报的关系中进行的情感投资,情感沟通是各种情感意义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情感平等则强调情感互动中的情感权利和情感民主.在上述每一种情感互动的特质中,都有着各自的理路和特征,也必须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相似文献   

7.
情感是人类主体对事物能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具有消极和积极的双重属性,积极的道德情感对人的良好的道德品格的形成和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既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也是促进思想品德知行转化的重要环节.为此,基于情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提出了调动学生学习"情感"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工作是争取人心的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于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其中情感认同是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目标。情感认同以其倾向性、感染性和稳定性的内在特性,成为深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心理根基。情感认同的作用机理表现为能够有效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凝聚力和践行力。从优化路径看,必须在利益满足中激发主流意识形态情感认同,在政治仪式中增进主流意识形态情感认同,在网络空间中深化主流意识形态情感认同,在文化浸润中升华主流意识形态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艺术情感不是自然生成的东西,而是在具体的艺术创造过程中才孕育产生、逐渐成熟的"生成物”.它是一种在艺术创造活动中不断运动,不停地流动生产的情感.艺术情感的运动生成大体要经历"最初的唤起”、"积累和养育”、"改造和升华”三个阶段,才能生产一股"心会神融”、"物我俱化”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男女之同情感的产生是人的本能.在儒家礼教闭锁世界中生活的妇女,个人的情感被礼教所禁锢、压抑.礼教时妇女性情的过分压抑,以及现实婚姻制度中"老夫少妻"现象的普遍存在,致使妇女的情感无法得到室泄,性欲更是难以满足,随之也就导致了晚明盛行一时的"偷情"乃至"通奸"之风.本文对明代妇女形形色色的情感表达方式及多姿多彩的性情生活进行了系统考察,进而指出,明代妇女的性情生活开始流于畸形,而"人妖"的出现乃至妇女同性恋的流行,大抵就是最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4,(5):14-20
儒家情感理论的第一原理是情由性定:性情一体、情由性出、性善情邪、性体情用。人性是情感的基础,情感则是人性的自发与自然发展的结果。这揭示了情感的器质性或生理性基础,但是这类情感是被动的。当情感不当时,人类只能够依靠外力来控制情感。在控制情感的过程中,行为人也失去了自己。这和西方的依靠自由意志而产生的情感以及自己能够掌控情感的思路完全不同。后者能够成为自己情感的主人,而在儒家情感理论体系中,情感是被动的,自己无为。  相似文献   

12.
发愤著书说,是我国古典情感美学思想中一个突出的理论观点.作为一种美学观,它重在主体内心怨愤情感的自由抒发,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美学思想,在我国文艺美学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文艺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鉴于这一理论问题至今未得到全面深入的分析,本文专此试作论述.  相似文献   

13.
家庭本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对当今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也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广告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也自觉不自觉地包含了家庭文化的因素.文章从家庭文化及其衍发的四个方面,即人伦关怀、游予文化、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感以及绿色意识来看其在广告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批评性谈话,在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是一种辅助性的,但又是常用的、十分重要的教育手段.它从否定方面告诉学生,什么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会产生哪些不良的后果,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坚定学生的道德意志,指出学生道德行为的正确方向.良好的批评性谈话,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学业的长进,人才健康的成长,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情本体”理论是李泽厚实践美学观中的核心观点,作为哲学思想的“情本体”具有双重品格:既是一种积极的情感评价,又具有形而上的内涵.《闯关东》叙事结构中以“情”作为“本体”,既诗性演绎着故事情节,又刻画出有情有义的朱开山、亲善慈爱的“文他娘”和坚韧悲情的鲜儿等形象.观众在情感乌托邦世界中沐浴着“诗教”文化,在日常情感体验中产生家园认同感,并由一己之情上升到家国之爱.《闯关东》在“讲故事”的同时向观众播撒情感,在演绎“情本体”过程中践行伦理文化实践,这一“美善统一”的内蕴既是中国传统诗教文化在当代的回响,更是《闯关东》带给我们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6.
对情感现象的研究是舍勒现象学的一项基本工作,情感先天论则是其情感现象学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康德形式先天论的现象学批判以及对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修正,舍勒试图确立情感现象独特的先天内涵,并揭示出感受、偏好和爱在价值认识过程中的先天法则及奠基关系.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诗词的悲剧诗格形成于他不断反拨历史积习的惰性,不断向自我挑战的悲剧超越意志.在悲剧超越进程中,斗争精神带来的崇高感也伴随着即起的怜悯情感带来的悲剧感.诗人在深刻洞察体验历史的社会的生命的悲剧质以后才对恐惧意识有更清醒更冷静的认识,所以悲剧正题意象的悲音比慷慨的崇高更强劲更激昂.暧昧的痛苦在具体拟化为诗词意象时,通过艺术的距离化而间隔,产生恐惧;又通过物象与心象的相似性而拉拢,产生怜悯.这两段情感张力构成了悲剧反题意象的张弛,伟人的苍凉情感在诗词冲突的肌綮中彰显.  相似文献   

18.
1.教师自身必须充满热情在每堂课中,教师都必须激起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教师自然也应充满热切的希望和期盼心理,将自身的情感与学生情感融合在一起。对你的工作具有自豪感,对你的职业表现出极高的热情。皮亚杰认为,学习是基于行为的内在欲望而必然产生的,所以,如果有人不愿意学习,那么一定是有某种外在力量在抑制着这  相似文献   

19.
藏族“赔命价”回潮是近来关注较多的问题。围绕该问题所产生的研究成果均遗漏了对个体行动者情感维度的分析。文章以科林斯的情感能量理论为依托,通过阐释情感能量驱动个体决策的运作机理,展现藏族传统“赔命价”仪式中产生的情感流和长期情感状态,认为在当前的刑事司法体制中,负载“自信”、“热情”、“成员归属感”等高端情感能量的符号性缺失是导致其功能不济与“赔命价”回潮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注重情感效能的刑事和解将是一个可欲的替代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在音乐体验中,情感反应是将音乐所唤起的情感作为我们自己的情感来体验的,是将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理生活的情感,投射到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感世界中去.音乐可以表现和激发人的情感,情感作为音乐的内容已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普遍的内心体验,是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音乐可以激化人的情感,并且能使人获得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