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省考古所与省长城赞助办公室,对辽宁境内的明长城,经五年的考察发掘,取得了重大成果:一、发现一片石古战场和万里长城第一桥;二、考定明代辽东镇长城的东西两端;三、认定九门口长城是巨大的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2.
万里长城东起鸭绿江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东西南北纵横着许多道绵延起伏、气势磅礴的古代城墙,这就是被称为世界历史奇迹的万里长城。但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一提万里长城就是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其实万里长城何止万里,东起不是山海关,西止也不是嘉峪关,只因为这段长城现在保存完好,才给人们留下了这种印象。因为我今天讲万里长城的辽东段,即辽东长城。所以先谈谈万里长城东起鸭绿江的问题。我国曾经三次大规模地修筑万里长城,第一次是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修筑的秦长城。据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  相似文献   

3.
正在这个世界上,中国的万里长城也算是大名鼎鼎,人人皆知了。但除了中国的万里长城,在英国的不列颠岛上也有一条长城您听说过吗?英国这条长城就叫哈德良长城,而且在欧洲颇有名气。这条英国版长城是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下令修建的,所以也称为哈德良长城。哈德良长城至今已经有1800多年历史,是罗马帝国在占领不列颠时修建的,从建成后到弃守,它一直是罗马帝国的西北边界。哈德良  相似文献   

4.
一、从“爱我中华,修我长城”说起 在“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爱国活动中,我们不能不缅怀历史上一些对于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起了积极作用的杰出人物。这也使我想起了与我们今天要维修或修复的这一段长城有密切关系的明朝的“救时宰相”张居正。 原来,今天通常所说的长城,并不是指的秦长城。秦朝于公元前214年完成长城,乃是把战国时秦、赵、燕原有的北边防御工事,加以修缮并使之连贯,“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资治通鉴》卷7)这就是早期的“万里长城”。而  相似文献   

5.
中国万里长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征调民工,将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俗称万里长城。以后许多朝代都对长城加以修筑。经过数千年风吹雨打,至今, 长城仍有遗迹残存。  相似文献   

6.
大同境内拥有493公里以沧桑、古朴、悠远为特色的万里长城,在空间分布上有外长城、内长城,在时间分布上有赵长城、汉长城、北魏长城、北齐长城、明长城等丰富资源,在附属配置上有保存得相对完整且星罗棋布的烽、燧、关、城、堡、卫、皂、寨、台、墩,可谓原汁原味的"长城博物馆"。作为大同人,我根据几年来的研究,先捋出守口堡、李二口、镇川口、得胜堡、保安堡、镇边堡、镇川口、狼牙口、摩天岭、凌云口、威鲁堡、保平堡、桦门堡、镇边堡、宁鲁堡、方山长城、威鲁堡、月华池、云冈堡、落子洼等几十个节点,在此基础上圈定"大同长城新八景"。  相似文献   

7.
<正> 偏关,古称偏头,是万里长城的一个支点,座落在万里外长城和千里内长城的接头处。偏关在山西最西北,和内蒙以长城为界,与后套只一水相隔。是山西西北的门户。史称“晋之西北有三关,而偏头视宁雁鼎分而锁钥独最”。古代,偏关常为山西政权和塞北游牧政权争夺的焦点。明代,苗朝阳  相似文献   

8.
自《诗经》开始,就有关于宁夏长城雏形的描写,后世诗人逐渐将长城与西北边疆地域风貌、民族交融紧密联系起来,不断丰富古代长城主题诗歌的审美意蕴与精神内涵。古代长城主题诗歌是彰显长城文化的文学镜像,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其中宁夏长城主题诗歌生动展现了古代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图景,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凝聚的历史进程。从历时性出发,梳理古代宁夏长城主题诗歌创作概况及艺术风貌,剖析其所承载的人文精神与历史意蕴,揭示古代长城主题诗歌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历史价值,彰显长城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社区》2007,(16)
20世纪80年代,国外有媒体报道说,中国有两个长城,一个是万里长城,另一个是白色铁路长城。可见,当年铁路沿线主要由丢弃的泡沫餐盒构成的风景有多么壮观。如今,数年过去,铁路沿线大大改观,早已没了白色污染。这一可喜变化,与一些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环保专家、2007年央视3·15贡献奖候选人董金狮就是其中一员。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万里长城为界线的南北广大地域所构成的长城带,是历史上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过渡地带。经济、文化的交流是长城带民族关系的核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的大背景下,深入挖掘长城带所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你知道世界上第二大长城在哪儿吗?其实就是印度长城。我国古代的万里长城是举世闻名的奇迹工程,很多人以为它是我国独有的建筑工程,但其实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像长城这样的防御工事,在印度也有一座古长城,它指的是昆巴哈尔堡的外围城墙。昆巴哈尔堡坐落在印度北部拉贾斯坦邦的乌代布尔附近,堡垒始建于15世纪,距今已经有600多年历史了,它是  相似文献   

12.
根据历史资料、考古材料互相印证,长城外古代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应如此划分:东胡族活动于燕长城以南的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林胡族则可能在呼和浩特以南从包头到梁城这一地域;仪渠戎则居住在宁夏与甘肃一带;楼烦部族、白羊部族居住于鄂尔多斯西北地区;匈奴部族早期则居住在鄂尔多斯西部和北部,东连东胡,西南邻月氏。  相似文献   

13.
“万里长城建造时”:卡夫卡的中国神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批评的策略在于分析所谓"单个文本或作家与其所属的复杂文本集合体之间的动态关系",因为构成文本意义的,是文本所在的话语传统。解读卡夫卡的《万里长城建造时》,具有诗学与汉学的双重意义。它揭示了文学想象与表述的内在意义结构,重建了西方文化构筑中国的长城神话的话语传统,"长城"从一个历史建筑变成具有"他者"意义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流行一种说法,“大运河”之名源于1958年淮阴生产的“大运河”牌香烟。这是没有根据的,大运河名称由来已久,多指元代以来形成的京杭大运河。最早称呼“大运河”的是欧美人,几百年来西方人用伟大、雄伟壮丽称呼长城和大运河。我国多称“运河”,晚清民国也开始称呼“大运河”,同时继续称“运河”,也偶尔称“中国大运河”。2013年,国家文物局将“中国大运河”作为遗产名称写入申遗文本,赋予其新的含义。万里长城或长城是中国古代文献的名称,西方话语强调了伟大防御功能,翻译则入乡随俗,沿用了中国传统的名称,体现其线形长度特征。运河是中国古代文献通称,受西方影响,近代以后“大运河”名称渐为中国学术界和社会接受并采用,现在已经成为最常用的名称。直译“大运河”凸显了大运河的博大精深:国家工程、庞大的水运体系和举世无双的体量。  相似文献   

15.
宋惕冰 《中华魂》2014,(20):24-25
2012年5月16日《北京晚报》以“万里长城第一人”为题报道了古建筑学泰斗罗哲文辞世的消息,全国文物界的同行无不感到震惊,我与罗先生共事多年,在深感悲痛的同时,不禁回忆起一段与他合编《北京志·长城志》的往事。  相似文献   

16.
万里长城万里遥,横卧燕京知多少?1986年8月,地质矿产部地质遥感中心运用现代化的遥感技术,得出结论:横亘北京地区的长城呈半环状,分布于北部燕山之中,从东到西,全长约629公里,共有城台827座,关口71座。根据勘测,北京地区现存的明长城中,尤以八达岭、金山岭、;司马台、黄花城、慕田峪等段最为完好,城墙走势蔚为壮观。近年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八达岭、慕田峪、金山岭三处,已开辟为著名的游览区。除国家先后投入巨大财力修复长城外,各种配套的服务设施也日趋完备。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这些长城景点近年来接待中外游客…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从生态人类学角度,运用某些人类学研究方法,结合实地调查资料和文献资料,分析了宁夏南部山区贫困的根源。笔者认为,生态人类学的整体观帮助我们从整体到个体地把握并研究生态、技术与人或社会之间的真正关系。从这一视角考察,我们了解到造成宁夏西吉县长期贫困的根源有以下几点:生存战略或生存方式极其有限;人口密度大,土地承载力过量;文化素质低下,科技知识贫乏。  相似文献   

18.
“综合开发黄河资源,发展宁夏黄河经济”的战略构想提出后,宁夏社会各界都在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并联系各地区,各部门的实际,制定规划,组织实施。在我们全面贯彻实施黄河经济发展战略中,如何深刻理解和认识“黄河经济”战略构想的基本思想与实质,这是需要认真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此,我们不揣浅陋,发表一孔之见,以讨教于区内外各界有识之士。 一、关于“黄河资源的内涵与黄河经济”的属性问题 在探讨“宁夏黄河经济”发展战略过程中,首先必须弄清黄河资源的内涵与黄河经济的属性这两个概念问题。  相似文献   

19.
秦朝乌氏县是中原政权在宁夏地区第一次正式的行政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意义。秦朝乌氏县是民族融合的据点,形成了最初宁夏的一些大姓,有祭祀文化的特点,也有长城文明的烙印。  相似文献   

20.
作为宁夏唯一的省级文学期刊,《朔方》参与建构且见证了新时期宁夏文学的发展历程。通过对《朔方》的行政归属、功能定位、历史变迁和三次重要改版的梳理,可以看出,《朔方》在竭力扶植本地作家、构建特色地域文化、规划文学展开方向这三个方面有效地介入了新时期宁夏文学的发生。在此意义上,理解新时期宁夏文学,需要从发掘入手,以整理为纲,通过地方性文学史料的多元化,拓宽宁夏文学的研究视野,呈现其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