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王丽英 《北方论丛》2005,(4):103-105
民初政党林立局面是近代政党观念和政党政治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的结果.虽然民国初年政党迭兴是革命带来的新气象,但也反映出民初政党的畸形与病态,它决定了在民初的政争中,政党是不可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一生的道德诉求经历了知识—工具—个人修养三次转型,在晚清民初的“过渡时代”,道德失范成为社会转型的一个显著表征.梁启超在传统心性道德的基础上吸纳西方“公德”新知,以补中国社会改造思想之不足;出于对民初政治转型和共和体制建构的考量,梁启超所提倡之“公德”主要是指与政治有关的政治道德、公民道德;针对大学教育工具化、技术化倾向,梁启超重拾儒家和阳明心学的个人修养论,提倡塑造完美人格,以补知识教育之不足.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的法律辞书编纂与近代西方法学词语的引进及发展互为促进,二者呈现出双向互动的关系.考证“宪法”一词的翻译史与概念史,有助于揭示近代法律词语的生成与演化规律.清末民初的法律辞书作为近代法律语言的记录者,可真实客观地反映西方法律词语传入中国时的最初汉语形态,是研究近代法律词语形成、翻译与传播的理想脚本.  相似文献   

4.
贺根民 《殷都学刊》2008,29(4):89-92
新小说肩负着匡世新民的历史重任登上晚清民初的主流文坛,对传统的检讨与对异域文学的吸纳,形成中国小说观念转型进程继承和反叛的时代特质。中国小说观念展示了社会文化和时代环境选择的巨大威力,中国文学气脉和小说精神在断裂与延续的文学生态中走向崇高,小说观念在自新和他新的文学征程中,实现了文类地位和审美取向的时代转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政治文化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过滤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劳动力市场的划分与大学生择业倾向、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等四种主要因素,并分析其对高校扩招与就业整合政策的影响,提出制定具体政策目标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宪政的信念与追求--《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读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弘弘 《江汉论坛》2002,4(5):91-94
《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揭示了近世的文人学士对宪政的执著追求与至诚信仰,以及他们一生不息地为宪政建设鼓与呼的战斗精神。在中国宪政发展的历程中,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和政治家都留下了它们深深的足迹。历史启示今人,宪法信仰是实现法治的精神支持。宪政思想的普遍传播对于实现宪政至关重要。明确宪政的价值是传播宪政信念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程荃  彭绪兰 《社会科学论坛》2006,25(10):116-119
本文从政治文化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过滤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劳动力市场的划分与大学生择业倾向、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等四种主要因素,并分析其对高校扩招与就业整合政策的影响,提出制定具体政策目标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清季民初,传统的经学范武在学术生态的巨大变迁中巳无力维系其作为典范的功能意义,吐故纳新的范式转换成为继绝信念下学统延续的必然要求.章太炎先生吸纳新知,退"经"于"史",平等诸子,加之博大的学术视野,谨严的研治方法,审慎的治学态度,于现代学术之独立有着深刻的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把握“现代性”的内涵出发,提出了所谓“思想现代性”的问题,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清末民初大量涌现的新名词、新概念的“现代性”历史特征和“现代思想平台”之功能;并从考察一些特殊的新名词新概念的词汇构成特点与价值认同的角度,具体揭示了传统与现代之间复杂的历史关系。  相似文献   

10.
邱培成 《江淮论坛》2003,6(6):135-140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在不断地流变,在清末民初这个社会多变时期,小说观念的演变尤其突出。本文以前期《小说月报》(1910—1920)为例,通过具体考察它对小说的理解,对小说栏名称调整的用意以及对言情小说认识,来审视、解读清末民初小说观念的演变。  相似文献   

11.
一种社会思潮或观念的形成研究 ,只有和其主题词汇的流行与传播程度结合起来考察 ,才能更有说服力。从思想史的角度看 ,中华民族从“自在”发展到“自觉”形态 ,首先表现为一种现代“中华民族”观念或意识生成、强化的历史进程。本文着重考察了清末民初“中华民族”观念从萌生到基本形成 ,也即其主题词的出现、传播、内涵演变的有关历史 ,重在揭示立宪运动特别是辛亥革命与这一观念发展的历史联系 ,并彰显了有关人物的思想“贡献”。  相似文献   

12.
1918年《新青年》以陈大齐为主的批灵学破鬼相,由社会现实问题触发,有明确针对性,是一场不弱于批孔的硬仗,有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但论战中的灵学问题,难说可以盖棺论定.陈大齐跻身《新青年》更重要的意义,是使现代心理学真正进入中国,并有多方面运用,其思想与学术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小说与报刊业之关系探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郭浩帆 《文史哲》2004,1(3):45-50
清末民初是中国新闻事业开始发达的时代,与此同时,近代化报刊也逐渐成为当时小说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媒介。清末民初的小说与报刊业始终保持着密切而微妙复杂的关系。在清末,小说与新闻业呈同步发展的态势;而到民初,与新闻界长期遭受打击和镇压的命运相反,小说事业却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兴盛时期。清末民初的小说有80%登载在报刊上,民初的登载率又远高于清末。除小说专门杂志外,文艺报刊和报纸副刊以及一些综合性报刊也大量登载小说。其中,小说产量与小说杂志数量的走势基本吻合,这说明小说杂志始终是小说和小说理论发表的最主要阵地。以小说杂志为代表的近代报刊业的兴盛促成了中国小说传播方式的变革,并成为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主要载体和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4.
民初崞县民间日常生活中的禁忌,包括服饰禁忌、饮食禁忌、居住禁忌和出行禁忌等类型。日常生活禁忌除表达"避凶趋吉"的愿望外,更具有标识角色、规范行为、维护健康、构建和谐与传播文化等诸种功能,对乡村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是近代中国宪政发轫与实践的重要转型期。维新变法揭开了清末民初宪政实践的序幕,辛亥革命则是清末民初宪政转型的一次重要实践。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清末民初宪政实践的发展依时间的推移由缓变激,渐次演进。考察清末民初的这两次宪政实践活动,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理解和体认宪政。  相似文献   

16.
孟祥晓 《兰州学刊》2014,(11):66-70
清至民初,卫河流域与华北其他地区一样水灾多发。经过对详细统计资料进行梳理分析,归纳出清至民初卫河流域水灾的时空分布特点,以为今天的河流治理提供些许借鉴。研究发现,卫河流域水灾总体上清后期多于清前期,并表现出随时间推移而多发的趋势。具体而言,在时间上呈现出几个水灾发生较密集的时间段,且嘉庆以后水灾日益严重,几乎无年不灾,这与清朝社会由盛转衰有一定的关联性。在空间上,卫河流域各县水灾发生次数以滑县以下为最,但严重水灾的发生次数则以浚县以上的中上游为主,说明上游水灾更易造成严重的损失与后果,此特点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图像传播形式兴起较早,持续几个朝代,但在清朝中后期开始逐渐走向衰落.中国近代图像新闻的兴起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图像新闻传播的形式重新得到重视,图像新闻开始被用来记录社会现实、反映市民生活和针砭时弊.特别是在清末民初年间,图像新闻发挥了记录近代中国社会动荡激变的多维历史断面的作用,并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民国图像"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了清末民初早期维新派的藏书观对中国古代藏书的冲击;进步人士的藏书观对中国古代藏书的批判以及藏书模式的创新与中国古代藏书向近代藏书的演变三大观点,并透过较为翔实的史料,阐述了清末民初中国藏书观的变革与藏书模式的创新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民初骈文小说的创制不失为晚清以降中国小说语言杂糅发展过程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民初文学观念的转移与文学实践面貌的整合具有重要意义。民初小说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把晚清以来历时性的文学语言建构情况,在共时性上全面地展现,体现为骈文、古文、以不同时期古白话为范式的白话、不同程度欧化的白话、不同程度使用方言的白话等语体加以采用。此时,文言的使用在民初小说语言之中又成为一种风气,而白话的小说语言建构相对表现得不太突出。民初小说语言在中国文学语言的现代转型之中并没有取得质的突破,而在内部呈现出相当复杂的内卷化。  相似文献   

20.
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人民政协由界别组成,并通过界别实现政治吸纳功能。政治吸纳是人民政协界别变迁与优化的内在逻辑。人民政协70年是界别吸纳框架、吸纳动力和吸纳策略不断调适的70年。在这一过程中,界别吸纳交叉重叠、涵盖面不足、组织化水平低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弱化了界别吸纳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新时代人民政协界别设置应着眼于统一战线新要求,优化吸纳格局,拓展吸纳范围,提升组织化水平,以更好发挥界别优势,推动人民政协作为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