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美国作家莫里森的第七部小说《宠儿》讲述了南方重建时期,已成为自由人的黑奴重建自我身份的故事。黑人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和重要文化密码——“召唤应答”,作为小说的主要叙事策略,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小说中的人物通过"召唤应答",踏上了一条回归自我,捍卫黑人主体性和尊严的道路;而小说作者则借助于同样的文化密码,开始了她回归非洲传统文化的征程。无论是在语言运用上还是在叙事技巧上,我们都可以从《宠儿》中看到莫里森与黑人本土文化的契合点,而本民族的文化意识更是植入了她灵魂深处。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英里森得奖的理由是她的作品试图回归黑人的文化与传统.黑人性最大的特点就是保护和促进黑人的民族尊严.本文通过分析《宠儿》中的黑人社区、黑人口头传统及黑人神话,发掘了莫里森小说《宠儿》中的黑人性.  相似文献   

3.
托尼·莫里森的《宠儿》中心人物宠儿模糊的多重性身份和最后的神秘结局一直吸引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本文从现实和超现实两个角度分析宠儿在小说中的多重身份及其神秘结局,以此来证明莫里森赋予了这一形象丰富的象征性内涵。  相似文献   

4.
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以炽烈的语言和高度的叙事技巧表现了奴隶制在黑人心灵上的创伤,同时,作为一部黑人文学作品,《宠儿》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丰富的黑人文化蕴涵。本文从鬼魂、群体、口述、语言等方面探索了《宠儿》所蕴含的美国黑人文化,从而说明了《宠儿》是一部如莫里森所说的"不能更改的、无可辩驳"的黑人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5.
略论《宠儿》新旧译本的风格翻译○习传进方银芝托妮·莫里森(ToniMorison)是美国当代享有国际盛誉的黑人女作家,于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宠儿》(Beloved)被公认为她的巅峰之作。莫里森坚持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道路,矢志不渝地表现...  相似文献   

6.
国内学者对《宠儿》的研究不少,但涉及到黑人女性身份问题的很少。该文从女性主义和种族的角度出发,运用身份和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宠儿》中三个女主人公:塞丝、贝比.萨格斯和丹芙进行分析,揭示《宠儿》中黑人女性对身份的寻求及莫里森对黑人妇女和黑人文化出路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小狐狸》是海尔曼最具代表性的南方题材剧。评论者普遍认为,海尔曼倾向于在剧本创作中流露出对传统南方的留恋,以至根据自己的喜好篡改历史进程。因此,比较现实和剧本中的历史进程,以还原该剧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对于《小狐狸》的解读而言,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南方都市报》的传播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翀 《国际公关》2009,(1):67-68
立足于珠三角的《南方都市报》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都市类媒体中的新标杆。尽管近年来网络媒体发展迅猛.但《南方都市报》依然以其权威性、准确性、服务性、实用性等特点,坚挺地迈进“主流大报”的门槛。如何利用《南方都市报》的优势.收获最大的传播效果?笔者结合该媒体的特点,浅谈“四点”法则。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探讨了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所反映的人的自由与存在、选择与责任、博爱与和谐等存在主义思想 ,对《宠儿》提出了一种新的哲学解读  相似文献   

10.
《宠儿》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最著名的一本小说 ,它描写的是美国黑人在奴隶制被废除前后的悲惨遭遇。然而 ,它决不是一本只描写罪恶和悲惨遭遇的小说 ,它的主题是救赎与希望。托尼·莫里森赋予《宠儿》中的植物以三重意象 ,以引导经过罪恶奴隶制劫后余生的美国黑人从毁灭走向再生  相似文献   

11.
托妮.莫里森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当今文学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作家。1987年她的《宠儿》自出版以来,一直倍受文学评论界的关注。对《宠儿》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发现其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点:深度模式的削平;共时性;文本间性;文学中心的转换。  相似文献   

12.
时间与叙事--解读托妮·莫里森的长篇小说《宠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叙事学的手法,分析了莫里森小说<宠儿>中"中心叙事"和"边缘叙事"的内在关系,以及作者的女性化写作带给英语文学界的崭新意义.作者认为,作品中的"黑人经验",以其异质性的视野和技巧,丰富了当代世界文学创作的画廊.  相似文献   

13.
应用勒内·吉拉尔替罪羊机制分析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研究表明,小说的主人公宠儿是奴隶制下黑人社区的替罪羊。小说围绕奴隶制导致的社会和文化危机、给社会造成的普遍混乱;宠儿还魂报复犯下"混乱者"的罪行;宠儿的黑奴女性身份具备被选定为受难者的特殊标记;塞丝杀婴、黑人社区对宠儿的集体驱逐构成暴力本身四个方面的书写便是对勒内·吉拉尔替罪羊机制四个范式的回应。  相似文献   

14.
莫里森的三重"他者"身份,使得她的叙事在正式场合"难以言说"。在《宠儿》文本中,作家在八个"文化代码"中巧妙地植入"双重声音叙事结构",于是,黑人、白人读者通过对代码的破译,都从其中解读出自己期待的"文化信息"。在白人、黑人读者的阅读和评论中,《宠儿》里的沉默得到不断的"言说"。就这样,莫里森巧妙地在《宠儿》文本中开拓了种族"言说"的通道。  相似文献   

15.
《宠儿》是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经典之作。它探讨了蓄奴制对奴隶肉体、精神以及感情的劫掠。黑人女性在奴隶制下饱受的重重磨难及其在黑人解放之后浓郁的心理阴影,都伴随着作品中宠儿的出现而得以彰显。她的游移不定的多重身份对小说的情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可谓是一种压抑的回归。文章借用解构主义的文本阅读策略,多元化地解读宠儿身份的多重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6.
作为他者的宠儿——评莫里森的小说《宠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托尼·莫里森的《宠儿》通过一个魔幻化的人物宠儿,探讨了美国黑人的自我构建这一主题。莫里森从魔幻和现实两个层面为宠儿编织的扑朔迷离的身份使她成为奴隶制罪恶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见证人,她的多重身份使她可以诱导书中不同人物回忆他们各自试图回避的过去,从而宠儿在此扮演了一个他者的角色。重塑自我和主体。  相似文献   

17.
另类叙事作为极端化或非常规化的文学表征形式往往会造成阅读过程中作者编码意图的缺位或扭曲,进而无从准确揭示作品当中所包含的整体认知图式。本文选取莫里森的经典小说《宠儿》,对文中赛丝杀子这一另类叙事加以聚焦,以说明文学中的极端叙事表征形式并非只是出于通常意义上的文学性关注,相反,它旨在通过刻意偏离常规的脚本认知规约以实现作品的深层编码预期。  相似文献   

18.
对神话、民间故事和历史进行改写是托尼·莫里森重要的写作策略。她的代表作《宠儿》就是其创作策略得到充分体现的一部作品。通过对比《宠儿》与创作蓝本玛格丽特·加纳故事在细节和情节设置等方面的差异,探讨莫里森改写的动因,并剖析其所蕴含的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