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绘画艺术的发展中,欧洲与中国在绘画语言和绘画形态上各具特色。欧洲的绘画语言经历了注重现实的写实派和注重光色的印象派的发展变化,而中国的绘画语言则强调笔墨技巧的虚实处理,以引起意趣感受和形象联想。在绘画形态上,欧洲的写实派和抽象派分别强调自然物象的客观性和客观物象的抽象性,而中国画的绘画形态则有着似与不似的双重特性,追求一种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在这绵延的历史长河里,中国绘画一次次波及日本,使日本绘画从佛绘、唐绘、大和绘、汉画、障壁绘、浮世绘到日本画的演变和发展一直受到中国绘画的深刻影响。同时,在吸收中国绘画以及西方绘画基础上形成的极具日本民族特点的日本绘画,也随中日文化艺术的交流在中国得以传播,并给中国绘画的理论、技法、创作、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转型、研究带来了不少启迪,为中国绘画艺术输入了诸多营养。  相似文献   

3.
中国绘画作为我国独有的绘画形式,具有独特的民族性,有着较为稳定的内在结构和完整的审美体系。本文结合中国绘画的历史从中国绘画的笔钱造型、时空处理、色彩表现及意象造型等方面对中国绘画的审美特征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清代宫廷绘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种,作为为清代统治者服务的机构,其发展与院体派有着功能相同的特征。文章对17~18世纪欧洲绘画影响我国清代宫廷绘画的原因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论证。结果表明,在欧风影响下,虽然清宫廷绘画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所谓"中西合璧"的特征,这种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中西艺术文化交流仅仅局限在深宫之内,没有影响到当时整个中国美术界的发展,此时的清宫廷画师的欧洲传教士们的作品仍然迎合了中国绘画的主流文化思想。这些包含欧风的宫廷绘画作品,是在运用油画技巧和材料表现中国画的人文思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书法与绘画都是线条艺术,它们是有“血缘关系”的“同源”艺术。绘画源于线条,线条是书法的基本元素,它们执笔、运笔的方式方法是基本一致的,具有共同的规律性。中国绘画对中国书法的渗透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书法创作是参考绘画的审美标准和规律进行的;书法线条的抽象体现在抒情和灵动的形式,它为中国绘画的形神一致、气韵生动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中国近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发端、作品分析、介绍几位年轻的表现主义画家的作品和他们对艺术创作的理解,对中国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现象进行探讨性回顾,启发人们对中国表现主义美术作品现状,引起应有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拓展民国时期中西融合绘画的研究角度,以留法画家常玉为例,对常玉的绘画作品进行了深入剖析。分析了常玉在拥有传统中国文化与现代西画的学习背景下,其绘画作品具有现代性意味又蕴含传统中国画意境的原因,指出了常玉绘画作品中蕴含的中国元素:以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特点的线来勾画造型,画面构图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平面化特征,在作品中运用中国传统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吉祥符号与图式。希望对常玉绘画作品中中国绘画元素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启发大众对中西融合绘画进行探索分析,对中西融合绘画的创作实践能起到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思想、政治改良者.他在绘画上也提出了一些变革的主张.在强调绘画的功用,提倡西洋画,贬抑文人画方面都有鲜明的论点,虽有失偏颇.但给当时沉寂的中国画坛刮来了新风.并冲击、影响了中国的绘画技法和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9.
中国绘画对形式美的突破和超越,强调形态之外去表现一个更深远的意境,追求“妙在笔画之外”,这与老子所说的宇宙本体(道)的超越性质是相通的。老子“道法自然”命题的论述为中国绘画立了一个很高的“得之自然”的美学标准。老子的“淡”、“素”、“拙”、“实”等一系列概念,对中国绘画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历代画论中都有大量的论述。老子的“有”和“无”、“虚”和“实”的统一论,直接影响了中国绘画“计白当黑”理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象”是中国绘画最为重要的范畴之一。文章通过追溯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轨迹,用大量文献剖析了“象”的哲学和文化理念,力求把握中国绘画的本质特征,指导艺术实践,借故开今。  相似文献   

11.
原始涂鸦以奔涌的生命意识、狂放恣肆的运动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征服着无数后来者,其古拙、真挚的精神内涵影响着后世绘画.写意绘画在继承并延续这种生命意识的膨胀性,同时,更加全面地发扬了中国绘画独有的哲学精神,形成其空灵超逸、疏简澹远的独特艺术风格.通过对原始绘画和写意绘画各自的艺术特色及相通的哲学精神内涵进行研究,表明原始涂鸦最大的功能指向为情感的自由宣泄,而写意绘画也很好地禀承其精神特质,并在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刻影响下得以升华,形成中国绘画中独具一格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2.
孙丹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2):68-70
中国当代表现绘画艺术是以西方表现主义哲学为起点的。以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的表现性作品为例,对中国当代表现绘画艺术进行了历史分析。阐释保留传统写实绘画的视觉真实,利用抽象艺术的形式构成要素,深入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本源的中国当代表现绘画的艺术特征,并得出当代表现绘画艺术面向现实生活和人的真实情感,开拓了架上绘画的新领域,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河洛地区是中国绘画的发源地,河洛绘画的发展历史展现出河洛地区绘画艺术的杰出成就。上古时期以原始绘画为表现形式;汉代则出现了精美的墓室壁画和画像石;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成熟的人物画;隋唐时期,道释人物、青绿山水的发展达到高峰;五代宋元时期最大的成就是山水画和宗教人物画;金以后随着洛阳政治文化地位的下降,绘画尤其是文人画逐渐衰落,但民间绘画、宗教绘画依然较为活跃。河洛地区绘画发展史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重点阐述了在这新旧时代转型期,中国绘画由“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审美精神向深研传统、心系生活、广济修养和容纳中西等多方位相互依存的绘画特征过渡,并对当今的中国绘画如何构建一个现代性的艺术平台和坚持正确健康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宋元时期中日绘画的传播与交流对两国绘画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日本从中国学得绘画艺术并进一步发展成为自己民族的绘画风格,而中国从中得到是经验和教训。"吸养和寻根"是中国绘画发展的最好途径,日本绘画发展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增强了我们勇往的信心。  相似文献   

16.
本文意在探讨伍蠡甫先生的绘画艺术以及西方美学、中国画论对其画风的影响。伍先生的绘画大约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20年代初至30年代末。这是他认真学习传统技法,研究中国画论,打基础的时期,其画偏重传统风格。第二时期自40年代初至"文革"时期,其绘画及绘画理论偏重于革新一路。他将西方美学与中国画论,东西方民族审美差异作比较,欲寻找拯救古老中国山水画的良方而倡导将现代事物搬进山水画。第三时期为改革开放至90年代初,他对前一时期的绘画作了反思。追求线条的拙朴简古,意境的静穆幽深之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7.
离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国绘画将不成其为中国绘画;无视中国绘画固有的创造法则,对中国绘画的任何触摸和探讨,无异于缘木求鱼,徒劳无益。如果说西方绘画的哲学源头是"本体论",那么,中国绘画的哲学源头则是"和谐论"。"本体论"催生了西方绘画的"摹仿论","和谐论"催生了中国绘画的经典论题"意象论"。正是通过"意象",中国绘画的形象创造才实现了物我在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形与神等诸多方面的完美和谐。  相似文献   

18.
汉传佛教绘画与佛教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佛教在中国汉地的发展和传播 ,汉传佛教绘画逐渐地产生和发展起来 .中国汉传佛教绘画 ,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其劝化世道人心 ,崇德兴仁的特征十分显著。同时 ,丰富多彩的中国汉传佛教绘画 ,对佛教的传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绘画与道家美学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在长期的绘画演变发展中,无论从绘画理论、审美思想还是具体创作的题材、品格、格调、画种及画家的发展史等方面,中国绘画均渗透着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居士绘画与所谓“正统”的宫廷绘画的殊路异途,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居士艺术思潮兴起于宋,兴盛于元明,延及清末。居士艺术家不仅画所见,而且画所想,画所知,力图表达“画外意”。究其精神诉求,大多数居士艺术家表达的也是一种思想意识形态层面上的隐退与政治回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