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李竞博  高瑗 《人口研究》2022,(2):102-116
在人口老龄化不可逆转且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采用中介效应和面板门槛效应模型,验证人口老龄化通过技术创新途径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以及以人口老龄化作为门槛变量,技术创新对劳动生产率的跃迁式影响。结论显示:无论是否束紧经济条件,人口老龄化除了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外,还通过技术创新路径对劳动生产率产生中介影响;在理想条件下,以人口老龄化作为门槛变量,技术创新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为正,当考虑其他控制变量时,技术创新在门槛区间内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为负;在东、中、西部,技术创新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东部的人口转变中,技术创新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符合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2001—2012年全国2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VAR模型,对人力资本投资、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就业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面板Granger检验、面板数据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结果发现,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就业的关系具有差异性,但是不论东、中还是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对就业的贡献度均大于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贡献度。要推动不同城市实现稳定就业,人力资本投资比产业结构升级政策可能会更加有效。因此,应加大城市的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投资的传导机制,实现人力资本投资、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就业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许多研究认为老龄化将通过技术创新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产生深远影响,大量文献从技术创新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出发揭示了老龄化影响技术创新的各种机制,但关于老龄化对技术创新的总效应并没有确定性的结论,同时对老龄化技术创新效应的行业异质性和时间上的结构性特征缺少细致的研究,而这些对老龄化的政策研究至关重要。使用世界银行和OECD提供的不同性质的专利数据将专利增长区分为数量型专利增长和质量型专利增长,采用面板模型和虚拟变量模型对老龄化的技术创新效应、异质性和时间上的结构性特征进行分析和识别。研究发现,老龄化对数量型专利申请量的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但对质量型专利申请量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老龄化对质量型专利申请的正效应在不同技术领域都存在,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特征;该正效应在时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倒“U”型特征,而且该特征在不同技术领域都得到了充分体现。研究表明,老龄化对技术创新产生暂时的正效应,但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上升,老龄化对技术创新的负效应可能会越来越明显。因此,相关政策在关注老龄化创新效应行业异质性的同时,更应重视老龄化效应在时间上的结构性特征;在强调老龄化对技术创新的需求侧正效应时,更应重视老...  相似文献   

4.
老龄化背景下的人口红利开发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人口加速老龄化背景下人口红利影响经济效益的作用机制,将人口红利的具体作用机制拆分为三个效应,并使用2001—2010年中国285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计量估计显示,劳动力数量结构与人均产出间存在明显的正U型关系,劳动力的数量结构仍是人均产出提高的重要动力,中部地区作用最为显著,而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倒逼经济转型。通过劳动力的跨部门、跨区域转移、加强人力资本投入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等,可以进一步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持续开发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5.
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状态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凤  薛会会 《人口与经济》2013,(4):89-95,109
本文利用陕西省的调查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状态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自身特征、就业能力、就业环境和就业保障对其再就业状态选择影响显著,且存在差异。其中,性别、年龄对待业状态有显著负向影响,学历和农村低保户对待业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特色产业状况、中介服务及职业咨询等对就近务工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贷款融资优惠、再就业补助金等对创业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机会识别及人际交往能力对兼业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对待业状态有显著负向影响,对其他三种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变迁——基于湖南省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峰  廖进中 《西北人口》2009,30(2):1-6,10
本文从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出发运用基于VAR模型的动态计量经济方法对湖南省人口城市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城市化对于产业结构具有长期效应。产值结构上表现为城市化对第一产业具有持久的负向影响,但对第二产业具有长期稳定的正向影响,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具有时滞性:就业结构上表现为对第一产业有着长期的负向效应,对第三产业具有持久的正向效应,但与第二产业长期关系不显著。整体来看,城市化在促进湖南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人口学刊》2015,(6):103-110
刺激消费、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及提升出口是当前我国落实"稳增长、促就业"目标的主要调控手段。本文聚焦中国各主要经济区域的就业问题,尝试定量研究这些最终需求对区域就业拉动作用的大小、空间分配和拉动效率。具体采用劳动力扩展的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labor-extendedly MRIO)模型,将中国大陆划分为八大经济区域,最终核算出2007年中国八区域最终需求的就业拉动情况。结果表明:位列前三名的中部、西南和东部沿海区域的就业拉动量之和占全国就业总量的48.35%,说明该三区域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促进就业效果明显;对外出口的拉动效应占总量19.15%,低于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相比于消费和投资,对外出口就业拉动作用明显偏弱。各区域就业拉动效应的诱发和承接情况差异较大,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劳动力容纳密度相关。中部、西北、西南三区域最终需求的就业拉动效率高于全国水平,而京津区域及外部出口就业拉动效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7.25%,表明我国的促进就业政策应适当向上述三区域倾斜并且应专注于扩大内需,以达到更强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8.
陈立泰  王鹏 《西北人口》2012,33(5):41-45,52
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用中国28个省市1990—2010年的数据,检验了财政支出对服务业就业和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从规模上看,财政支出对服务业就业和增长具有正向效应,地方支出的作用弹性大于中央支出。从结构上看,中央支出对服务业就业具有一定挤出效应,与服务业增长具有微弱的正向关系,地方支出在就业和增长两方面都有促进作用。但是,地方财政社会保障类支出缺陷,对服务业就业和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为调整产业结构适应产业转移新形势,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中央财政应增加社会保障和跨区域协调建设支出;相关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扶持适宜的服务业,来增加就业促进增长,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1999~2019年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来看,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与就业结构显著负相关,但因城市规模的不同而呈现一定的差异。(2)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对中小型城市的就业结构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对大型和特大型城市的就业结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对东部地区城市就业结构的正向影响随着城市规模扩大而增大;对中西部地区就业结构的影响仅在特大型城市显著为正,而在小型、中型和大型城市为负,但随着城市规模扩大而不断减弱。文章认为,要注重提高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并依据城市规模的差异而有所侧重,以促进就业结构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依然复杂,新就业形态层出不穷,数字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加速器”对推动劳动力就业意义重大。本文利用2013-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基础建设、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公共服务数字化4个维度衡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总体上,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创造效应要大于替代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对第一产业就业的负向影响显著,对第二产业就业的线性影响不明显,对第三产业就业的促进作用显著。第二,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存在“U”型关系。具体表现为对第一产业就业影响呈现正“U”型特征,对第二产业就业影响呈现倒“U”型特征,即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推动第一产业就业先减后增、第二产业就业先增后减,进而推动就业结构向高技术、高技能方向优化。第三,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人力资本存量和科技创新发展在数字经济影响就业的机制中起到中介作用。推动数字经济做强做大做优,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弥合区域数字鸿沟,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加快数字化创新步伐,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工资变动影响中国制造业出口部门就业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根据劳动经济学的派生需求理论,证明工资通过4个渠道对劳动力就业造成影响。文章的实证分析表明,工资水平的上涨对于中国制造业出口部门的就业有显著正向影响;中国制造业的产品需求弹性对工资就业效应虽然产生负向影响,但效果并不明显;其他要素的可替代性高有助于促进工资的就业效应;在中国制造业出口部门其他要素的供给弹性与工资的就业效应负相关;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例作为影响工资就业效应的主要因素,对其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新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为科学论证性格决定命运这一备受关注的观点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沿用"大五人格"量表和欧洲基金会的做法分别对农民工的非认知能力和就业质量进行测量,探讨非认知能力对农民工的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非认知能力对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宜人性特征影响作用最大,并且上述影响在性别之间和代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从而进一步利用中介模型识别非认知能力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机制,发现非认知能力不仅对就业质量有直接影响,还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效应和社会资本效应对就业质量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经济结构转型和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现实背景,深入研究人口红利变动、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的耦合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003~2019年中国19个行业门类面板数据,以2010年为时间节点,分段探究人口红利、技术进步对经济的影响,并进一步运用门槛回归模型,探究人口红利、技术进步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1)2010年以前劳动力要素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向促进作用,2010年以后人口红利总体消失;(2)当纳入产业结构因素,2010年以后人力资本红利仍然存在,但人力资本红利对不同资本装备率行业存在异质性影响;劳动力数量红利只在高资本装备率行业存在且显著性水平不高;(3)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在不同时段、不同产业结构下都十分显著,且资本装备率越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14.
人口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的重要问题之一,特别是我国自2000年迈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转型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主要研究人口结构与经济转型的关系,在构建相关指标基础上,利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建立PVAR模型,对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转型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当人口结构由红利型向老龄化转变时,这一过程将会推动经济向消费驱动的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的服务化,产业结构调整在这一过程中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同时还应注意到产业结构对人口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人口结构变动通过作用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影响区域劳动生产率.本文采用中国1993-2014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从人口年龄、性别、城乡分布以及受教育程度四个方面所衡量的广义人口结构对区域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人口结构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少儿抚养比下降、老年抚养比上升带来的正向影响仅在东部和西部地区显著,人口城镇化为东部地区带来正向效应,却对西部地区产生抑制作用.高中教育对劳动生产率没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大专及以上高等教育则带来了正向影响.研究还发现,性别比例在中部地区导致劳动生产率呈现倒"U"型的变动过程,而其在西部地区则表现为"U"型的变动过程.由此,隐含的政策含义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缩小地区差异,有必要进一步放开生育政策,提高女性劳动力占比,均衡男女边际生产率,积极推进欠发达地区就近城镇化.  相似文献   

16.
老龄化对中国社会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日益引起关注。本文将老龄化程度纳入创新效率分析框架,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老龄化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效应和差异。结果发现,人口老龄化与创新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观察期内明显地促进了创新效率水平提升,这一结论在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老龄化不仅能直接促进创新效率,还可通过健康人力资本、教育人力资本对创新效率产生间接影响,但直接效应超过间接效应;在政府支持、外商投资和城镇化水平的调节作用下,老龄化水平对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呈现显著的“边际效应”递减的非线性特征;中部地区的老龄化促进创新效应更大。  相似文献   

17.
王三兴  罗娟 《西北人口》2024,(2):114-126
以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为特征的产业数字化快速发展,衍生出多种新型就业形态,对就业技能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分析产业数字化对劳动力就业技能结构影响机理基础上,文章基于国家统计局2021年颁布的数字经济产业统计分类标准构建了产业数字化综合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出2011~2020年中国各地区产业数字化水平,构建固定效应基准回归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从省际层面实证检验了产业数字化对就业技能结构的效应。结果表明产业数字化提高了中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降低了低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优化了就业技能结构。其中,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互联网发展水平在产业数字化对劳动力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中发挥了调节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互联网发展水平均正向调节了产业数字化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减弱了产业数字化对中等技能劳动力就业的正效应。异质性研究表明东部地区产业数字化对就业技能结构影响显著,而中西部地区影响并不明显。进一步拓展分析发现地区外包水平会强化产业数字化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因此,建议加快产业数字化进程、提升全社会劳动力数字技能水平、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提高FDI和外包质量,发挥产业数字化对就业技能结...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人口红利转变的视角,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研究时段内,数字经济总体上并未引发生产率悖论问题,不仅加速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且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收敛。(2)数字经济赋能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强化效应主要源自产业数字化及其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3)从劳动力就业的角度来看,数字经济产生的就业创造效应和就业替代效应可以通过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收敛。(4)伴随人口红利的转变,数字经济对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单门槛效应,当人口红利水平越过门槛值后,数字经济赋能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强化作用呈现出明显的边际递增特征,即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消解人口红利衰减对劳动生产率收敛的潜在冲击。文章认为,在人口红利转变的现实背景下,数字经济发展在抬高劳动生产率收敛水平的同时,也能促使区域劳动生产率加速向自身平衡增长路径上靠拢,从而有利于推动区域实现高质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老龄化迅速发展着的我国,老龄者的就业问题,对维持经济社会的活力,已成为必须尽快解决的全民性课题。现在,六十岁退休已成为主流,但是老龄化的趋势正向五十五岁过渡。因此,有必要更加积极地促进老龄者的就业。  相似文献   

20.
刘铮  孙健 《西北人口》2014,(2):73-79
城市化与人力资本之间存在显著的影响关系,但衡量我国人力资本的不同变量,其影响效果和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而资源禀赋不同的地区影响也有所不同。采用2004—2010年我国261个地级以上城市非平衡面板数据,本文实证研究了城市化与人力资本水平之间的关系.并区分东、中、西部地区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全国范围内.人力资本投资对城市化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人口增长与人口密度已超过临界值,负外部性已经显现,第二产业仍是带动城市形成与扩张的主要产业:东部地区城市化对人才需求最大.城市类型并无显著影响.中部的高等教育投资和西部的中等教育投资分别与城市化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