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从18世纪休谟和亚当·斯密最早强调同情(移情)于道德生活的意义,到现象学领域的哲学家重视移情在"理解"他人心灵过程中的作用,再到心理学家们强调通过移情了解他人异质于自我的精神状态,以及关怀伦理学家们对移情在关怀他人过程中的道德功用的重视,可以看出,移情对于自我与他人之间是否能构建起伦理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钟仕伦 《天府新论》2010,(5):145-149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移情说美学体系,但存在着不少对审美移情现象进行探究的理论。作为汉语母语中的"移情",其概念具有不确定性,一是指改变性情以向善,这个意思又作"移情性";二是指情谊的改变;三是指心境的变化。前两个概念与心理学上的移情较为相似,指称"心境变化"的"移情"则与西方审美中的移情作用比较接近。与西方美学相比,中国古代审美移情更看重自然对自我生命情感的影响以及自我与自然的交流。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成熟于魏晋时期,魏晋玄学在这个成熟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王弼"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的说法为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汉诗英译中的移情作用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探讨了移情在汉诗英译过程中的作用和运用,得出翻译过程就是译者恰当运用移情作用、体验作者心理、结合自己思想感情和生活体验、再现原作艺术形象和风格的过程,并结合一些汉诗英译的实例,说明移情是翻译中双语转换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迈克尔·斯洛特将"移情"这一心理学的热门概念援入道德领域,系统论证了一种强调"移情"在道德生活中起普遍决定作用的道德学说。但人类这种较为普遍的移情能力并非完满无缺,它自身存在诸多难以克服且与生俱来的缺陷,移情在道德领域并非具有如斯洛特所认为的那种普遍适用性和最终决定性,斯洛特移情道德学说的叙事范围与理论论阈需要认真检视。其一,基于"冷-暖移情"难以在旁观者与行为者之间建立起可靠的道德评价关系;其二,移情的"利他本性"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自我移情"的重要性;其三,移情并不能提供斯洛特所认为的那种普遍道德解释能力。虽然斯洛特极力证明移情是一种较之理性主义更具道德优越性的"不证自明"的道德能力,但显然仅靠冷暖移情这种经验反应机制难以满足道德判断的实际需求,其道德有效性和移情机制有待进一步验证与完善。如若置这些难题于全然不顾,斯洛特以移情作为普遍道德基础的理论抱负更加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5.
中国移情说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以"言志"和"缘情"为其理论主张;二、移情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景物对主体的刺激;三、移情的结果是"物我两忘"。而这三个特点自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魏源山水诗中存在着大量移情现象。魏源对移情对象择取有超常性:一是择取纯自然的景物;二是择取奇险雄伟的景物。魏源山水诗的移情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实现,即:心理虚拟、景物凝聚、时空溶合。魏源诗中景物人格化造成的形象主观性,源于魏诗语言的情感性及语义的转换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单地介绍了一种新的语义构建的认知理论,即概念整合理论以及心理空间,复合空间,现时,层现结构等概念,并从移就定义出发,论证了概念整合理论对于通感、移情、转类等移就的三种形态都具有阐释能力.  相似文献   

8.
牟春 《兰州学刊》2008,(2):14-16
埃迪特·斯坦因是胡塞尔的助手和最优秀的学生之一,《移情问题》是她在胡塞尔指导下完成的博士论文。斯坦因的移情研究遵照了胡塞尔在《观念》中确立的现象学方式。通过对移情现象的本质性描述以及把它与情感传染、同情、同一感等现象进行对比,斯坦因论证了移情活动才是自我理解陌生体验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审美移情是文学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在文学创作中 ,作家常用的移情手法有拟人、借代、象征、寄情于物和身与物化等。审美移情的艺术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把艺术家丰富的情感或抽象的思想生动具体地表现出来 ;二是有利于艺术作品形成优美、含蓄的艺术韵味 ;三是有利于创造优美的艺术意境。  相似文献   

10.
作为现代主义美学最初的理论 ,移情论体现出人们“自下而上”通过实验心理学探明审美心理的一种企图。浮龙·李以康德美学为起点 ,试图证明美不可能是存在于主体之外的事物本性 ,美只是人观察和解释事物时采取的一种主观方式。移情的发生归根结底在于不包含任何客体信息、不存在个体思想感情的普遍化概念 ;正是这种普遍化使得主体的活动被转移到客体继而成为客体的性质 ,即主客合一。移情是知觉在把握客体形状时一种不受干扰、平衡、稳定和持续的过程。进入人的意识并且对人的情感产生影响的是移情活动中生命力所发生的变化。浮龙·李通过生命力的变化以及人对这个变化的意识解释美感 ,因此 ,美感在浮龙·李的移情说中洋溢着对生命力的兴趣和肯定。但是 ,由于无功利前提 ,这个兴趣最后只能落在对人自身肌肉运动的意识上。人们批评移情论把移情的原始动力最终归结为器官的生理活动是损害了美的超越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尝试引入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共情"技术,阐述"共情"在辅导员谈心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如何在辅导员谈心过程中有效适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英语课堂上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的几种情感因素,认识它们对英语学习的作用,并给出相应的建议来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陆桂芝  安颖 《北方论丛》2002,(6):146-148
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心理缺陷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探析青少年发展中在非理性认识和认知发展、移情与情感发展、劳动习惯和意志力发展以及社会化不良与个性偏倾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及原因,可以为家长和学校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陈明娟 《云梦学刊》2004,25(5):115-117
礼貌文化的移情要求交际者了解异质文化中特有的礼貌原则和策略,拥有平等宽容的心态,实施到位适时的移情。  相似文献   

15.
许金声 《阴山学刊》2009,22(5):99-104
(接上期) (三)我关于“通心”研究的几个要点 如果“通心”的理念和技术能够普及,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室走向全社会,将引起全社会的变化。通心力的训练本身比较容易被复制,通心的技术也不难被学会。  相似文献   

16.
党群干群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一个永恒的主题。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深入研究党群干群关系 ,对于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党群干群关系总体上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应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以便对症下药 ,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寻找有力对策  相似文献   

17.
康有为《论语注》认为:“盖学道,贵中行之资,刚柔兼备;而任道,则非志高气上者不能,虽有小偏,终有大成。”明末清初,“中”只能是短暂的不稳定状态,狂者、狷者与“退懦”是三种人生范式。四僧是狂狷之士,而四王则近于“中行”,前者以“甚深之思”、“过情之怨”创作,“虽有小偏,终有大成”,后者以“中行之资”尽付于画,却“因”多而“革”少。  相似文献   

18.
中亚塔吉克族与新疆塔吉克族自古以来就在历史、政治、宗教、语言文化等多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本文以文化人类学为理论依据,从中亚塔吉克族与新疆塔吉克族的起源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出发,具体地论述其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类同性与差异性,以期给读者一个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面对21 世纪和知识经济时代,广州城市性质与功能的定位必然产生变化。广州要发展,必须发展知识经济,确立由4 个系统组成的广州知识经济创新体系,确立教育和科技产业成为知识经济产业的一个支柱部门,成为广州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为此,广州城市性质与功能应该定位为华南地区、东南亚地区的教育科技城和以知识经济产业为主体的多功能的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