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回鹘与唐的马绢贸易及其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以后,回鹘发展成为唐北部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在与唐朝的百年密切交往中,马绢贸易是双方经济、政治往来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贸易的长期维持涉及到回鹘与唐朝双方的根本利益.唐与回鹘进行绢马贸易是唐王朝执行羁縻政策的一个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
官营茶马贸易之所以在宋代兴起,不仅有其经济原因,而且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一方面,茶马贸易是由分工而引起的交换,随着中原地区茶叶经济的发展,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嗜茶成风,同时宋王朝又因种种原因,需要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进口战马,从而,中原与周边对茶叶、马匹的供需关系,就成为宋代官营茶马贸易兴起的经济原因;另一方面,两宋时期"群雄并立"的政治格局,迫使宋王朝把市马看做是加强军备的"国之要务",宋与辽、金,及一定时期与西夏的敌对关系和宋蕃抵御西夏的共同政治、军事目的促使官营茶马贸易在宋与吐蕃之间确立起来.  相似文献   

3.
本文力图说明,北宋王朝与西北边陲吐蕃部族间的"贡赐贸易",鲜明地反映出当时中原地区汉族统治者所受的"重义轻利"的传统儒家"义利观"的深刻影响.也就是说,对北宋统治阶层而言,蕃部贡马之利,远不及"和为贵"、"柔远人"之义来得重要,放弃一定的物质利益以换取边陲部民"聿求内附"、"心白向汉"的局面,是宋廷在"贡赐贸易"中采取"厚往薄来"方针的目的所在.而这样的方针确实为北宋王朝带来了更长远的利益.  相似文献   

4.
高丽与唐王朝互使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丽与唐王朝互使述论李大龙高丽古称朝鲜,是活跃在我国东北及朝鲜半岛北部的古族或邦国。隋唐时期,高丽先臣属于隋,隋末双方发生了大规模武装冲突;其后臣属于唐,又与唐王朝战事不断,直至为唐王朝灭国。纵观高丽与唐王朝关系的研究,多注重于双方的战争,而忽视了双...  相似文献   

5.
唐王朝与西突厥互使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王朝与西突厥互使述论李大龙关于唐王朝与西突厥的关系,论著颇多,但唐王朝与西突厥的使者往来至今未见有人做系统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王朝与西突厥关系史的深入研究。下面,笔者想依所见史料,对这一问题做初步探讨,不足处请方家指正。一唐王朝与西突厥的使者...  相似文献   

6.
清代西藏先后与南亚的巴勒布、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发生阶段性的贸易关系,这种贸易关系所形成的贸易格局,及其之后的贸易变化,呈现出清政府所辖西南边疆的地域人群与南亚地区长期交往的历史图景。把中央王朝政府与边地的关系置于这种贸易格局变化的脉络里考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西藏与南亚贸易的主导权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中央政府治理西藏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7.
马廷中 《民族学刊》2017,8(3):32-36,105-106
唐王朝建立后,加强了对巴蜀民族地区的治理,建立了行政机构进行管理.这些行政机构与唐王朝在其他民族地区建立的一样,为州(郡)县和羁縻州县.通过这些行政管理机构的建立,唐王朝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治理,既进一步把这些地区纳入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范围之中,又有利于促进这些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开发和发展,也能够促进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各民族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马成俊 《西北民族研究》2012,(2):198-206,82
在撒拉族与藏族的交往关系中,有"许乎"、"奥西"、"夏尼"和"达尼希"四个表示两族关系的词,其中",许乎"与"达尼希"是最常用的。"许乎"是藏语,意即朋友;"达尼希"是撒拉语,意即"认识的人"或"熟人",也可以引申为朋友。两者是甘青边界循化县撒拉族与藏族之间经常用以表示相互关系的称谓。在这里,撒藏关系非常密切,不同民族家庭之间有经常性的来往,他们互通有无,互相提供方便,在长期的交往中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但是,按照美国社会学家戈登的族群关系变量,尤其是族际通婚率来衡量撒拉族与藏族两个民族的关系紧密程度,是行不通的。本文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和经常性的观察,认为族际关系的好坏不能只通过有无族际通婚现象或族际通婚率的高低去衡量,至少这个衡量指标在循化县的个案中是没有解释力的。  相似文献   

9.
从考古发现看西藏史前的交通与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巍 《中国藏学》2013,(2):5-24
近年来一系列考古新发现揭示,西藏高原史前人类与外界曾发生过密切的文化交流,并且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交通贸易中形成了一定的交易物资种类和较为固定的交通路线。事实证明,早在距今约5000年左右,西藏高原居民便已经和中原及黄河上游、喜马拉雅山周边地带的原始文化之间有着相互交往和影响,宝贝的南下,玉石的西传,麦类作物的东渐,早期金属器的传播,都在高原留下了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这些史前文化的成就,奠定了后来吐蕃王朝统一高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也为我国西部边疆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开辟了最初的交流渠道。  相似文献   

10.
在南诏与唐朝的关系中,天宝战争对双方影响甚巨,它成就了强大的南诏政权,同时加剧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1.
唐朝与边疆民族政治联系的两种主要途径:册封与和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唐代对边疆的开拓与经略的过程中,除了因袭历史上传统的"因俗而治"的方法,创立羁縻府州制度加强对边疆的治理外,还不断地册封边疆民族首领官爵名号,频频通过和亲这种特殊的政治联姻,加强与边疆民族政治上的接触与联系.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唐代在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开拓与经略过程中,因袭历史上传统的"因俗而治"的方法并加以发扬光大,创立了一套完备的政治制度--羁縻府州制度,并把之成功地推行于边疆地区.大唐帝国多民族国家的空前繁盛和周边民族对中央王朝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增强,与羁縻府州制度在周边民族地区的推行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3.
西海蒙古是蒙古的一部分,明朝中期逐渐由蒙古高原移居到西海。他们为了获得生活必须品,多次向明朝求贡,但都遭到拒绝。隆庆年间明蒙议和后,西海蒙古获得了与明朝互市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民族自治地方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是我国社会主义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形式。民族自治地方开展对外贸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人缘优势和政策与法律上的优势。民族自治地方具有开辟对外贸易口岸、开展边境贸易的自治权和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贸易管理权。民族自治地方必须服从国家统一的贸易体制,改进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依法严格管理对外贸易秩序,按照WTO要求尽快完善外贸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5.
陈敏华 《回族研究》2007,6(2):107-111
唐宋两朝政权与穆斯林群体基本上相互视为可在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合作的“伙伴”与“朋友”,和平相处;元明两朝政权以半信半疑的心态对待穆斯林,双方很难将对方视为“伙伴”或“朋友”,至多互相认知为“对手”,在共同的社会环境中共存;清朝政权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态度前期与中后期不同,政策上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中后期统治者对穆斯林充满疑虑,处处以防范的心态对待穆斯林。只要不明确对方的意图,双方都将对方视为难以和平相处的“敌人”,作出最坏的考虑。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茶马互市为中心,主要探讨明代以茶驭番的治藏政策,并分析了汉藏茶马互市在治藏方面所起的作用。最后得出结论:汉藏茶马互市制度的实施,是明代有效统治藏区的关键。历代汉藏两地之间单纯互补的经济贸易活动,到明代承载了更多的政治功能,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治藏效果。  相似文献   

17.
边境贸易的发展,促使了岳镇的城镇化历程,其中的社会性别随之发生变化,本文在边境贸易的背景之下,以婚姻为分析对象,探讨私人生活和社会性别建构的互动关系,以此说明社会性别是一个可以被建构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它的构建是以社会及其文化为基础,并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经由婚姻中婚姻形式、择偶方式、通婚圈、婚礼等这些文化事项变化,新的社会性别得以建构。  相似文献   

18.
吐蕃僧诤在藏传佛教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众多学者都一致认为这次僧诤事件有一定的政治背景.《吐蕃僧诤记》作者认为吐蕃与唐朝之间的政治关系是导致汉僧一万在论战中失败的重要原因.笔者不敢苟同这个观点,在引用作者原语基础之上,重新分析史料,逐一点破他的论证过程,并认为吐蕃僧诤的结果是吐蕃本身对宗教选择的结果,符合宗教适应社会发展这一规律,而与唐蕃之间的政治矛盾毫无关系.  相似文献   

19.
唐代的鄯州位于今青海省东部地区,存在近140年(619-756),是唐朝设在西部边陲的重要州郡之一。本文从鄯州的设置、人口和经济、军事和政治地位等方面作了论述,从中说明鄯州在当时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0.
元代墨工考     
元代的制墨前承唐宋 ,后启明清 ,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工匠。本文依据史籍 ,对元代的墨工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