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少郎和岱夫》是达斡尔族的一部经典民间叙事诗,笔者试图从文学的视角,运用"口头程式理论",又称"帕里-洛德"理论,通过程式化的语言、主题或典型场景两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2.
程式是一种特殊的文体现象,它存在于口头诗歌特别是口头传统叙事诗中。它主要是指民间口头诗歌作品中重复出现、频密度很高的语言现象,是民间歌手即兴创作的功能要素。依据“口头程式理论”,我们从程式角度对“花儿”进行划分,旨在将“花儿”这种民间口头文学形式与口头程式理论有机结合,从而,开拓“花儿”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3.
"口头诗学",又称帕里—洛德口头程式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古典学学者帕里及其弟子洛德所开创的一门通过类比验证和比较方法解决口头传承内部运作规律的理论典范。在中国,口头诗学是20世纪90年代才新起的一门学科,它广泛借鉴了民俗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民间口头文学的研究具有新的方法论意义,使中国的口头文学研究发生了从文本走向田野,从集体走向个人,从传统走向传承,从目治之学走向耳治之学的转变。结合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现实,对"口头诗学"理论产生的背景、基本概念及现实意义进行综合评述,可以使口头诗学本土化的内在路径和外在意义更加清晰,从而具有普泛化的阐释意义。  相似文献   

4.
"口头程式理论"是二十世纪美国民俗学重要的理论流派之一,又称"帕里-洛德"理论.<福羊之歌>是土族口耳相传的长篇叙事作品,该叙事诗无论是语言、主题还是叙事结构上都呈现出了强烈的模式化倾向.本文主要是运用"口头程式理论"的三个结构性单元,即程式化的语言、主题或典型场景、故事范性或故事类型来解读土族叙事长歌--<福羊之歌>.  相似文献   

5.
表演理论(Performance Theory)是近些年研究口头创作传统最活跃、最兴盛、影响最大的理论体系之一。其注重口头创作与表演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注重在表演与交流中创作的即时性和创造性,这为研究河州花儿的创作传统开辟了一种新的理论方法和研究视野。河州花儿不仅是一种民间歌谣,也是一种民俗文化;不仅是个体表达情感的文学形式,也是个体情感注入文化活动中的表演事项。运用“表演理论”这一全新的研究思维和方法,将河州花儿作为“活”的艺术形态和一种表演艺术,对其表演文本的程式化与表演语境中的“表演”进行综合研究,以期揭开河州花儿独特的创作机制和创作范式。  相似文献   

6.
田野个案表明,作为口头表演的侗歌艺术,传承场域中表演者的标定性表演与程式化创作值得探讨。分析认为,侗歌艺术的标定性表演与程式化创作自有其特殊性本质。然而固有的经验认为,作为传统携带的表演者,其"标定性表演"仅是一种程式化的复制,创造性甚少。"帕里—洛德"口头程式理论指出"这种经验已经欺骗了我们","剥夺了真正的口头诗人作为独创性的创作者的声誉";侗歌艺术的表演者在表演、展演过程中对"特殊的套语"、"求诸传统"等既定性与结构性语言的巧妙运用即证明了"帕里—洛德"诗学理论的针对性意义。譬如《创世款》中"特殊的套语"的运用,表演者借助套语的传统性和密传性,旨在引发受众的参与和"唤起一种合作的期待"以及增强表演技巧与魅力。这说明"对口头诗人来说,创作的那一刻就是表演"和"创造传统"。据此,结论认为,实践过程中惟有发掘、发见文化遗存基因的创造活力及其特殊性本质,"文化环保"意义上的尊重传统和创造性继承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口头程式理论"是一套严密的口头诗学的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证性和可操作性。该理论对民间口头文学的研究具有普泛的适应性。彝族有着悠久的口头叙事传统,在彝族民间,活形态的口头传统极为丰富。彝族民间口头叙事文学集中体现了彝民族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经过无数民间艺人长期锤炼而形成的反映彝民族的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是彝民族诗性智慧和才艺的结晶。彝族民间叙事长诗有的以抒情为主,以叙事为辅,如《我的幺表妹》《妈妈的女儿》等;有的则以叙事为主,以抒情为辅,如《阿诗玛》《甘莫阿妞》等。这些至今存活在彝族民间的口头叙事文本承载着古老的文化信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分析这些活形态的口头文本,我们发现彝族民间口头叙事不仅情节生动,语言优美动人,还蕴藉着丰富的程式。这些程式是经过无数民间口头诗人的千锤百炼后在传统中形成的历经若干世纪之久的古老的传统遗产,它是具有固定涵义的现成表达模式。  相似文献   

8.
《米拉尕黑》是融极强的艺术性和典型的叙事性于一体的东乡族叙事长诗。自产生以来,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经数代人的传演,明显地体现了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点,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为此,本文以帕里-洛德的口头程式理论为依据,就《米拉尕黑》的口头程式艺术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是生长在土地上的最接地气、最生态化的语言艺术.民间歌谣反映的是当地民众的真切情感,具有质朴、自然、清朗、真实等特点.基于艺术人类学的民间歌谣考察,就是在"音乐人事"中做"田野",将所涉及的场合、情景也纳入民间歌谣的考察内容之一,从而理解民间歌谣的思想与行为.  相似文献   

10.
"口头诗学"立足于民间口头文学的"程式化"演述,将声韵视为口头文本研究的基点。彝族口头文学的声教传统注重声韵在口头和书面创作中的核心地位,彝诗韵文的声韵规律主要体现在"声"与"音"的意义关联上,彝语传统的构词特征也是建立彝族民间口头诗歌韵律图式的语言学前  相似文献   

11.
甘肃武威的民间口头说唱"凉州贤孝",既是一种民俗现象,同时又承载着诸多的民俗事象,其语言载体是地道的凉州方言。"方言是民俗的载体","凉州贤孝"方言文本的整理具有方言与民俗研究的双重价值。我们可以以方言文本为桥梁和纽带,实现民俗学与方言学的结盟。  相似文献   

12.
元杂剧这种艺术形式是在民间讲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口头程式理论的提出为口头传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界。蒙古史诗的程式化特征也存在于元杂剧中,具体表现在作品结构、角色设置、表演规范和故事情节、人物上场诗、情景描绘、民俗文化的表现、语言的运用等方面。元杂剧形成程式化的特征是与讲唱艺术的影响、民族审美传统的改变、技艺的传承、表演的客观条件及作家创作的相互影响和经济利益驱动演员表演的相互模仿等有关。元杂剧和其它讲唱艺术一样,都有程式化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3.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以较多的艺术手法,概括了从周代初年到春秋战国中叶五百年间不同地域的政治经济和各阶级、各阶层的社会生活。在《诗经》中《国风》的成就最高。它多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民间歌谣。宋代的朱熹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诗集传》序)十五《国风》从不同的角度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这些出于里巷由群众口头创作的民间歌谣,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把劳动生活和爱情生活自然  相似文献   

14.
在彝族民间文学中,活态的口头叙述极为丰富。彝族民间口头叙事文学集中体现了彝民族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经过无数民间艺人长期锤炼而形成的彝民族的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是彝民族诗性智慧和才艺的结晶。彝族民间叙事长诗有的以叙事为主,以抒情为辅,如《甘莫阿妞》《阿诗玛》等;有的则以抒情为主,以叙事为辅,如《妈妈的女儿》《我的幺表妹妹》等。这些至今存活在彝族民间的口头叙事文本承载着古老的文化信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分析这些活态的口头文本,我们发现彝族民间口头叙事不仅情节生动,语言优美动人,还蕴藉着丰富的相对稳定的程式化形式,具有固定涵义的现成表达模式。这些程式是经过无数民间口头诗人的千锤百炼后在传统中形成的,是历经若干世纪之久的古老的传统遗产。  相似文献   

15.
民谣也幽默     
民间即兴创作或流传已久的歌谣,大多是以通俗易懂、琅琅上口,而且押韵、诙谐的形式呈现的。这种民间文艺家口头创作的作品,如果内容符合老百姓的口味,则得以口口相传,广泛普及,影响深远。并且在传播的过程中,会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所以它凝聚着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与才华。押韵是便于记忆,诙谐则为了增加情趣,这样也就利于传诵。名为“歌谣”,其实有许多东西不是用来配乐作曲“唱”的,而是借以如歌的行板,  相似文献   

16.
东乡族自称撤尔塔,信仰伊斯兰教,语言与蒙古语有点相近,同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汉语借词较多,还有不少突厥语借词、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现在大多数东乡族都兼通汉语,汉文也成为东乡族的通用文字。东乡族的民间歌谣是很丰富的。它是东乡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斗争等)过程中,集体创作的口头韵文形式,更确切地说,它是东乡族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在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形式中的真实反映。所以,东乡族民间歌谣,除了内容和曲调方面有独有的特点以外,还有它节奏、韵律等语言构成形式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7.
米尔曼·帕里研究荷马史诗的一大成果是提出了“程式”这一概念,他据此认为荷马史诗与口头传统密切相关。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在《海华沙之歌》的创作中主动借鉴欧洲史诗的口头传统与格律,匠心独具地使用印第安术语,将这三者完美融合,创造了一系列程式,既革新了英语诗歌语言,又赋予了英语诗歌浓郁的印第安色彩,使《海华沙之歌》获得了迥异于英式诗歌的独特的原创性和鲜明的美国性。朗费罗将欧洲文学传统与美国本土文化元素完美嫁接,践行了他提出的构建美国民族文学的理论主张,为19世纪美国文学的本土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渝西儿歌的主导思想是寓教于乐,渝西儿歌的艺术特色是童趣盎然。一些缺乏童趣的所谓儿歌,其实不是真正的儿歌,也不能真正为儿童所接受。当然,我们这里说的儿歌,是那种有别于儿童诗的,由民间创作并且主要在口头流传的儿童歌谣。儿童诗的发展方兴未艾,儿歌却和别的民间歌谣一样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相似文献   

19.
潮汕歌谣浅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潮汕歌谣以畲歌为主 ,多为民间口头传唱。潮汕歌谣有它独特的思想艺术发展轨迹 ,对少数民族歌谣及中国诗歌艺术的继承与革新并形成自己审美特点就是其独特之处 ,其崛起与衰落的原因则与政治运动、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的提升有关。  相似文献   

20.
<正>土家族歌谣是土家族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的结晶.它具有特殊的章句、音韵、节奏和曲调,往往以壮阔的内容,委碗的抒情,短小的篇幅,高昂的音色见长,与史诗、民间叙事诗和民间说唱等有所区别,它属于土家族民间文学的韵文一类,是可以歌唱和吟诵的.土家族歌谣同其他兄弟民族的歌谣一样,原来也分为民歌和民谣两个部分.我们今天提到土家山歌,大都包括民歌民谣在内,故以土家族歌谣作为总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