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南都学坛》2018,(1):24-30
《鹖冠子·天权》篇不是记载鹖冠子思想的文章,而是战国末期兼容黄老之学的兵家作品。它的主要思想是:提出全面了解客观情势以免贻误军机;用兵要效法天道、遵循天地人三才的特点,要运用五行五音以取胜;效法先王,以德化民。《天权》篇与《鹖冠子》、黄老之学、先秦兵家有密切关系,其天道观、君主施政效法天道、配合五行论、君主保形养神论、重知、运用天地人的三才观等主要思想均与战国时期黄老学说、先秦兵家等流派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它提出的"絜天地而游"境界说应受庄子学派影响;重视全面掌握知识是受荀子解蔽说的影响,反映了战国末期百家学说互相影响、海纳百川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先秦杂家是以政治实用主义的“王治”为其宗旨,以不主任何一家、融合百家为其理论方法,有《尸子》、《尹文子》、《管子》、《鹖冠子》、《吕氏春秋》、《尉缭子》等为其代表作的先秦学术派别。先秦杂家是在战国中晚期社会历史大一统趋势和学术融合思潮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并成长起来的,充当了战国诸子学向汉代经学过渡、学术形态转化时期知识与思想的主要载体和传递者。  相似文献   

3.
综观众多前人及时贤对鹖冠子及其书的研究,概述关于鹖冠子之名、鹖冠子之时、鹖冠子之族、《鹖冠子》之篇目、《鹖冠子》之真伪、《鹖冠子》之哲学、《鹖冠子》之政治思想、《鹖冠子》之天文思想、《鹖冠子》之文学境界之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鹖冠子》的归属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先秦诸子中,<鹖冠子>一书的命运可谓最为乖舛.自从被柳宗元斥为伪作以后,这部书就很少受到关注,直到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的发现,<鹖冠子>才得到公正的评价.但是,这部书在先秦诸子中的归属仍颇有争议.从目录著作和<老子>、<黄帝四经>、<鹖冠子>中"道"的一脉相承的联系两方面,可以看出其属于道家.  相似文献   

5.
总结近年来《鹖冠子》研究成果,提出以下看法:1. 《鹖》的作者不只鹖冠子一人。2.《鹖》是否提出元气论仍值探讨。3.《鹖》的篇卷愈来 愈多的原因。4.《鹖》 是否伪书值得探讨,其成书年代在战国秦汉之际。5.有关《鹖》的版本和注释研究简介。  相似文献   

6.
经由梳理先秦文献,运用文本解读的方法系统研究先秦的杂家文化.先秦杂家的学术宗旨是政治实用主义的"王治",理论方法是不主任何一家地兼摄诸子、融合百家,思想体系以"天、地、人"贯通和阴阳五行作为理论框架的经纬.以此新的界定,先秦诸子中的《尸子》、《尹文子》、《管子》、《鹖冠子》、《吕氏春秋》、《尉缭》均应归属杂家.先秦杂家在理论方法上深受黄老道家的影响,但在学术宗旨和理论方法上区别于黄老.先秦杂家的产生与地域文化有关,也与战国中晚期学术融合的潮流相一致.先秦杂家充当了诸子学向儒学经学学术形态转变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7.
战国末期《鹖冠子》一书经天纬地,其中反映的思想博大精深。此书多道家言论又杂以儒、法及各家学说,带有浓重的人文关怀色彩。书中提出的观点,无论是唯才是举的主张、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视,还是救世举措的提出与理想社会蓝图的构建,都体现了作者的救世情怀。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有助于理解《鹖冠子》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冠子 ,战国末期道家学者 ,隐居不仕 ,著有《冠子》一书。《汉志》及历代学者都说他是楚人。当代学者还从《冠子》与《黄帝四经》文字的比较证明他是楚人。本文进一步从《冠子》与《庄子》的比较 ,冠子与弟子庞的关系、冠子的鸟、鸠图腾意识论证冠子是西楚淮南人。  相似文献   

9.
De冠子,战国末期道家学者,隐居不仕,著有《He冠子》一书。《汉志》及历代学者都说他是楚人。当代学者还从《He冠子》与《黄帝四经》文字的比较证明他是楚人。本文进一步从《He冠子》与《庄子》的比较,He冠子与北子庞Nuan的关系、He冠子的鸟、鸠图腾意识论证He冠子是西楚淮南人。  相似文献   

10.
从文献学的角度 ,对《冠子》与帛书《黄帝四经》,在语法与文体方面进行比较后认为 :它们不但都喜欢用对立统一的概念 ,而且都是间或用韵的说理散文。这说明《冠子》是一部成书于战国末期的黄老道家代表作  相似文献   

11.
《逸周书》是一部很重要的先秦古籍,其成书年代至今仍众说不一。我们就相关史料及是书内容,再次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并从词汇发展史的角度,对书中几个常用词的使用情况作了历时的考察,初步推断《逸周书》的成书年代宜在战国初期。  相似文献   

12.
江陵张家山西汉初年墓葬所出古竹书《盖庐》 ,是托名伍子胥的古兵法著作。该书与《汉书·艺文志》中兵技巧家的《伍子胥》1 0篇无关 ,而可能是同书著录的杂家《伍子胥》8篇中的一篇。其成书时间当在楚汉之际或是战国晚期  相似文献   

13.
啖助认为《左待》成于后代学者之手。赵匡则明确提出“左氏非丘明”。否定了左丘明作传说。两宋承啖、赵绪余。议论蜂起。《左传》成书战国说更趋流行,代表人物是叶梦得、郑樵和万见春。元明两代继续做了一些探索。入清以后,虽然康熙御定左丘明作传说。但战国说仍然得到一些学者的中持。民国以后,战国说以其理据逐渐占据了学界的主导地位。其论证的方法手段都有不少新拓展,并通过各自的研究。得出了同属战国说而具体年代与作者互有歧异的种种结论。  相似文献   

14.
纵横家是中国古代一个活跃的政治和文化群体,战国纵横家活跃尤其频繁,并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自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出土后,对战国纵横家行为和思想的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文章对三十年来学界对战国纵横家的研究论文成果作了爬梳整理。  相似文献   

15.
《孔子家语》复音词的数量统计及语料年代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家语》是一部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重要典籍,但由于长期被疑为“伪书”而没有得到充分研究。以意义、见次频率、语法结构等标准对《孔子家语》中的复音词作穷尽性调查分析并将其与先秦其他典籍的复音词作比较后可以发现,《孔子家语》中的复音词在数量比例和构词方式上都表现出典型的战国晚期特点,其成书年代当不晚于西汉,而不可能是三国时期王肃所伪造的。鉴于其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学界对其语料价值应予以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6.
法家以重“法”而称于世。梁启超说:“其发生甚早或竟在儒家前”,其确立则在儒墨道之后[1](p78)。春秋至于战国,其代表人物多直接参与政治,为相于各诸侯国,如管仲、子产、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等。而立言者则有慎到、韩非,又“《管  相似文献   

17.
论及先秦赋,有的将《楚辞》中包括《天问》《九歌》在内的全部作品皆划入其中。论及赋的源头,有的认为来自行人辞令,而大部分是据"赋者,古诗之流也"及"赋者,铺采文,体物写志"的概念空泛加以推论。本文认为应根据已定型的汉赋的几种体式,分别探讨其源头。实际上骚赋、文赋、诗体赋和俗赋在战国之末都已形成。屈原在西周末年以来诵诗的基础上,吸收楚民歌的特征创造了骚赋和诗体赋。作为赋的主体的文赋,过去学者们或以为出于诸子,或以为出于行人之官,实际上其文本来自议对和行人辞令,但由应用文字而转变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同瞍矇的赋诵活动有关。是瞍矇选择有意义的议对和辞令,整齐其语言,使之更便于赋诵,从而促成了赋这种文学体裁的产生。除文献记载之外,先秦时较早的赋体作品中常以师旷为主要人物,也说明这一点。俗赋的题材则取自寓言和传说故事,它的形成同以表演、说笑愉悦人主和贵族的俳优有关。战国时淳于髡所编《晏子春秋》中有不少近于俗赋的作品,有的甚至传至汉代以后,在唐代俗赋作品中也得到反映,便是证明。瞍矇和俳优是先秦时代的专业文艺工作者,他们对赋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赋体溯源与先秦赋述论(下)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论及先秦赋,有的将《楚辞》中包括《天问》《九歌》在内的全部作品皆划入其中。论及赋的源头,有的认为来自行人辞令,而大部分是据"赋者,古诗之流也"及"赋者,铺采文,体物写志"的概念空泛加以推论。本文认为应根据已定型的汉赋的几种体式,分别探讨其源头。实际上骚赋、文赋、诗体赋和俗赋在战国之末都已形成。屈原在西周末年以来诵诗的基础上,吸收楚民歌的特征创造了骚赋和诗体赋。作为赋的主体的文赋,过去学者们或以为出于诸子,或以为出于行人之官,实际上其文本来自议对和行人辞令,但由应用文字而转变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同瞍矇的赋诵活动有关。是瞍矇选择有意义的议对和辞令,整齐其语言,使之更便于赋诵,从而促成了赋这种文学体裁的产生。除文献记载之外,先秦时较早的赋体作品中常以师旷为主要人物,也说明这一点。俗赋的题材则取自寓言和传说故事,它的形成同以表演、说笑愉悦人主和贵族的俳优有关。战国时淳于髡所编《晏子春秋》中有不少近于俗赋的作品,有的甚至传至汉代以后,在唐代俗赋作品中也得到反映,便是证明。瞍矇和俳优是先秦时代的专业文艺工作者,他们对赋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杠杆原理是古代各类衡器工作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在传统计量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杠杆原理被人们掌握的时间,不晚于不等臂天平出现的年代。不等臂天平的出现,其前提条件是制造者对杠杆原理的掌握。在中国,先秦典籍《墨经》最早从理论上叙述了不等臂天平的工作特点;而在燕昭王时,人们亦曾试图利用杠杆方式称量巨豕之重;现存出土文物中,亦有可以作为不等臂衡秤使用的战国铜衡。综合这些因素,可以认为至迟在战国时代,我国先民已经掌握了杠杆原理,这在时间上并不晚于西方。  相似文献   

20.
《水经注》是中国古代经典地理学著作,郦道元以出色学者的眼界记述了北魏及以前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地理人文风貌,保存了大量先秦至北魏的园林及湿地史料,其中占多数的先秦至汉代材料,对史料稀缺零散的先秦园林研究尤为可贵。该书在研究早期园林,尤其是先秦园林与湿地关系、园林环境面貌及园林活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尚需得到进一步重视,发挥其在园林研究中更加广泛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