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小说的叙事结构往往能折射出作家的思维方式。新时期作家马原、韩少功、莫言力图突破传统叙事的思维模式创造新思维,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冈底斯的诱惑》、《马桥词典》、《檀香刑》体现出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马原的拼贴思维、韩少功的置换思维、莫言的撤退思维代表了新时期叙事结构创新的三种类型,标志着新时期文学在叙事结构上完成了否定之否定阶段,使传统的单向、封闭叙事结构不断走向多元、开放,这是一条不断创新的道路,也是不断进行思维革命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叙事策略,神话原型已经介入到新时期小说的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和叙事视角诸方面之中,强化了神秘和宗教意识,从而使小说产生了深远、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在新时期小说中,人物往往与动物原型融于一体,动物原型的营构成了作品的隐性结构,故事情节的演进与动物原型构成对应关系。"圆形"原型叙事时间的应用,使作品呈现出一种魔幻荒诞的外观,同时也是对作家们迷惘虚无情绪的展露。将原始的灵魂观念转化为小说的叙述方式,不但喻示着世界神秘性的内蕴,而且代表了对罪恶和性爱这双重文化禁忌的揭露和背叛。  相似文献   

3.
《管子》一书的叙事体现了"轮换"而没有"发展"的时空特点。"精气"是这种特点的根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精气"按阴阳五行的内在而闭合的思维方式来运行,从而形成了《管子》一书叙事上的"轮换"而没有"发展"的时空特点。这种特点集中表现在以阴阳五行建构的叙事思维和缀段式的叙述模式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论思维的抽象和思维的具体及创造性思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认识有两个起点,着重论述了认识的第二个起点即由思维的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这是思维的辩证过程。文章揭示了在这一辩证过程中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深刻地阐明了创造性思维的内在根据,提出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于重视发挥思维的想象,抓住事物、现象背后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圆形思维,由来已久,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沉淀的结晶。由圆演绎出的抽象哲理丰富多样,它不仅包含着先人对宇宙生命的认识,还包括对修身、齐家、治国的多方位理性思考。在古代文学叙事作品中,圆形思维也被广泛运用,明清小说中叙事结构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对其进行深刻分析,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领会中国传统文化在小说叙事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政治思维是政治文化和政治思想的深层结构和内在逻辑,执政者政治思维的进步标志着执政能力与治国思想的发展和成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果断终结"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和实现工作重心向现代化建设的转移,使政治思维发生了从"革命"到"建设"的历史性转折;体制和政策的理想主义色彩淡化,政治思维具有明显的务实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改革的目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加快了由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过渡,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与世界经济接轨,自觉融入全球化进程,政治思维由封闭走向开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我党政治思维实现了由单级思维向辩证思维的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7.
把优秀的小说改编为电影电视剧 ,是目前影视界很流行也行之有效的做法。《红高粱》和《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两部由小说而改编为电影、电视剧的作品 ,获得了相当的成功。本文主要是以这两部作品为例 ,论述从小说到影视改编过程中叙事的转换前提以及叙事主要在语言、结构、思维转换方面的关系 ,进而论述在叙事转换的前提下 ,受众在接受影视作品时方式上的转换。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首次运用辩证法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他将《资本论》视为艺术的整体,其资本批判的辩证叙事方法中蕴含着诗性思维,这种思维以诗性隐喻的方式呈现,以谱系的方式展开,在马克思的资本批判中构成内在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诗性隐喻谱系具有明晰的结构,它将幽灵与众多隐喻内在地联系起来,通过幽灵出场、幽灵显形和驱逐幽灵三个阶段,以隐喻的形式阐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辩证道理,揭示资本自身运动的展开方式。从幽灵出场到幽灵显形体现了对资本由现象到本质的辩证叙事方法,驱逐幽灵揭示了资本运动的历史辩证法,它们形成了马克思对资本辩证运动的诗性的总体把握。诗性隐喻谱系是用艺术的方式领会世界。  相似文献   

9.
铁凝小说结构的叙事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铁凝善于通过对人物关系的独特发现和艺术表达来完成对复杂多变的叙事结构的建构。运用西方叙事学原理,从铁凝小说结构入手,分析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叙事的展开以及小说以"内聚焦"与"展示"为主要手法的叙事情境的设置。  相似文献   

10.
<刺猬歌>是一部用"野性思维"抗拒现代性后果的作品.这部作品体现了本土化"小叙事"对全球化"大叙事"的反驳.张炜的这次叙事是作家反思现代性、挑战全球化的象征性行动."野性"与"现代"的参照是结构叙事的基础;道德冲动是叙事的主要动力.小说有传奇和再现两重叙事结构."人兽姻亲"是延续作者"野地理想"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素有"史笔"之称,基因遗传源远流长。这一特殊的叙事模式,艺术创新在于:叙事艺术日臻成熟,提升了文言小说的传统地位;叙事结构统驭连株体故事,拓展了小说的结构章法;记言模式上师承史传,开创了文言小说的新体例。缺陷与不足是:议论过半,喧宾夺主;封建说教,苍白平庸;偏离正文,松散结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小说叙事发端于中外交汇、古今争斗的背景之下,"传奇"作为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的基本模式及中外文学"异构同质"的叙事传统,直接影响着中国现代小说叙事模式的发生与发展,从"新小说"到"五四小说",形成了一个不断向传奇叙事传统进行承袭、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的叙事文学经典中出现了摹拟神话叙事的拟神话写作.在这些拟神话结构中,通过“我”与“物”之间交互主体性关系的观照,融汇了中国传统思维中天人合一的认识观、物我感应的自然观、仁爱合群的伦理观、物我不二的信仰观,从方法、情节、母题以及人物塑造上展示了伦理学、认识论和本体论的主体间性思想.  相似文献   

14.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记言兼叙事的历史文选,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散文总集,其中的叙事篇章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尤其是《金縢》。《金縢》全文调动了周公、成王和史官三种叙事视角,通过对三种叙事视角的限制和调整,造成全篇情节上的矛盾与悬念,具有强烈的小说审美效果,因而其被许多研究者视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短篇小说。应用叙事学的视点理论,结合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研究方法,从人物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两方面对《金縢》的叙事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期揭示《金縢》文本深层的思想内涵和潜在的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文学中 ,池莉惯以“非女性化”写作而著称 ,但她的两篇近作《乌鸦之歌》、《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却显示着作者向“女性写作”的转变。文章从这两篇小说的女性叙述立场、女性成长的叙述话语和作品的审美风格等方面阐述女作家性别创作立场的位移  相似文献   

16.
女娲氏是中国人的始祖神、创世神,女娲神话是中国的创世神话,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女娲补天的故事对中国文学,特别是古代小说产生持续影响。"补天石"在古代小说中出没幻化,在《豆棚闲话》、《红楼梦》、《五色石》、《新石头记》等书中一再现身,从五色之石到幻形入世,"补天石"经历人化的过程;"补天石"故事在小说中不断发展,反映出时代变化,也反映出人对自身生存对文明认识的发展,更反映出小说的演变。  相似文献   

17.
论"反义同词"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中存在“反义同词”现象 ,即一个词的词义系统中包含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义项。它与历代所论“反训”有所区别。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古代汉民族辩证式整体思维形态密切相关。人们发现对立现象无所不在 ,对立思维形成 ,对立概念大量存在。对立思维经过概括化、抽象化、形成辩证式整体思维形态。阴阳思想是其典型体现 ,阴阳对立互补是宇宙运动的基本模式。反义同词现象则是这种思维形态在语言模式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对历史事件作出文学性解释时实际呈现出模式化特征,历史"天命"思想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主要的解释模式。历史"天命"思想在创作中将历史发展的"已然性"转换成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强调对历史发展结果的无条件认同,在很多时候,它以佛教的"因果循环"形式出现。将推动历史发展、决定历史结局的主动权完全交给那些拥有"天命"的帝王将相,或者反过来,赋予这些历史活动中的帝王将相以"天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集体性格中的某种奴性和政治冷漠意识。但是一些优秀的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又突破了这种历史解释模式,为中国历史小说类型的发展保存了一脉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9.
古代小说作品中多有关于“灶下灵异”的记载。一方面,这些叙述受到了自古以来灶神(鬼)崇拜与禁忌观念的深刻影响,折射出文化观念的演变轨迹;另一方面,汉魏以来有关故事内容不断被扩展与丰富,出现了灶鬼作祟、灶器夜谈、灶下通灵等各具特色的题材类型。通过对小说文本的分析,可见出“灶下灵异”叙述在流传中情节模式与美学风格方面的细致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文坛的“诗化小说”是受西方象征主义文学及中国传统诗学影响的文本书写,是中国现代小说一种崭新的类型创新。这种小说的诗化倾向与西方小说20世纪的历史发展大体上保持一种同步的进程。诗化小说的主导艺术倾向主要表现为语言的诗化与结构的散文化,小说艺术思维的意念化、抽象化,以及意象性抒情、象征性意境的营造等诸种形式特征。整个诗化小说的发展轨迹表现为由具象意境的营造走到对观念世界的钟情。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艺术实践与诗性的哲学思考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全新的艺术维度与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