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形式美简论     
本文就形式美与美的形式属于不同概念出发 ,论证了形式美的基本特征与心理特性及其审美效应。再进一层就形式美的组合规律论证了它和审美主体情感、意志、审美情趣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形式美就是指任何审美对象(包括艺术作品)的形式的总体的美.能充分表现艺术内容的、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是真正的富于艺术性的美的艺术形式.人们平常所说的形式美,一般是指审美对象(包括艺术作品)形式的诸构成因素--形、光、色、点、线及其组合的美.在中国画中的形式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它是由一定的符号因素构成的,并且遵循一定的形式美法则,才能称之为形式美.  相似文献   

3.
西方美学史上,形式主义美学一味强调美与"物"之间的关联,将形式美的根源归结于物的自然属性。康德形式美论将形式之美与人紧密相连,具有区别于传统形式主义美学的"人"的特质,主要表现为形式之美在于人的本质力的创造以及理想美的归属。就审美思维和审美主体的层面而言,康德形式美论对西方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康德审美判断第三契机中把"美是无目的合目的性形式"作为形式美的核心观点,从而把审美形式与以质料为目的的快适和以概念为目的的完善性区别开来。最后将无目的合目的性形式美与人紧密相连。康德的形式美论与传统形式美不同,对形式与内容、物与人等关系作了比较辩证的阐明,给美学注入了一种人性美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在审美实践中区别美丑的根本依据乃是快乐与否。在人体系统中,快感分机体觉快感、感官觉快感、中枢觉快感。决定美的快感只是感官觉快感和中枢觉快感。五官快感的对象构成形式美,中枢快感的对象构成内涵美。形式美是自由的美,内涵美是真善的美。对形式美的审美效果与审美频率成反比,对内涵美的审美效果与审美频率成正比。事物的整体美学属性由事物的内涵美学属性决定。美的规律,就是在普遍令人愉快的形式规律中求美以及向真求美、向善求美。  相似文献   

6.
金洁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0):77-78,111
以英语习语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作为人的审美选择结果的英语习语如何按照结构求美、音韵求美来构造语言的形式美特征,以及在形式美特征隐退的情况下,通过偏离和以“象”追“意”的求美策略给说话人(听话人)带来审美心理的满足,产生无尽的审美情趣。形式求美和内容求美这两种求美策略的运用,使得大多数的英语习语不仅具备生动的形象、深刻的寓意,而且还拥有朗朗上口的音韵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而使习语成为英语语言中的精华。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思想分崩离析,与此相应的艺术与设计的体系也从中心走向边缘。艺术设计体系预设的社会功能、礼制规范的撤退,使造物的形式真正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而思辨玄学与佛教的影响,又赋予了形式美更深广的内涵指向,使设计与艺术中的形式在从"非美"向"美"的质变过程中,并未停留于所谓的现象"真实",而是具有了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形式美的独立,一方面使人们的审美离功利越来越远,拓展了人们的审美空间,导致了山水审美的开始;另一方面,也确立了中国传统艺术以形写神的审美走向。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师的审美创造能力主要表现在教学形式美的创造上。教学形式美是教学内容美的外化 ,对表达内容的美有促进作用 ,并且形式美本身也具有美育作用。因此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创造教学形式美的能力 ,能够充分调动自身和课堂教学艺术的美 ,使语文美育从内容到形式都统一起来。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地接受美的熏陶 ,丰富知识 ,多角度、多方位地用“美”来感染自己 ,甚至可以做一个文学艺术领域里的杂家 ,从而提高审美修养 ,成为一名在美育的天地里游刃有余的高品位的语文教师。一、教师对自身形象的创造教师自身形象的创造包含仪表美、语文美…  相似文献   

9.
论服装材料的肌理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装材料的肌理美有三个主要特点 :形式美、质地美、联想美。作为现代服装审美的一个重要因素 ,各种材料表面的天然或人为形成的视觉肌理与触觉肌理对人的审美取向和服装设计有重要作用。在设计中 ,只有使不同的肌理形式与服装的设计风格、人们的审美情感与审美的时代特征相统一 ,才能表现和发挥服装材料的肌理美。  相似文献   

10.
学术论文的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术论文的主题美;二是学术论文的形式美。因此,对学术论文的审美批评也有两方面,一是对文稿主题的审美批评;二是对文稿表现形式的审美批评。学术论文主题的真实性和新颖性是学术论文的主题美;学术论文结构的严谨性、取材的真实性、语言的流畅性是学术论文的形式美。学术论文的主题美和形式美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必须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它们的有机结合便是学术论文审美表现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