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唐是文人词兴起的重要阶段,中唐词坛上几位词人都有过贬谪经历。刘长卿的《谪仙怨》是词体中贬谪题材的开山之作;刘禹锡的贬谪词表现了他贬谪后悲怆、反思和自信交融的复杂心情;白居易的贬谪词于悲伤基调之外另有重回富贵生活的感慨,反映了他贬谪前后思想的变化。这些贬谪词是唐宋词贬谪题材的重要开端,为两宋贬谪词的兴盛起到了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唐词坛上的几位重要词人都有过成为人生转折的贬谪经历。这种转折,让他们从京官、高官变成了贬官、逐臣,同时又让他们从诗人变成了词人——正是在贬谪中,他们开始注意民间的小调,并开始用这种小调来抒发万死投荒的艰辛与愤懑;正是经历过贬谪后,他们从"兼济"转为"独善",从"进取"转为"中隐",从追求文学的讽喻作用转为向往休闲、享乐的生活。贬谪中的创作,迈开了文人作词的第一步;而贬谪后的思想转变,又与唐宋词发展所需要的文化风气不谋而合。从这个角度来说,正是"贬谪"催生出文人词的兴起,并促成了它此后的繁盛。  相似文献   

3.
贬谪是封建统治者对罹罪官员的惩罚,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现象,贬谪文学是政治制度的产物。唐贬谪文学是唐代士人人格的一面镜子,唐代的贬谪文人促进了唐贬谪文学和文化的繁荣,丰富了唐诗的内容;贬谪文人通过对贬谪地的山川、风物、人情的抒写、宦海沉浮的叙述,表达自身政治的失落、人生的悲惨、迁谪的痛楚,以此来表现贬谪文学的主题,其创作手法丰富多样。  相似文献   

4.
两宋被贬海南的文人多为党争失败者。其中留下词作的有苏轼、李光、赵鼎、胡铨等人。他们的海南词反映了不同的心态,体现出不同的贬谪文学模式:苏轼的海南词摆脱了穷苦悲愁的窠臼,突破了古代的贬谪文学模式;赵鼎的海南词偏离苏轼模式,承袭秦观的悲苦哀怨;李光、胡铨的海南词则继承、发展了苏轼模式,其乐生精神较之东坡更强,理学意味更重。  相似文献   

5.
张说有两次被贬被弃的经历,其间他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和咏怀赠别诗。他执着恋阙的心态和特有的创作风格及情感表现方式,体现出贬谪经历在其诗歌创作中打下的深刻烙印:率意直露、凄婉抒愤。作为唐前中期贬谪诗人的代表,张说的贬谪心态与其后元和诗人有着一脉相通的承传。  相似文献   

6.
苏轼贬居黄州时所创作的贬谪词中,对自我流贬情景的描述和贬谪心绪的抒写呈现出对自我人生悲剧的淡化和对流贬逆境的顺适与超然.以韩礼德的语篇衔接理论为指导,把意象分为描绘性意象、拟情性意象、预示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 来探讨意象在苏词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唐诗歌的繁荣得益于中唐贬谪诗人的人才辈出,同时受当时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贬谪诗歌勃然兴起.中文诗歌离不开意象,贬谪诗中的意象处理关系着诗歌解读的成功与否,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但凡优秀的贬谪诗,都凝聚着译者在意象处理中的匠心独运,精思巧构.诗歌通过相关的意象在读者的头脑中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从而实现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本文以韩礼德的语篇衔接理论为指导,把意象分为自然意象、历史意象、现实意象和审美意象,来探讨意象在诗歌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作用.  相似文献   

8.
有论者以六朝为词之滥觞,是由于梁陈宫体诗为宫廷文化的产物,而唐词之兴也与宫廷文化相关,由君臣宴饮到内宫生活,产生了以李白为代表的最初之词。中唐词开始涉及边塞文化与贬谪文化,张志和所作则是隐逸文化的体现,而王建的词可见中唐的三元文化构建,尤其表现出上接宫廷文化,下开士大夫文化的特点。中唐词人中,刘禹锡、白居易作品最多,除创调意义外,他们所作更在贬谪与闲适二义上,体现了士大夫文化在词中的转换、发展,闲适中饶感伤更是南唐、北宋士大夫词以“闲情”为大端的肇始。  相似文献   

9.
元稹一生,经历过多次贬谪,贬谪对元稹的人生与创作影响深远,它将元稹从权力中心疏离了出来,闲散弃置的谪居生活客观上为他专注于诗歌创作提供了机会。贬谪所导致的人生陡降使元稹更真切直接地感受社会与人生的艰难,受此影响,对贬谪骚怨情感的抒发与具体谪居生活的描写,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反复的贬谪迁徒,使元稹有机会感受谪居地不同的人文风物,它在开阔了元稹眼界的同时,也拓展了他诗歌创作的题材范围。  相似文献   

10.
唐代是中国封建史上政治开明相对开明的年代,但在那样的岁月里,贬谪文学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贬谪诗歌这一题材形式在唐代诗歌史的不同时期内所呈现出的艺术特征也是不尽相同的,在初、盛、中、晚四个相继的年代中,贬谪诗歌在内容、精神风貌上都有各自的风格。  相似文献   

11.
12.
黄州贬谪是苏轼的孤独精神之旅 ,对苏轼的人格完成和诗文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苏轼在黄州获得了人格的超越和艺术才情的升华  相似文献   

13.
贬谪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它有着由"文学史"的批评研究向文学理论研究提升的广泛空间以及相当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因此,应利用各种批评形态对贬谪文学展开多元观照,并以范式转换拓展贬谪文学研究之新境界.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史书、文献对刘禹锡生平、事迹及相关记载 ,对中唐著名政治家刘禹锡在漫长的贬谪生涯中创作的政治讽刺诗进行总体新探和发掘 ,指出贬谪生活对其心灵产生了极大影响、在其诗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他在贬谪中心灵和写作才情受到巨大磨砺 ,在困境中爱国与忧民并存 ,嘲笑、自我排解和宽慰俱有 ,实现了人生困厄中的执著与超越 ,其诗在意象和意蕴上卓越不凡 ,在文化人格上有很高的美学境界 ,气势磅礴 ,豪迈奔放 ,境界阔大 ,无愧“诗豪”之誉 ,有很强的增殖性和生长性 ,是唐代南贬作家群的杰出代表。其政治讽刺诗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后世诗歌创作及诗学、美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多有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相对于唐代贬谪文学研究的成熟度,宋代贬谪文学的研究还有待于更加的深入。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对宋代贬谪文学形态进行总的描述和研究;二是从个体作家的角度进行研究;三是作家群体研究,主要着眼于一个历史阶段或一个地区内以及有师友亲戚关系的贬谪诗人群体的研究;四是以贬谪地域为中心的研究。宋代作为贬谪文学的重要历史时期,在取得丰富研究成果的同时,还具备相当大的研究潜力和空间,需要研究者转化视角,运用复合型的研究方式来作出新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谪守连州期间,刘禹锡的创作重点由揭露政敌的讽刺寓言诗转移到歌颂平藩胜利的政治诗.这种转移既是为创造精神所驱使,也是为时代风云所推动.与此同时,他聚焦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将平凡的春种秋收劳动作为乐于驾驭的题材,亦属于一种“开边拓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谪守夔州期间,因为政治诉求的难以实现,刘禹锡更坚定地把诗歌当作心灵的栖居地,力图在诗歌创作的苑囿中多多耕耘与收获,以求弥补在政治领域里无所作为的人生缺憾。从咏史怀古诗的新拓展,到民歌体乐府诗的新探索,他在深受巴山夜雨滋润的艺术世界中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相似文献   

18.
论唐代贬谪文学创作的情感内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唐代贬谪者来说,以反映其贬谪处境与谪居感受及心路历程为内容的贬谪文学创作,是他们渲泄内心骚怨情感,表达谪居心态的一种常用且主要的方式。特别是在对屈原生命遭遇及情感反应的理解与认同、对朝阙的迷恋、对自己道德品格的清白自认、对自身生命现状与生命前景的忧怀、对小人的讥刺批判、对超越现实苦难及骚怨消解方式的探寻等方面,是他们在贬谪文学创作中共同关注的重要内容和在文学情感生成与表达上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9.
长期不为论者所重的张说山水诗,是其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的心路历程的艺术凝聚和物化折射,表现出凄婉文学的美感特色和贬谪文学的情感特色。张说不仅开拓了山水诗的诗体形式,而且创造性地将贬谪文学的情感内涵和山水诗的抒情策略融为一体,以自然山水为载体宣泄内心忧愤,确立了“山水抒愤”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