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红 《社科纵横》2012,(11):64-65
权力腐败产生总是与公共权力结合在一起的,权力失去制约和监督必然导致腐败,防止权力腐败的关键在于制约权力,而制约权力的关键在于加强道德建设、法制建设,依法行政;转变职能,规范用权,科学配置行政权力;加强民主监督,完善行政权力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2.
鉴于我国权力腐败、社会腐败等问题的凸现,要求执政者"为政以德"的呼声也日益强烈.我国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略,由于未能准确把握先秦时期儒家德治思想的真谛,将重点放在对老百姓的道德教化,而不是重在要求执政者实行"法治下的德政",因而收效甚微.本文认为应当在法治的前提下,通过道德的社会权力化,使之成为约束执政者权力的辅助力量."为政以德"还要求"良心入宪",要求执政者恪守政治伦理和司法伦理.  相似文献   

3.
《求是学刊》2019,(5):99-107
反腐治权的机制主要包括权力制约权力和权利制约权力,目前人们对前者已产生足够重视,但对后者的理论证成和实践运用还相对不足,这有碍于我国法治反腐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健全与创新,也影响腐败治理的整体成效。权利之所以能够制约权力是由其特定功能决定的,权利具有制约权力的根本性、广泛性、激励性、内生性、多样性和系统性等功能优势。从法理视角解答权利制约权力何以可能,对于推进和保障公民参与腐败以及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腐败的基本含义是指权力主体滥用权力谋取私利。因此,治理腐败的实质就是制约权力。对权力的制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的思想道德约束,  相似文献   

5.
吴宏伟 《学术交流》2001,3(3):35-37
腐败从表面上看,多表现为经济方面的问题,但从本质上来看腐败乃是一种权力的异化.防止权力的异化--反腐败--从古至今一直是各国执政党和领导者高度重视的问题.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认为治理腐败有两条途径正面引导人向善--强化思想道德教育是反腐败的治本之道;反面防止人从恶--加强法制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是反腐败的治标之道.只有标本兼治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腐败的滋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6.
王石天 《唐都学刊》2002,18(2):34-37
利用政治权力 ,谋取非法的经济利益 ,这是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主要表现。造成吏治腐败的原因有三 :一是管理权与所有权的分离 ;二是监察权与行政权的合流 ;三是专制君主对腐败现象的放纵。各种政治制度均不能解决吏治腐败问题 ,最后只好将其交给道德伦理来解决了 ,而道德伦理是无法解决应由法律制度来解决的腐败问题的。  相似文献   

7.
卫东 《社科纵横》2003,18(4):15-15
腐败的实质是权力变质,权力变质的思想根源在于少数国家公职人员缺乏正确的权力观.本文分析了权力扭曲的表现形式,提出了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必须树立的正确的权力观.  相似文献   

8.
公共权力是政治学研究及政治实践活动的核心议题,公共权力异化是一个长期伴随人类生活的重要现象,腐败问题是公共权力异化的具体形式之一.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分析,能够深入理解公共权力异化的马克思主义内涵及形成原因,提出解决中国公共权力腐败、滥用和误用问题的两个立足点,以期有助于推动公共权力异化问题的研究及解决.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中国的士人政治中,士绅作为乡村社会权力载体无力遏制以社会资源掠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政治权力扩张,因而无力维持权力结构和资源分配的均衡状态.科举制废除以后,晚清的"派官设治"增加了社会治理成本,使得权力配置进一步失衡,进而导致了反体制的革命型政党的产生并在双重压力下向乡村渗透,但政党内部时刻存在脱离乡村、向上垂直流动的张力,这种张力可能造成政党社会功能蜕化、权力性质改变从而形成新一轮的权力结构失衡.  相似文献   

10.
虚拟社区是基于BBS发展而来的虚拟生活共同体.虚拟社区同现实社会一样具有权力结构.通过研究发现,显性和隐性的虚拟社区权力同时存在于虚拟社区.前者属于正式权力,由虚拟社区建设者设立;后者属于非正式权力,由社区成员发帖与回帖的互动而产生.显性虚拟社区权力协调与规范隐性虚拟社区权力,前者设置于后者之上.虚拟社区权力具有话题依赖性、易转移性、自致性、有限性等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